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峰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
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明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
笔者遍查史料,十三陵的主要卜选者是:王贤、王侃和马文素为主,吴永、曾从政、刘玉渊等人提过一些重要意见。游朝宗、中山夅、非幻和尚、廖均卿等人参与。廖均卿,回去撰写家谱,说是他一个人选的,永乐皇帝对其他所有风水师都不满意,还杀了王侃、吴永等风水师。这个说法,被正史否定。正史记载的是:陵寝建成后,朝廷论功行赏,王侃居首功,升易州同知,后又钦天监监正,钦天监一把手。吴永也没有被杀,被封为僧录司右阐教,从六品。廖均卿,写家谱说,皇帝只是赏赐一把扇子,游朝宗写家谱说,皇帝赏赐了一件衣服。
明朝十三陵,为王贤卜选。明朝京师西城兵马司指挥使,南京刑部主事,蒋一葵编著的《长安客话》原文记载:
国初,有宁阳人王贤,少遇异人,相之,当官三品,乃授以青囊书,遂精其术。
永乐七年,成祖卜寿陵,遍访名术。有司以贤应。贤奉命于昌平州东北十八里得兹吉壤,旧名东榨子。
山陵成,封曰天寿。贤后累官至顺天府尹。皇陵形胜起,自昆仑然而太行、华岳,连亘数千里,于西山海以达医无闾,逶迤千里,于东与此天寿山本同一脉,乃奠居至北正中之处,此固第一大形胜,为天下之主山也。我朝列圣遗弓并妥于此,斯不独天限中外,有自然之屏障,而王气所钟,真永保国祚于亿万年,镇压沙漠于千百世矣。
当时12个风水师,各自卜选了很多宝地,其中山东宁贤的举人王贤,卜选的天寿山皇陵,被永乐皇帝看中。南京刑部主事蒋一葵编著的《长安客话》,明确记载,天寿山皇陵选址,是王贤卜选的,后来王贤官升正一品。后来朝廷也比较中意天寿山陵寝,所以12个地理先生,全部都去提意见了。
笔者先后去十三陵,数十次,每一次去,都是仔细的转悠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所以最近决定重新详细的写写长陵的格局。
同行考察的有徒弟王洪超、陈文、罗璟、戴饮浊、姬常勇、梁敬南、林敏、朱江、苏理等人。
十三陵,参与选址的人员有:礼部官员、钦天监官、工部官员、其他内外官员、风水术士及精通风水术的官员,有时甚至皇帝也会参与到选址的过程中来。永乐十一年二月丙寅,葬仁孝皇后于长陵。
礼部尚书赵讧,精通地理,负责主持大局。同时征调朝廷和民间精通地理的官员和阴阳人,一共12人,分别是:
鄢陵教谕王贤、太子少师姚广孝、丰城知县王侃、给事中马文素、五官灵台郎吴永、阴阳训术曾从政、阴阳人刘玉渊、阴阳人廖均卿、阴阳人游朝宗、僧人中山夅、衢州宝陀庵住僧非幻和尚等12人。
笔者遍查史料,十三陵的主要卜选者是:王贤、王侃和马文素为主,吴永、曾从政、刘玉渊等人提过一些重要意见。游朝宗、中山夅、廖均卿、非幻和尚等人参与,姚广孝参与最终决策。
12个地理先生,分别去了,阳山的茶湖岭、怀柔的洪罗山、百叶山、辛家庄、斧口、谷山、文家庄、石门驿、汤泉、禅峰寺等处,卜选多处宝地,供朝廷和永乐皇帝选择。
关于长陵的选址,有三处记载:
(1)、《明太宗实录》 卷九十二记载:
永乐七年五月八日,己卯,营山陵于昌平县时,仁孝皇后来葬。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车驾临视,遂封其山为天寿山,是日遣武安侯郑亨,祭告兴工,命武义伯王通、董役事、均卿等咸受官赏。
(2)、《明太宗实录》 卷九十二 记载:
永乐十一年,五月,壬寅,定管建长陵功,赏武义伯王通,进封成山侯,食禄米千二百石,子孙世袭侯爵,散官勋号如故,赏彩帛六表,里钞四百锭。
掌金吾右卫事都指挥佥事许亨,升都指挥同知。
金吾右卫指挥佥事李旺,升指挥同知。
羽林前卫指挥同知吴刚,升指挥使。
亨赏彩帛四表,里钞二百锭。旺、羽,各赏彩帛三表里,钞百六十锭。
