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平凡的魅力:空房子、城中村和大板楼

平凡的魅力:空房子、城中村和大板楼

发布于:2021-12-20 09:52:20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网红建筑”退潮后,城市建筑还剩下什么?


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但我想提供一个新的思考:那些 司空见惯的居民楼。


在老一辈口中,它们是房子,也是家。房子在,根就在。


等待白日喧嚣退却后,夜晚居民楼里的万家灯火,就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北京四环 的边上 那些 造型 放荡 不羁的 城中村, 板正 无特色的 板楼。

北京的常住人口有2千多万,其中有大部分就生活在 其中 ,有北漂的年轻人,也有住了几十年的老大爷…

它们平凡没有个性,常常被忽略,却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保留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底色。

这层 底色是人情和生活 ,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魅力。


而这些平凡的魅力,被 摄影师孙海霆 毫无遗漏地保留下来。

在一条的采访里,孙海霆曾说过: “这些承载了普通人生活的无名建筑,才真正构成了我们城市的底色。”



? 01  空房子

孙海霆,建筑学专业硕士,半职业摄影师。

在2009年开始的专题「空房子」系列。

拍摄的主体就是那些人去楼空的房子,已经使用了4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它们刚刚结束上一个生命周期,正在等待改造以迎来下一个周期,孙海霆捕捉的就是其中的空档期。

拍摄过程,孙海霆采用“一点透视”的拍摄手法,每一处细节都能被清晰地保留。

没有家具、也没有人, 残留的 生活痕迹, 足够让 想象 构建出 曾经的使用场景


比如,欧式的装修风格、精美的吊灯、糊上报纸的窗户、褪色的地图…

一一都在诉说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以及住过什么样的人。



这张照片里的房子经历过3次身份转变,最早是段祺瑞政府的办公楼。

日本侵华期间,是华北最高司令官岗村宁次的司令部;建国后,归为人民大学使用。

一个小小的空间,却重合了3段历史时期,想来也挺有意思。


这张是天津开滦矿务局的总部,全黑的房间。

经过一轮轮的改造,有些痕迹已经被抹掉,但依然能感受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影视剧里常说“人会说谎,但证据不会”,放在建筑里,道理是同样的。

空房子,就像 一块块 散落的拼图,墙壁、天花板、窗户…每一个都是线索。

人来人往,那些生活过的痕迹会残留在房子里,交织重叠汇合成一个时代的印记。



? 02  城中村

第二个系列作品是「城中村建筑立面」。

拍摄时间是2017年-2018年,地点就在孙海霆的家附近,北京四环边上。


这个地方挺特殊,因为西边就是西郊机场,航空受限、地块容积率受限,基本没有开发商愿意来。

同时,随着“北漂”的兴起,位置好的城中村,以其低价成为北漂们租房的不二选择

如此一来,这些造型生猛无比的城中村建筑,反倒在北京的核心区域蓬勃生长。


原本城中村是居民自用,一个私密化的家庭空间,造型上也低调许多。

后来,因为租出去的房屋越多,赚的钱就越多,城中村开始了集体性的房屋改造。

先是在原有空间里分隔出独立小间,然后是进行各种加建,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而北京的城中村建筑,和深圳等南方城市的城中村还不一样。

它自带魔幻色彩,各种天马行空的“外挂”,竟有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有的房子像一个方形几何体,在屋顶和侧面加建“小方盒”,以细钢柱作为支撑。每一件“小方盒”,又以钢楼梯连接,轻巧又实用。


有的房子顶上2层是加建的, 以轻盈的大飘板封顶 。虽有细微的色差,但不伤大雅。暖灰色的砖墙和规整的比例,有欧洲大师的风采。


有的房 内部动线设计很有意思,绕着楼层转一整圈才能上楼。走廊上的透明玻璃,既能挡风也能引入阳光。


和野生设计一样,城中村的加建部分,也是 源自人民的智慧结晶。

它们处于“三无”状态,无专业设计师、无结构计算、无设计图纸。由 本地的工头凭借经验,根据情况,以最低的成本完成。

看上去岌岌可危的地方,实用又坚固,连廉价的材料,也为这诡异的空间增添了独特的轻盈感。


神奇的是这些源自经验的设计,粗暴且生猛,在本质上却和设计理论极为相似。

甚至有些跳脱出理论常识,比如,坡度45°的楼梯。

在建筑常识里,45°的楼梯走起来,既不安全,也不符合建筑规范。可实际上,它无疑是以低成本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包括这座房子左侧的架空层,是用一个钢桁架做的。

