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浩荡万里,黄河九曲连环,淮河水阔浪涌……大江大河连山襟海,滋养美丽中国。
繁育濒危鱼类、监测水情汛情、开展河道整治,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我国主要流域生机盎然。
数据来源:水利部、生态环境部
在长江岸边繁育濒危鱼类,在陡壁夹峙的黄河边监测水情汛情,在淮河流域守护水清岸绿……一群群江河守护人,让鸟翔鱼跃、清水奔涌的生态图景,江河安澜、百姓安居的和谐景象,在神州大地铺展。
保护濒危物种
为了长江鱼翔浅底
开口进食、规格筛选……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生态所汉阳基地,我国首批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子2.5代鱼苗正茁壮成长。循环水养殖池里,6万多尾中华鲟幼鱼摇头摆尾。
“游得欢、长得快,有的个头已经蹿到近30厘米。”说起小鱼,研究员廖小林兴致盎然。这几天,他们正将这些小鱼按个头大小筛选分类,开展精准饲养。
为啥起名叫“子2.5代”?”廖小林说:“上世纪90年代我国人工繁育了中华鲟子一代。如今,2005年出生的子一代雌鱼和2009年出生的子二代雄鱼成功繁育出子2.5代,这对中华鲟种群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生态所竭尽所能为中华鲟打造宜居的环境。循环水养殖系统可精准调控水质、水温,定制的饲料为鱼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最关键的是水温。”廖小林介绍:“我们收集整理长江及沿海大陆架的水温资料,对比其他鲟鱼类的人工驯养繁殖水温需求,终于找到了‘25摄氏度以内’这个重要指标。”
生于长江、遨游大海,中华鲟是反映长江生态健康的关键性指标物种。曾经过多的人类活动,让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水生态所接续努力,推动人工繁育技术的不断成熟,开展分子生态学研究,近5年来,中华鲟保护不断取得突破。”廖小林说,2017年大型中华鲟循环水养殖系统试运行,2020年率先实现子二代中华鲟雄鱼性成熟……
这群中华鲟幼鱼的未来路线图已经规划:精心喂养,开展野外适应训练,择机科学放流,补充野外种群数量。“微卫星DNA、声呐标记等监测发现,前期放流的中华鲟均能游过长江口,拥抱大海。”廖小林信心满满。
“如今,鱼群多了,长江禁渔取得初步效果。我们期待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人员、技术、设备等能进一步共享。”廖小林展望。
悬崖上的水文站
为了黄河岁岁安澜
两岸陡壁夹峙,黄河飞湍瀑流。陕晋交界的峡谷里,黄河水利委员会龙门水文站嵌于悬崖上,在风吼浪啸中,如同“耳目尖兵”,监测黄河水情汛情。
每逢寒潮来袭,凌汛当前,水文站就进入紧张状态,“河道一旦封冻,我们就要凿冰测流。”副站长杨文博经验丰富,提前检修设备,做好完全准备,“最危险的就是出现流凌,水流裹挟冰块直泻而下,采样作业更得格外小心。”
身后是山,脚下是河,一根铁索横贯两山间。每次测报,杨文博和测报员们先乘坐吊箱滑行至半空,再从20多米的高空中用绳索将仪器放至湍急的水流中。大家正是在如此险峻的环境中,一次次测取准确数字。
惊险时刻不断。2021年凌汛期间,附近的壶口水位站点受到流冰冲击,设施受损严重。杨文博带领队员增援抢救。“我们穿着救生衣,绑紧绳子,徒步巡查。”发现目标后,杨文博和同事探出身子,齐心协力拆下水位计并及时维修。
每逢汛期,浪高水浊,测取准确的含沙量至关重要。队员们常常身背几十斤重的设备,在铁索上一趟趟来回穿行。
“多条支流从上游汇入,黄河从黄土高原跋涉而来,此处的水位、流速、含沙量等,对下游防汛具有重要意义。”杨文博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作为国家重要水文站,龙门站的一个个数据是黄河中游洪水编号依据。水位涨落、水量变化,更关系下游百姓安危。
这些年,龙门水文站的测报设施升级换代。“过去靠‘人力’,如今更多靠‘算力’。比如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让测报速度从过去的近2小时提升到如今30分钟不到。”杨文博说。
近年来,黄河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水文测报、水工程联合统一调度等非工程措施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
杨文博已经在一线扎根17个年头了,“守护母亲河的安澜,我们责无旁贷。”
河堤上的行动
为了淮河水清岸绿
鱼米之乡,芦丛葳蕤,鸟鸣婉转。淮河流域的下游,河湖相挽,如同条条玉带交织。新沂河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守好一河碧水,一场清垃圾行动在当地展开。新沂河沿岸,田畴相连,村庄错落。淮河水利委员会骆马湖水利管理局灌南河道管理局局长王迎涛说:“60多千米的堤防、68千米的河道,点多面广。我们全员上阵,地毯式巡护,全天候监测。”
砖块、建筑废料等固体垃圾是难茬,王迎涛和同事们想了不少招。“堤防设施少不了修修补补,正好可以废弃物再利用。砖头瓦片和混凝土块捣碎,用作骨料;有的废料直接就能垫在路面基层。不仅垃圾有了好去处,还省下不少成本。”王迎涛说。
垃圾少了,环境美了。王迎涛介绍,灌南河道管理局还着力开展了垃圾乱堆、非法围垦乱占、非法取土乱采,违章建筑乱建等清理行动。
