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武汉城建 · 花山印象

武汉城建 · 花山印象

发布于:2022-02-17 09:52:1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 调整大小 01.jpg

编织城市肌理

生态新城的街道空间

标题图1.png

花山新城地处武汉市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根据武汉市最新规划修编,花山新城将围绕国际一流生态城、生态文化区为目标建设,并提出了29项生态城市建设指标,明确指出绿色建筑节能措施要细化等具有“武汉特色”的指标。

01 地理格局.png

⊙花山生态新城地理格局(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案则位于武汉东湖高新花山片区,同时在大东湖生态绿楔规划带上,毗邻多个湖泊森林公园,如花山河公园、汽车主题公园、生态农业科普园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因此为回应花山新城的整体规划,本案设计师希望以绿色装配式木结构作为主体结构,为这座"绿色样板城”添砖加瓦。

02 项目区位.png

⊙项目区位

项目周边公园绿地丰富,环境怡人,紧邻总面积约为6万平米的湖北省档案馆新馆。在对城市肌理的现实效用研究中,我们发现可识别性是一座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面对如此巨大体量的档案馆,场地条件的无序性和复杂性,我们如何使建筑与之相协调形成空间组团,又能易于识别,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动图.gif

设计师将场地抬高了2.5m,以减弱观感上的体量差。同时将建筑以20°的夹角置于场地的最内侧,保留大量前场景观区域又不失建筑自己本身的昭示性,以突出城市会客厅的功能,使往来的人流直接看到建筑并进入到建筑中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场域。

03 竖向分析.png

⊙竖向分析

04 总平.jpg

⊙总平面图

场域中的建筑营造

虚静、璞直与自由

标题图2.png

“思虑静后至德不去,孔窍虚乃有气入”,要先知道“虚”,之后才能够了解什么是“实”,要先明确“静”,之后可以清楚“动”。本案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道家的“太极”,整体以最极致的方形扭转后,自然的曲线柔化了建筑原本界限分明的阴阳面,形成屋顶和墙面的自然延续。与直线性的建筑相比,曲线传递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自然意象的转化和寄托。

05 概念.jpg

06 手绘.jpg

⊙手绘形体生成


设计师运用曲水流觞的静水面设计,大面积半人高的可穿越的水景,抬升后的水面和建筑融为一体,曲线的坡道亦是形体的自然延续。宽敞的水景屏蔽了周边杂乱的环境影响,旨在让人们逐渐离开城市的嘈杂和喧嚣,给人以渡水穿云的奇特体验。

建筑“虚静”美,通过建筑宁静的空间、静态的水流、自然的树木等等对建筑的渲染而成,表现建筑的清、淡、静、雅,超凡脱俗;以“淡”、“静”表象显示含蓄、意味深长的“意蕴”。

绵延的屋顶与临街的湖北省档案馆新馆遥相呼应,如同山峦般高低起伏,绵延不断,具有统一秩序与规律。

建筑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有的如档案新馆一般有巨大的体量、厚重的悬挑,深深扎入城市的肌理之中;而另一类建筑,轻挑的结构、通透的表皮、仿佛消失在自然界中。

12.jpg

建筑两面临水,因此通透的玻璃幕墙延展了空间,模糊内外边界。这是一种相互贯穿和相互渗透的关系,赋予空间视觉一种透明的现象。长边的玻璃面与金属屋面通过体块扭转形成的优美弧线自然分割,同时也分割了立面的虚与实。

人流随着隐于水面的道路引导通过穿越式的水景体验,随着步移景异内心渐渐趋于平静,到达了一处可稍作休憩之所。建筑形体的扭转在入口处重归方正,聚集的金属艺术装置模拟沙洲上的波光粼粼。通过建筑形式的变化带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与感受,从而在心理上引导人流。

结构逻辑的表达

木构的生命力与朴实性

标题图3.jpg

建筑的核心形式是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必然结果;而艺术形式则是呈现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性格塑造。建筑的生命表现力来源于连接方式,或者说连接方式决定了建筑及空间的生成。

本案以胶合木作为主体结构,简率的结构,多样的统一,真实而有持续,是设计师对结构的定义。结构与形体一同扭转,以毫无雕饰的自然之材去表现结构的变化无穷。人入其中,又能感受内部层层递进的序列感。

结构分析动图-min.gif

⊙结构分析图

调整大小 17.jpg

落地窗与屋面的界限由扭转的曲线分开,优美的形态在建筑体量上增加了活泼的动感,拟合曲线的螺旋木构骨架是对自然意向的转换——仿若人类本源基因序列的扭转之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我们将功能性的房间布置在一侧以隔断遮挡,留下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作为书吧和咖啡厅,避免了空间割裂感。大面积的落地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营造空间序列。设计师利用空间中光影强度的变化,使空间产生差异化,当人们在此阅读交流时,便可以感受到光旋律变化所带来的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层次。

