本文经微信公众号“地球旅客”授权转载
凝 望 黄 河
1964年早春,黄河上游。
一支精悍干练的骑兵小分队迎着凛冽的寒风,在杳无人烟的荒原上踽踽独行。
他们时而纵马飞驰,时而久久伫立,小心翼翼地查探着大河沿岸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峡谷,每一个村落。
谁也不知道这拨人在做什么,事实上,连那些默不作声的骑兵也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何在。
只有他们的领队,时任内蒙古军区保卫部副部长的图门毕力格图在默记眼前的一切。每走过一段路,他必须要把经过的路况、社情、地理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政治风貌一一整理归档,再用绝密文件火速送往北京。
与此同时,一群经过千挑万选的骏马和一个个忠诚勇敢而又身手不凡的战士,也秘密在北京集结。
他们一面紧张训练骑术,一面等待着中南海的命令,但对于即将执行的任务,他们同样一无所知。
历史如滔滔河水瞬息而过,我们回首观望,那场最终没有结局的启程与等待,原来是为了保护一个人,而那些身涉其中的战士永远也不会想到,若非当年夏天国际局势突变,他们将开启一次颇有诗意的长途跋涉—— 跟随毛泽东,策马扬鞭,从黄河入海口一直走到黄河源头。
黄河概览图,制作@孤城
金黄色线条为今黄河主河道
彩色线条为历史上的黄河故道
日本侵略者加速分割华北,妄图将华北五省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而国民政府仍继续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将围剿红军作为中心工作。
当年8月,共产党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年底瓦窑堡会议召开,提出了 “抗日反蒋、渡河东征” 的作战计划。
和长征比起来,东征鲜为人知,但可以说,正是东征打破了蒋介石一口吞灭陕北红军的念头,创造了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可能。
黄河乾坤湾,陕西延川县, 来自摄图网
1936年2月6日,准备渡河东征的毛泽东来到清涧县袁家沟考察地形,他登上高高的黄土塬,远眺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不禁豪情顿生,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将一往无前的气魄展露无遗: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月20日,红军誓师渡河,短短三个月时间击溃了阎锡山部三十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山西五十余县,歼敌一万三千余人,俘敌四千余人,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撒满河东大地。
红军渡河东征历史影像
当毛泽东率领东征军渡河时,黄河正处于凌汛期,河中漂浮的厚厚浮冰不时与船身发生剧烈的碰撞。安坐于船中的毛泽东忽然开口向同船的战士们问道:“你们谁敢游黄河?”
有好几个人都笑言自己游过,毛泽东招呼道:“那太好了!来,我们不坐船了,游过去吧!”
这一句把大家都吓得不轻,眼看硕大的冰块与湍急的河水冲撞出冰冷的浪花,一时间船上鸦雀无声,只有河谷中呼啸的寒风在耳边刮过,毛泽东凝望黄河,片刻,他落地有声地说道:
“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毛泽东无法预言接下来的战争,但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信念:这是黄河养大的民族,中华儿女当如奔涌不息的大河一样,抱死一战,绝不言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南京大屠杀发生。
1938年,武汉会战。四个月时间,中国军队以40万人牺牲的代价,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
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日军一方面步步紧逼,3月占领南昌,4月占领庐山,5月轰炸重庆,6月侵略汕头……一方面展开对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国民党抗战意志动摇,再一次枪口对内。
亦是危难存亡之际,一部 《黄河大合唱》 忽然从陕北的黄河岸边唱响,并迅速传遍中国。
黄河的怒吼响彻华夏,激荡起救亡图存的万众一心,这气势磅礴的歌声唱的是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更是让任何来犯之敌都为之胆寒的应战宣言。
黄河壶口瀑布,来自摄图网
毛泽东素爱游泳,他曾多次畅游长江,但却一辈子都没游过黄河。
在毛泽东心中,黄河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她是中华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策源地,同时也是高悬于华北平原上空的一柄利剑,是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的天下第一祸河。
黄河郑州段,来自摄图网
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黄河,一路上多有峡谷夹持,到了河南桃花峪终于摆脱了山脉的束缚,开始在一览无遗的大地上放飞自我。
从上古时期大禹“导河积石”治理黄河,到1938年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大堤以水代兵,黄河在华北平原频繁上演“巨龙摆尾”,其中确切载记于史料中的大动作就有26次。
滚滚黄水最北扫过天津,最南直抵江淮,所到之处都被冠上了一个统一的代号—— 黄泛区 。
对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来说,改道是百年一遇的灾难,而决堤则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堤多达1593次,平均每三年必决堤两次。
辛勤耕耘的农民转瞬之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灾民,若官府救援不力,灾民变成流民,流民变成饥民,饥民最终必然生出暴民,暴民越来越多便成了足以倾覆政权的起义大军。
历史上黄河几次重大决口改道后都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譬如公元17、18年扼杀王莽新朝的绿林、赤眉起义,公元611年参与推翻隋王朝的瓦岗寨起义,公元1351年终结元朝并建立明朝的红巾军起义。
故而,历代擅治国者都必先治水,所谓 “黄河宁,天下平” 。
1952年10月,中央政治局考虑到毛泽东连续高强度工作,身体过分透支,建议其休假,以蓄养精力。
毛泽东同意休假,可出人意料的是,他执意要利用这段假期去看一看黄河。
10月25日,毛泽东乘专列离京,一周时间,马不停蹄地视察了济南泺口险工、徐州黄河故道、兰考铜瓦厢决口故址、开封柳园口地上悬河和郑州邙山对岸的引黄灌渠。