既能走上下水管线,提供设备转换的空间,也兼具防潮和隔音的功能。


这些 以需求为优先的民间设计 ,与批量化生产的商业楼相比,有着未经规训的野性。

同时自带生命力,在短时间内被拆毁、被重建,不断地生长、变化。

而设计之外,模糊的生活边界将人们不那么私密的生活展露出来,勾勒出城市底色。

   
 
   


?03  大板楼

刚结束的新系列「背景建筑」。

对象是四环的板楼,最长有150米,最高有18层, 每一层都是板正规律

和其它建筑不同,它们朴素得像大型背景板,没有任何个性和特色可言。


拍这些“大脸盘”,孙海霆更费心思,专挑冬季阴天。

等到树叶凋落,大板楼前的遮挡物减少,他躲在背光面拍摄,避免直射的阴影干扰立面细节的表达。

让板楼撑满整个画面而不是呈现出全貌,以无限延伸的状态,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某种意义上,板楼是过去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是理想主义的产物。

因为其出现的特殊 性,在某一时期,它们反而比四合院更能反映北京的变化。

▲德国建筑师对未来垂直城市的规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50年代初,受前苏联的影响,北京建造第一批板楼。

在当时,板楼是社会探讨集体生活的理想方式而进行的住宅实验。

▲法国马赛公寓

设计以集体为优先,因此每一户的起居空间都比较小,家里有卫生间,但没有厨房。

做饭、带孩子、娱乐…全部划分为公共领域,比如一层有食堂、俱乐部、托儿所、理发厅等等。

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

▲灰色为走廊或楼梯间,绿色为起居空间,橙色为卫生间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 

80年代左右建设的板楼,是北京存量最大的一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私有化观念加深, 这一时期的板楼 进入了新的阶段。

每个房间内部基本“五脏俱全”,有相对完整的厨卫,处于半公共半私密的状态。

▲蓝色为厨房,其余同上

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 

2000年后,受到商品房的冲击,板楼取消了公共长廊。

以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的形式,组成一个小单元,一层楼大概有4-5个单元。

▲同上

板楼在变化,生活在板楼的人也在变化。

从最早的机关单位或事业单位的职工,到北漂的年轻人,再到迁入学区房的家庭。

根据 不同 时代,板楼以合适恰巧的方式,迎合他们生活的基础保障,遮风避雨、庇护安全。


《空房子》、《城中村建筑立面》、《背景建筑》。

如果用一条线索将它们串起来就是 「人的痕迹」。

有人使用或生产活动的痕迹,越日常、越不刻意,越能代表其背后无意识却深层次的意图。


在很多篇采访里,孙海霆都说, 自己 想给这些无名的建筑,留下一份庄重的肖像。

等到未来某一时刻,大家可能会回过头看:住过的最普通的房子、走过的最普遍的街道,甚至是有些不堪的生活。

不知不觉,那些无名的建筑在融入我们的生活,这恰恰是网红建筑们无法比拟的。

正因如此,往往是琐碎熟悉的日常,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底色。


资料来源:孙海霆建筑摄影 SUN HAI TING



笔记碎碎念:  

它们是房子,也是家。房子在,根就在。

等待白日喧嚣退却后,夜晚居民楼里的万家灯火,就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



■ 来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编辑:  规划师笔记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设计以集体为优先,因此每一户的起居空间都比较小,家里有卫生间,但没有厨房。

    做饭、带孩子、娱乐…全部划分为公共领域,比如一层有食堂、俱乐部、托儿所、理发厅等等。

    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
    2022-02-17 14:58: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江北分园

鼓楼幼儿园是中国幼儿教育研究的发源地,新建的江北分园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5轨15班。目标是建设一所高标准示范性的幼儿园,带动江北新区优质幼教的培育和发展。 新颖活泼的建筑造型唤起小朋友的认同感建筑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儿童画,感受小朋友对“房子”的第一印象,将之投射到建筑形态之中。不规则的连续坡屋顶形成有节奏的韵律;大小错落的窗洞营造随意轻松的效果;丰富的色彩唤起小朋友的认同感。外墙材料选用了适合幼儿建筑的环保且耐候性极佳的纤维树脂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