过去人水相争,如今还水于河、还绿于堤。“大家伙陆续栽种生态公益林11万多株、景观林1万多株,打造绿色廊道。沿河配备视频监控系统、水位遥测等设备,对损坏生态环境的,可第一时间发现。”王迎涛说。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为群众守护水清岸绿,就是守护他们的幸福家园。”王迎涛深感重责在肩。全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协同发力,近5年来淮河流域近8000个“四乱”问题完成整改销号,建成1000多个幸福河湖。
作者:王 浩 李晓晴
江河入画 织就锦绣大地
丹江口水库。资料图片
长江浩荡万里,黄河九曲连环,淮河水阔浪涌,珠江千里流翠……大江大河连山襟海,装扮大美中国。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大江大河生机盎然,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强有力支撑。5年来,大江大河保护治理交出一份喜人成绩单。“大江大河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面貌持续大幅改观。”水利部河湖管理司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吴海兵介绍。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1614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4%,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
以江河为主纽带,区域协同治理展现新气象。
万里长江,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和志愿者同护一江水。湖北省秭归县的陈晓刚主动加入民间河长队伍。从小在江边长大的他,组织清漂、宣传禁渔,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目前,长江流域已经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保护治理的“握手”之势。
黄河浩荡,上中下游因地制宜护送大河东流。黄河岸边,河南省渑池县北仁村百鸟翔集。“白天鹅时不时歇歇脚,苍鹭、白鹤安了家。”村党支部书记代平安细数变化:村里建污水池、聘请保洁员,全力守护母亲河。
大江大河,互济东西,协同南北,连通陆海。各地通力协调,涵养水源、恢复生态、节约用水,下好保护治理一盘棋。大江大河又以源源不断的清水滋养大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
以江河为主抓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江苏省南通市,长江澄江似练,岸线成了生态红线。“过去,岸边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交织,在治理中坚持该拆的拆、该搬的搬,如今长江两岸不仅成了风景线,更是大家的亲水道。”南通市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成宾感慨。
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一场整治行动在长江流域开展。目前长江干流腾退岸线162千米,拆除违法违规建(构)筑物面积238万平方米,完成滩岸复绿1225万平方米。
风来沙满天、雨来泥滚坡,甘肃省华池县曾饱受水土流失之困。“退耕还林,修整田地,我们累计治理水土流失近2000平方千米,为黄河挡泥拦沙。”华池县水保局治理股股长姬小宁介绍。
黄河沿线地区全力抓好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1.25万平方千米,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
从水到岸,从岸到城,从城到人,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党的十九大以来,淮河干流水质始终保持在Ⅲ类及以上;2021年,太湖湖体水质为Ⅳ类,较2007年的劣Ⅴ类跃升两个类别……
以江河为主阵地,民生改善不断推进。
南粤大地,珠江盈盈。大型国产盾构机刀盘转动,凿山掘地。2021年以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工程建成后,江水将跨越重重山岭,有效为粤港澳大湾区解渴。”工程建设负责人杜灿阳介绍。目前,珠江流域已建蓄水工程约16万座,供水工程现状总供水能力约950亿立方米。
党的十九大以来,大江大河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效益不断释放。长江已建和在建规模以上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3亿千瓦,每年提供的水电清洁能源近8000亿千瓦时,居世界河流之首;干支流通航里程约7.1万千米。海河流域修筑主要河道堤防9000千米,开挖疏浚行洪河道50多条,防洪能力不断提升。淮河流域的引江济淮工程如期开工建设,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王浩
来源|人民日报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返回版块4.6 万条内容 · 23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大江大河,我们国家寸土要都守护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