营缮所正蔡信,升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不视司事。赏彩币三表,里钞二百锭。
其营缮所正王宁等并督工官吏,及军民工匠,赏各有差。
复论初卜吉之功,升知县王侃州同知,赏彩币三表,里钞二百锭。
升给事中马文素,太常寺博士。
阴阳训术曾从政、阴阳人刘玉渊。皆钦天监漏刻博士。食禄不视事。
五官灵台郎吴永,始以僧授改升僧录司右阐教。
各赏彩帛二表,里钞百六十锭。
从后来游朝宗的族谱记载,皇帝赏赐了游朝宗,一件红色衣服。廖均卿也说,皇帝赏赐给他一把纸扇。关于非幻和尚,也是说皇帝赏赐了一件衣服而已。
(3)、《明仁宗实录》记载:
洪熙元年二月,戊申,易州同知王侃为钦天监监正,太常寺博士马文素为监副。王侃、文素,皆明阴阳之术 ,永乐中初建长陵,当预效劳,至是山陵事毕,上追念其劳,故有是命瓒素。
帐中出脉,左右有太乙、天乙夹送。长陵是主要卜选者是王贤和王侃、马文素等三人,姚广孝,应该是主要决策人,其他吴永、曾从政、刘玉渊、游朝宗、廖均卿、中山夅、非幻和尚等九人参与其中。
(1)、王贤、教谕
王贤,男,字惟善,明朝大臣。山东宁阳人。举人出身,授鄢陵教谕,尽忠职守,课士有方,户部尚书张睿、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薛瑄,皆出其门下。
明成祖选皇陵吉地,王贤集众家之长,用阴阳五行、日月星辰、山川地貌合一说绘成吉地图,很合永乐皇帝的心意。皇帝命王贤监造皇陵,用时三年,皇陵建成,成祖皇帝十分满意,授光禄寺少卿(从四品)、顺天府尹(正三品)。
后英宗皇帝下诏将王贤封为中奉大夫,正一品。
乾隆帝在《哀明陵十三韵》中所称:英雄具眼自非常,岂待王廖陈其艺。
诗中谈到的王廖,王,指山东举人,地理名家王贤。廖,指江西廖均卿。
(2)、姚广孝、太子少师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精通地理之术,参与十三陵的卜选定址工作。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
(3)、王侃、知县
王侃(kǎn),丰城知县,永乐初年,参与天寿山陵区卜选,因功授易州同知。永乐去世后,下葬于长陵,其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洪熙元年二月,戊申日,仁宗再次感念王侃卜选长陵功劳,升王侃为钦天监监正,正五品。
(4)、马文素、给事中
马文素,给事中马文素,永乐初年,参与天寿山陵区卜选,因功授太常寺博士。洪熙元年二月,戊申日,仁宗再次感念马文素卜选长陵功劳,升马文素为钦天监监副,从五品。
(5)、五官灵台郎吴永
吴永,五官灵台郎,永乐初年,参与天寿山陵区卜选,因功始授僧授,后改升僧录司右阐教。
(6)、曾从政、阴阳训术
曾从政,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乡桐口人,为曾文辿所在家族的后裔,为县里的阴阳学官,称:阴阳训术,无官职。参与天寿山陵区卜选,授钦天监博士,九品。
(7)、刘玉渊、阴阳人
刘玉渊,阴阳人,民间地理先生,永乐初年,参与天寿山陵区卜选,因功钦天监博士,九品。
(8)、游朝宗、阴阳人
游朝宗,字符礼。永乐初皇帝下令建造京师及天寿山陵。这时全国以地学应诏的有十二人,公与杭州的僧人中山夅之见独优。三年竣工了,他因老疾向皇上提出回乡,永乐皇帝赐红色衣服一件。
当时有人写诗赞颂这件事:
元旦承恩老自惭,布衣也话列朝班。
按《江南通志》:朝宗,婺源人。地理独精。永乐卜建天寿山,朝宗尤见褒赏。
历史上,济溪村游家还曾出过几位有影响的风水大师。民国《婺源县志·方伎》载:
宋代游克敬,“精于青囊术,足目所到,心思赴之,至其妙处,如解牛削璩,人所不能。《狐首经》为地理书之祖,注释数年而成,端明殿学士程珌、侍郎王欢、左史吕午见了皆称好,并为行跋使之刊出。”
明代游恕,“工于诗,雅好名山水,游屐所到,辄有题咏。晚尤究心形家言,着有《地学纂要》。”
又有游暹,“精青囊术。初学于舅氏,警敏抉其秘,所卜多吉壤,如本县县治公署为其所扦。
其后族子能世其业,游太冲着《游氏家传》;
