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峰
1、普祥峪、菩陀峪两处吉地,添建砂山
普祥峪、菩陀峪两处吉地工程,各槽开挖之土方,随地堆垒成山,除工竣时可以用于培垫地面之外,尚有大量的余土。
工程处住工官员,大家一起商量,认为:与其将之运赴远处倾弃,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若就近堆培成山,以庄观瞻,让陵墓显得庄严肃静。
光绪元年十月十六,由承修大臣、管理钦天监事务、和硕惇亲王 奕誴等,上折将详情,附雷思起所绘地形图样,一并呈奏两宫太后。正式建议在普祥峪、菩陀峪两处吉地的东侧、西侧、南侧三面添堆砂山。
奕誴等所上奏的奏折,是《奏为酌拟添建万年吉地东、西、南三面砂山,增修前面泊岸各缘由事》。
奏折原文如下:
窃臣等奉命恭修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大概均有规模,仰蒙圣驾亲临阅看,所有两处吉地以外,尚有应行增建工程,臣等曾经绘图慕呈御览。
伏查两处万年吉地碑亭前下马牌以南,地势坑坎不齐,东旁原有高坎一段,适在树林之中。
西旁地势低洼偏侧。
吉地正南一带系裕陵大小圈、定陵小圈,墙内房眷森立,均正对两处宫门。
又吉地东旁系裕陵妃园寝,当未动工以前,林森重迭形势甚为严邃,殆至兴工以后,将有碍树株按段伐除,则两旁园寝围墙皆显露。现在吉地宫墙以次起建,与两旁园寝围墙近若咫尺,恐不足以重尊严,详核形势,似须变通修建。
伏查两处碑亭,以前原估应修御路南北计长十丈。因地势北高南低,此十丈之中,南头地面计低二尺五寸,再加南畔偏坡,复低四尺许,将来应就原地势栽列仪树。
惟自北至南偏坡过大,倘节经雨水,地面之土不免冲刷蛰减。拟于应修御路南头有坡坎之处,修作豆渣石泊岸一道,东西约宽六十余丈,岸高六尺,埋深三尺。
并拟于应引御路之处,暂留闻口三丈六尺,泊岸以上地平排栽仪树,泊岸之下亦按次栽树。
又查吉地自开工后各槽挖出之土,随地堆垒成山,工竣时虽可以之培垫地面除用之外,尚有余土均应运赴远处。
又各项圈厂成作物料所弃石渣、砖渣、节胜灰子处处堆积,将来亦应起除挪远。此数项人工为数颇巨,与其徒费人工将渣土运赴远处倾弃,不若就近堆培成山,以卫外垣,于吉地全局,既甚庄严肃静,且复事半功倍。
其应堆土山,拟于两处吉地前面泊岸之南,除留御路位,分东西垒山一道,自厨库之南向西至裕陵小圈北墙外,堆作蛾眉形。
正对宫门处垒为中高山峰,使北向宝山,南遮各圈墙房。
厨库南墙外至东南角拟另垒南北小山一道,于山南头作掩映路口。
西南角自汇水河帮,往南至裕陵小圈北墙外亦垒南北小山,并于南头留作掩映路口。
又东西马槽沟之外,前曾陈请续佑添修南北泊岸一道,原枯泊岸均虽为槽外帮在三尺内外,今拟装泊岸向外多展一丈余,留出地面亦垒作南北土山,计高在一丈以上,垒成起伏蜿蜒之形。
所有东西南三面土山之上,均栽以松树,使菁葱茂蔚,内向朝拱,用壮观瞻,现拟培垒土山,系遵仿裕陵四面砂山规制,可否之处,谨绘图恭呈御览,伏候圣裁。
光绪元年十月十六日
臣 英桂
臣 奕譞
臣 奕誴
臣 春佑
臣 魁龄
臣 荣禄
臣 宜振
臣 景瑞
普陀峪慈禧定东陵建筑平面图
清朝内务府样式房绘制,《遵照昭西陵方城明楼,遵照慕陵地宫各券座立样》,原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朝内务府样式房绘制,《遵照孝东陵方城、明楼、地宫各券座立样》,原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朝内务府样式房绘制,《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地势画样》,原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定东陵的砂山培植平面示意图。主要有五个培植:
