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成都天府新区时作出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 的重要指示。2022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城市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治国理政思想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中的体现,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成为城市建设领域的焦点。
1
什么是公园城市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即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开创性地提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公园城市根本要回答的是城市步入新的阶段、社会进步达到新的境界之后,我们 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城市如何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公园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提出公园城市不等于“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应该是“公、园、城、市”四个字的含义总和:公代表公共性、公共交往;园代表生态系统;城对应人居生活;市对应产业经济,概括起来就是 公共底板下的生态、生活和生产 。成都市市委书记范锐平基于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实践经验之上提出: 公园城市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总的来说,公园城市的内涵丰富,不仅重视城市发展的绿色生态底色,更强调多维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 是新时代下对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升华。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人” ,突出人本与公平公正。 公园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园” ,以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为基本前提,构建全域覆盖的公园体系和联通城市内外的生态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形成美丽公园城市形态。 公园城市的作用靶点是“城” ,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从经济 GDP转向绿色 GDP,以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带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公园城市引领下的规划理念转变
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应实现四大转变,引领城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1.发展逻辑上,从“产-城-人”向“筑境-聚人-营城-兴业”转变。 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逻辑是通过招引企业吸引人口,通过土地出让的廉价收益弥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公园城市倡导将“城市的核心是人”作为价值取向,以“让生活更美好”为使命方向,系统谋划“居住、就业、教育、医疗、休闲”等,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和发展需求。以一流的服务塑造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支撑一流的产业,实现人、城、产的高度和谐统一。
2.营城理念上,从“物质空间建造”向“多元场景营造”转变。 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倡导“美学价值”,通过构建山、水、城和谐共生共融的城市画卷,满足中国人独特的诗意栖居理想。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倡导“人文价值”,通过构建文化载体、文化场景体系,满足人们的精神层次需求。从单纯物质空间建造模式转变为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更加注重多种功能承载、特色文化彰显、多元活动植入、景观风貌美化的空间场景营造,满足人们多层次需求,并突出公园的“公”字,做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融。
3.空间布局上,从“园在城中”向“城在园中”转变。 公园城市理念倡导全面落实生态优先,保护好生态本底,构建“山水林田湖城一体化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将城市建在“大生态公园”中,实现全域生态化、景观化。在市域层面,贯彻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要求,通过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等,形成环境优美的山水田园大地景观。在城区层面推动“公园服务+生态廊道链接”的网络化、层次化布局模式,实现“300m见绿、500m见园”,并围绕公园布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复合、和谐美丽的“公园社区综合体”,提高宜居品质。
4.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增长”向“内涵提升”转变。 公园城市倡导绿色发展,改变传统“摊大饼”式城市扩张蔓延的模式,构建依托廊道和绿色空间等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倡导实行土地开发管控,注重存量空间挖潜,倒逼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式扩张向内涵增长效益提升转变,促进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倡导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的绿色经济体系。倡导交通组织从优先发展便捷高效的“轨道+公交+慢行”出行系统,打造“自行车道+步行道+特色慢行线”的慢行网络,推进低碳绿色出行。
3
公园城市在成都、上海的实践
成都:创新规划路径,注重顶层设计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示范区,自2018年以来,围绕公园城市建设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工作,包括构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体系;完成了顶层设计,编制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等;探索构建了公园城市规划建设与技术标准体系。
此外,成都将公园城市系列研究成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形成了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 一是围绕服务“人” ,从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人的活动出发,营造“公园+”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功能复合的现代化产业社区、多元游憩场景和“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系统。 二是围绕建好“城” ,形成城园相融的城市形态,塑造特色风貌片区、绿道网络,构建嵌套式、组群化的城绿交融的空间格局。 三是围绕美化“境” ,全面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延续河网水系格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生态本底格局,构建三级生态廊道、3大类15小类50余种的全域公园体系。 四是围绕提升“业” ,全面构建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构建循环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营造“公园+”新经济与“公园+”新消费。
上海:聚焦公园建设,注重实施抓手
2021年6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完善城乡公园体系。
《意见》提出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和公园城市建设有关要求有机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生态空间系统更加完善,宜居宜业魅力充分彰显,基本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高品质生活的 超大型美丽城市 。到2025年,上海的公园与城市更加开放融合,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全市各类公园数量增加到 1000座以上 ; “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 体系基本形成, “一江一河一带” 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到2035年,本市公园城市基本建成,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生态空间占比达到60%以上,力争建成公园 2000座 ;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 10片楔形绿地 ,向外连接 17条生态间隔带 ,与“五个新城”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基本建成。
总体层面 形成 “一大环+10片楔形绿地+17条生态间隔带+五小环” 的总体生态格局。 新城层面 则按照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左右的标准,构建“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四级便民公园绿地系统。各新城内部至少拥有一处面积100公顷以上的大型城市公园,并突显“一城一园一湖”“城水相依”等生态特色。 中心城区 新建或改造一批社区公园或口袋公园, 郊区 实现“一镇一园”“一村一园”。
上海实践的主要做法是在总体规划引领下以打造生态网络、构建城乡公园体系为主要任务,重点是深化细化年度实施计划,编制《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明确责任主体,分类制定投资建设的机制,从而科学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4
关于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建议
1.规划引领,系统谋划顶层设计。 总体规划层面,全面贯彻公园城市理念,以实现“人、城、境、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重从城市生态格局、空间布局与形态、全域公园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公园社区建设五大方面入手,制定公园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专项规划层面,可围绕完善生态系统、优化公园体系,编制市域生态专项规划,构建连续贯通、功能复合、布局均衡、人与自然共生的全域城乡公园体系。
2.重点突出,科学制定实施计划。 一是重点聚焦公园建设、生态格局保护,以高水平规划设计推进各类公园与生态廊道建设;二是重点聚焦社区营造,以城市有机更新、公园社区创建行动为抓手,实施“+公园”模式与“公园+”模式,制定公园社区创建标准,打造开放共享、美丽优美的生产生活社区。
3.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实施方案。 精心策划实施方案、制定建设标准与投资建设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进度安排、精心策划实施、加强过程监督、抓实动态考核,科学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在城市老城区,以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生态修复等为契机进行留白增绿、见缝插绿、修复建绿,促进环境品质全面改善、区域功能完善。在城市新城区,前置公园规划,就近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美丽宜居环境。在城市乡村区域,通过点状供地,以“一村一园”建设为契机补充完善配套设施,改善乡村风貌,吸引新型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END——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6 万条内容 · 274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