在行程即将结束时,毛泽东对陪同的地方领导和水利工作者反复嘱托: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
黄河济南段,来自摄图网
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晚年回忆道:
“毛主席在视察黄河的过程中,神情一直是凝重的。
他始终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样化害为利,让黄河造福于人民。
在他的心目中,黄河是与人民连在一起的。
他深深地爱着黄河,爱着人民。
”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从不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英雄气概,在面对同样水患频发的淮河时,他也颇有底气地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果决指示。然而,站在黄河大堤上,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他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所有的感慨与期许只化作了语重心长的一句:“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宁夏段,来自摄图网
黄河下游的流域范围呈现出窄窄的条状,在中国所有的大江大河中仅此一例。
原因是这截黄河的河床远远高出了地面,导致附近的河流无法汇入。所以,哪怕距离黄河大堤咫尺之遥也不能归入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广阔的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淀区—— 黄土高原 。由于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这里也是世界上 水土流失 最为严重的地区。
每年有十数亿乃至数十亿吨的泥沙被黄河水从黄土高原搬运至华北平原,源源不绝的泥沙造就了华北平原的千里沃野,同时也为生活于此的人们带来巨大的风险。
黄河与华北平原,摄影?孤城
平原上落差小,河道宽,水流平缓,河水中裹挟的大量泥沙肆意淤积,进而导致河床不断抬升,河堤也被迫不断加高,如此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耸于地面之上的悬河。
开封悬河示意图,黄河河床与开封铁塔对比
再者,黄土高原上的降水主要在夏秋两季,一年中一半的降水都集中在7-9月的几场暴雨中,这些倏忽而来的雨水常常要让黄河下游经受突发性洪水的考验。
若洪峰冲垮大堤,高悬的黄河水将如猛兽出笼般向下倾泻,迅速堵口几无可能。
这就是数千年来人们治理黄河的死循环。
毛泽东深谙此理,所以才在黄河大堤上发出喟然一叹: “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1952年10月的黄河之行后,毛泽东对黄河的挂念有增无减,于是又在1953年、1954年、1955年和1958年先后四次奔赴黄河。
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上海开会时兴致勃勃地同与会人员说道:
“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一天走60里,骑马30里,走路30里,骑骑走走,一路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 的那个通天河,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国内国际的形势,我还可以搞,带个电台,比如,从黄河入海口走到郑州,走了一个半月,要开会了我就开会,开了会我又从郑州出发,搞它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务。 ”
这并非突发奇想,骑马走黄河是毛泽东的生平夙愿,从1959年到1964年,几乎每年他都会将这个计划同身边的人述说一遍。
1964年的那一通张罗是最接近成行的一次,警卫人员在时刻待命,学者们已去打了前站,一匹俊俏的白马也被牵到北戴河让毛泽东骑着走了几圈。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年夏天,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中国的南部边疆受到威胁,毛泽东无暇他顾,便在一份文件上批示: “要打仗了,我的行动要重新考虑。”
原本计划于来年开春便出发的黄河之行,就被暂时搁置了。
之后不久,国内的局势也陷入动荡,毛泽东更无法抽身。
进入70年代,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出门远行已成为奢望,然而他却依然惦记着黄河。1972年,他的精神刚好一点,就笑着说: “看来,我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
1972年2月毛泽东强撑病体会见尼克松
这位伟人将其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新生的中国,却凑不出一点时间去完成在他内心盘桓甚久的小小愿望。
对于黄河,毛泽东始终觉得自己知道
的
太少,总想亲自走到源头去一探究竟。然而对于如何治理黄河他却头脑清醒,没有半点迁延。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作出了 《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利用规划》 的决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治理黄河的蓝图,也是新中国审议通过的第一部江河流域规划。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泽东的深情嘱托已成为激励一代代黄河水利人奋发作为的座右铭,一场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在大河上下方兴未艾。
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黑山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一座座梯级大坝在中上游发挥着调水调沙的作用;
昔日遍地荒坡的黄土高原正在被人们一点一点地披上绿装;
历经三次大规模整修的千里长堤日夜守护着下游人民的安居乐业;
一条条引黄灌渠,一座座蓄洪水库也在极力改善着沿黄地区的生存环境……
三代人孜孜不倦
的
探索与努力,换来了 伏秋大汛70余年不决口 的历史奇迹,困扰中国人数千载的黄河水患眼看就要成为远去的记忆。
黄河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民族,毛主席的黄河情节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黄河情节。
黄河还是那条黄河,但她暴戾无常的那面正在逐渐消散,余下的只是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情脉脉。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