⊙剖面图

调整大小 平面.jpg

⊙平面图

感知建造的艺术

一柱一粱一脊一面

标题图4.png由于设计师是将长方体建筑进行了扭曲,抽空其中一个纵向面的门架柱,室内空间高度、门架梁的呈现效果、扭转角度等有较为具体的要求,使得结构实现变得极有挑战。且设计师希望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木结构,不外露任何钢构,因此常规的梁柱结构体系已难以解决本案结构要求。结构师通过与各专业需要进行充分沟通及全盘考虑后,在结构实现上重点抓住“一柱一梁一脊一面”的特点,将渐变的扭曲骨架与室内外两条“S”型脊线进行了完美结合。将建筑要求的“独立”“大跨”“悬挑”“扭转”“曲面”“通透”“全木结构”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使得钢、木结构进行一次亲密无间的结合。

⊙材料分析图

⊙不同角度结构模型

⊙花山印象建造视频

一柱 

在抽掉纵向门架柱后,再加上横向本身就无柱,纵横向交叉点的柱子重要性显而易见,此柱须承受半个建筑的垂直荷载及来自两面180度的侧向荷载。结构实施的时候就将Φ600的钢柱深埋基础2500mm,实现基础的二次浇注来满足各方面的荷载要求。

节点2-1.png

⊙节点大样

04.PNG

一梁

单跨40米的弧形梁是这个项目的亮点,弧形梁连接的是玻璃幕墙,这对大跨度的弧形梁的形变及施工精确度要求极高,工程施工时需3d维度精准定位。整体工程都进行工厂预组装,现场再装配式施工,才得以保障工程的毫米级误差。

一脊

屋架扭转是本工程的独特之处,也是本工程的难点,弧形梁受力自身的扭曲就很难解决,通常都是通过扭曲的立柱来平衡屋脊的偏心力,但本工程不允许中间立柱,屋脊梁又是本工程重要受力体系,结构实现就利于”S”型桁架与桁架两侧的支撑,再加上有条件的区域进行整体钢结构平衡来控制整体建筑的扭曲。

⊙顶部结构示意图

2222.jpg

一面

由于建筑是双曲面屋面,且屋面与墙面形成统一一个面,若不在材料运用上必须充分结合材料本身的特性,则很难实现。如结构就不能采用混凝土结构,屋面瓦不能采用长条状的铝镁锰等。

本案扭曲面利用木结构龙骨间距关系,将一个扭曲屋面安装300mm的间距进行片块化切分,每一个扭曲尽量做少量变动,再利用15mmOSB板自身的板型及承载受力特性进行定性弯曲。才将结构扭曲屋面进行了初步定型,为了满足最终呈现完全扭曲自然及铝镁锰的安装平整面的要求。我们在初步定型的结构基础上再根据300mm网状定点的办法再进行一次12mmOSB板的安装才得以最终呈现。

调整大小 26.jpg

调整大小 节点.jpg

银灰色幻彩铝板的在日光下,使得建筑表皮的部分物质属性消失了,凸显出充满张力的曲线线条,镜面水的引入更激起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整个过程自然光线的变化无比生动。

灯光设计也是立面设计的一大亮点,通过参数化设计的手法,将点状灯有序的布置在铝板衔接处,从立面至屋顶,灯的密度随之减小,在夜晚宛如银河流淌在银色建筑之上,成就光线与建筑的灵动美学。

⊙滑动查看立面图

结语

本案以谦卑的姿态植入场域之中,同时不乏个性和张力。材料的选择为胶合木、玻璃、钢等现代感很强的材料。结构的处理倾向于将结构杆件处理成纤细微小的状态,形式上轻盈通透,能够极其自然的与环境融合。这样的建筑是单纯而真实的,没有矫揉造作。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流浪小动物保护基地

这个公益项目是麓湖A8设计中心联合亚洲动物基金,武汉市小动物协会,对协会的科普教育基地的领养区域进行更新改造设计。包含室外150平米,室内30平米的区域。 我把领养的流程和流线进行了拆解,梳理出“到达——见面——选择——签字——拍照——离开”的基本流线。在这个流线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从室内走向室外,领养后又从室外走回室内;这一去一回,领养人手中多了一只小狗,小狗的狗生发生了转变。这个过程,被我赋予“解救+回家”的含义,这个节点,就直接体现在室内外跨越的那一刻,我觉得应该用一个比较有画面感和形象意义的设计来表达和突出这一刻——旋转门的概念就是这样来的。经过这个旋转门,被领养的小狗找到了温暖的家,成为了“狗生赢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