游永昊扦本府仪门;游文炯扦大畈下山虎,俱以堪舆名家。”最著名者是游朝宗,“世传何国师(南唐风水师)地学,至朝宗益精。永乐初,卜建天寿山陵时,应诏者十二人,惟朝宗与杭僧识独优,尤见嘉赏。三年竣事,以老疾辞不受职,赐绯衣一袭。”
(9)、廖均卿、阴阳人
廖均卿(1350——1413),字兆保,号玉峰,兴国梅窖镇店山村人,参与十三陵的卜选,永乐皇帝赐纸扇一柄。
陵寝建成,均卿不愿再封官受金,成祖便赐其纸扇一柄,并题诗云:“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将扇一柄赐尔为计。御赠诗曰:
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
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
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
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10)、中山夅,僧人
中山夅,杭州僧人,永乐初年,参与天寿山陵区卜选。
(11)、非幻和尚,住持
《衢州府志》记载:,非幻和尚,宝陀庵住僧,谙熟儒典,精通地理,曾应诏相天寿山,皇帝赐以金紫。明成祖在永乐十八年派遣使者祭其墓,赠五官灵台郎僧。
网上有人说非幻和尚,就是吴永,这是不对的。非幻和尚是宝陀庵住僧,这是没有品级的。而吴永本身就是五官灵台郎,永乐初年,参与天寿山陵区卜选,因功始授僧授,后改升僧录司右阐教。吴永和非幻和尚,两人不是一个人。
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的徐皇后病故,明成祖早已想迁都北京,便将徐皇后棺材暂时安放于南京的皇宫内,命令礼部尚书赵羾(hóng)等大臣,遍访精通风水人士。
访得鄢陵教谕王贤、太子少师姚广孝、丰城知县王侃、给事中马文素、五官灵台郎吴永、阴阳训术曾从政、阴阳人刘玉渊、阴阳人廖均卿、阴阳人游朝宗、僧人中山夅等12人,他们到了南京,先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风水之后,便到北京找风水宝地,察看了京西燕台驿、玉泉山、谭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阳山茶湖岭和怀柔的洪罗山、百叶山,先后又察看了辛家庄、斧口、谷山、文家庄、石门驿、汤泉、禅峰寺。
遍鉴了京郊之后,于永乐五年六月初一前往昌平黄土山,即后来的天寿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纵目,见该处风水绝妙,为他处所不及,众多风水师,都趋向于选址天寿山脚下为长陵所在。
长陵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四山拱位,穴法天然,夺天下之正气,为万世之鸿基。
明永乐五年,即1407年,明成祖朱棣命全国各地的地理师傅,为其卜选陵址。1409年年,长陵开始营建,一直到明宣德二年,陵园殿宇主体建筑太基本告成,耗费银两多达八百余万两,长陵也由此成为明朝帝陵中卜选最为精细,风水格局最符合风水学说的一座陵园。
廖均卿回来自己写家谱,自己说:廖均卿为灵台郎,正四品(灵台郎,实际是正七品),《明太宗实录》都是记载:封赏时候,没有给廖均卿、游朝宗、中山夅等,给官职。
反倒是廖均卿说皇帝赏赐了他一把扇子。而同去的游朝宗回来,也谢了家谱,他实事求是的说皇帝没有给他封官,只是赏赐了一件红色的衣服。游朝宗家族编写的家谱,说他与同去的杭州僧人中山夅,最为高明,皇帝最为赏识。但是游朝宗的境界高一些,他的家谱还是讲解了同去的中山夅,并且说中山夅也有水平。
十三陵平面图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清代绘制的首陵格局图
十三陵下葬的顺序,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皇陵的选址,首选考虑的就是生气和局势