(1)、如上图1号砂,于两处吉地前面泊岸之南,除留御路位,分东西垒山一道,自厨库之南向西至裕陵小圈北墙外,堆作蛾眉形。
(2)、如上图,正对两处后陵的宫门处,分别垒为中高山峰,使北向宝山,南遮各圈墙房。
(3)、如上图2号砂,在厨库南墙外,至东南角拟另垒南北小山一道,于山南头作掩映路口。
(4)、如上图3号砂,在西南角自汇水河帮,往南至裕陵小圈北墙外亦垒南北小山,并于南头留作掩映路口。
(5)、如上图4、5号砂,在东西马槽沟之外,前曾陈请续佑添修南北泊岸一道,原枯泊岸均虽为槽外帮在三尺内外,今拟装泊岸向外多展一丈余,留出地面亦垒作南北土山,计高在一丈以上,垒成起伏蜿蜒之形。
所有东西南三面土山之上,均栽以松树,使菁葱茂蔚,内向朝拱,用壮观瞻。
另外奏折中提到的泊岸,如上图所示,奏折原文说:
拟于应修御路南头有坡坎之处,修作豆渣石泊岸一道,东西约宽六十余丈,岸高六尺,埋深三尺。
鸟瞰普祥峪、菩陀峪两处吉地工程砂手格局实景鸟瞰
图中的黄线位置砂山,都是后来用地宫和各处建筑挖出的土方,堆填的。这些美学技法,是工程人员和样式房的做法,与风水官关系极小。
清朝内务府样式房绘制,《菩陀峪原估砂山丈尺图》,原图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2、慈禧和慈安太后的定东陵砂山培补,与风水关系不大,主要是美学而已
现在很多人,总是号称杨公秘诀,有培补、裁剪砂山的技术。这些伎俩,没有太大风水价值,在自古的皇陵中见不到,在清代风水官的奏折中,一个也没有见到。只是后期的工程人员,将挖掘地宫和其他各处的土方,无处堆积,又不想往远处运,工程人员做的一个工程措施。这些过程和奏折,基本不用风水官参与。
惇亲王奕誴的奏折明确提到:所有东西南三面土山之上,均栽以松树,使菁葱茂蔚,内向朝拱,用壮观瞻。于吉地全局,既甚庄严肃静,且复事半功倍。
意思是如此弄,不仅不用土方外运,而且看起来也漂亮严整、庄严气派。
风水官的奏折,基本都是谈龙穴砂水的原始地形,吉凶的关键在此。风水官的原始奏折,没有一句提到,吉凶可以依赖培补的。
至于培补砂山,挖掘河道,多是样式房的设计师的设计,有也可,无也可,主要看样式房的设计师,这是美学范畴。明朝之前的皇陵,多数没有马槽沟、没有任何砂山培补,这些做不做,与样式房的设计有关。
很多人,重视喜欢拉着杨公做大旗子,杨公相关的的那些思路、秘诀,自古以来,皇陵中一个也见不到。杨筠松的穴法、他流传相关的理气、他的裁剪做法等等,历代皇陵,基本上见不到。这些卜选皇陵的风水官,多数人的技术体系,与杨筠松没有关系。部分风水官,只是看过杨筠松的书籍而已。
培补砂山,修建排水河道,属于美化措施。好比一个人的面相一样,人的面相吉凶,与原始长相和气色有关系,不管你化妆与否,不管你是否换一个马甲,依然是那个人。穷人还是穷人,富人还是富人。
全文完。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4.61 万条内容 · 26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清朝关内九陵的风水官和坐向汇总文/陈益峰 清朝入关后,有十个皇帝,其中溥仪的陵墓,没有成功下葬。而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前面九个皇帝和皇后、妃子,分别葬在和别遵化清东陵和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回首来看,清朝是比较成功的,经过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将我国的国土扩大到现在的版图,将西北和北部,甚至西南土司领地,自古以来,没有纳入中央版图的地方,全部彻底纳入管辖。 到清朝后期,内忧外患,依然出勤政的皇帝,中兴名臣比比皆是,苦苦支撑,最后全身而退,堪称古代富贵家族的楷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