十三陵地处盆地位置,东、西、北三面为大山环绕,南面为小平岗,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这是皇陵选址的一个重要思路,山间开大局,后龙大开帐幔,山水大会,龙身大开大合之地
十三陵鸟瞰示意图。
姚广孝陪成祖相度天寿,说:
黄土山上承紫微、星垣笼罩、王气云集;下布祖陵龙穴、天赐福祚。陵域左有青龙(蟒山),右有白虎(虎峪山),前有朱雀(凤凰山),后有玄武(黄花城),南有龙虎(指东、西两座山)二将守门;三道龙砂(石牌坊、大宫门、龙凤门三处东西横向的土岗),封闭三气以遏外泄;中间明堂广阔,有寿山(又称大宝山) 象征帝王长寿,有福海(宝山下面河水漫溢地带),预兆大明鸿业绵长。
尤以祖陵建在康家庄,龙穴旁有康老坟,康家庄前有干水河。地势得天独厚,朱(猪)有康(糠)吃,又有干(泔)水喝,真可谓朱氏王朝的好寿域。
民国时期,十三陵神道和天寿山旧照,早年,老百姓烧木材做饭,所以很多山上的树,一般被砍得精光,全国都一样
民国照片,长陵的神功圣德碑碑亭和天寿山
长陵在十三陵的中心位置。
明十三陵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的选址,非常成功,基本达到了当初的初心目的:尽量延续朱家家运。朱家在随后的三百年中,虽然历经风雨,但是家运总体依然辉煌,人丁非常兴旺,明朝末年,朱家男丁达数十万之多。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燕山山脉,大开帐幔,横阔数十公里,帐中出四条大龙,奔腾前行十余公里,最后在长陵前汇合。
十三陵,局中有六水同来,德胜口流水、锥石口流水、上下口流水、献陵沟流水、老君堂流水和德陵沟等六条溪沟,最后汇合于朝宗河。诸龙大尽,众水归堂,犹如万国之纳贡,百官朝拜,最后大会明堂
侧看十三陵的总水口,六水交汇于朝宗河之后,消于东山口,水口紧锁,内间有真龙融结
局势中央,有大龙端坐,为天寿山来龙,左右横开大帐,帐中抽大龙,结十三陵之首陵——长陵
贵龙重重出入帐,天寿山右侧高峰出脉,大龙尽头开局结穴
侧看长陵,右侧大峪山、虎峪山、诸山开面向穴
侧面看长陵,天寿山右侧大帐回头护穴,开面有情,称为莽山
天寿山端坐局中,形态雍容、身躯强壮,耸入云霄之上,尊贵无比
鸟瞰长陵后龙,星峰奇异,枝脚称起雄势,山脉体格雄壮
大龙尽头,开面结穴
鸟瞰长陵格局,穴立癸山丁向正针
长陵建筑格局,长陵的穴法,廖均卿的家谱记载是:王侃、吴永二人,认为穴场为插铜锣形,形似铜盘,必插响处,盖响中之穴,以其声鸣于天下
帐中抽脉,自离祖出身以来,一起一伏,左趋右闪,活动逶迤
近看长陵,长陵的坟头非常庞大,有汉唐遗风,为椭圆形,东西长度大约320米,南北长度270米
天寿山穴星为木星,廉贞火星起祖,古话说:贪狼若非廉作祖,为官也不到三公。
鸟瞰长陵的明堂,远处朝山如凤凰飞舞
穴前的六条溪沟,汇聚于朝宗河,朝宗河大水环绕于穴前
侧看长陵,穴场歪歪斜斜,毫无美学,为铜锣形,穴位在铜锣正中央
穴后紧接气脉,左脑受气,宝地斜坐气脉
侧看长陵,卜选的是气势,没有美学思想,自然天成,左右护卫,重在有情,稍微有些懒散
侧看长陵,宽乳起顶结穴,左右横跨近三百米,穴在顶部,这种做法,在民间极少见到
近看穴场,龙身自开枝脚,微微包护铜锣穴
大峪山脚下,远看长陵,罗城之中,最为兴旺的那根脉气,为首陵所在
侧看长陵,后侧天寿山向穴,开面有情
侧看长陵后来,红点位置为坟冢位置
侧看长陵和罗城,内局相对完整,外局开阔,明堂容万马,水口不通舟。
古人认为:地名与人的名字之间具有一定的吉凶联系,类似案例在中国文化中反复出现。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语也说:将军最怕犯地名。因此在选择宅基地、小区和坟茔位置时候,万不可和自己的名字犯冲、犯克。
明十三陵的选址颇费周折,皇后徐氏死后,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和王贤和王侃、马文素、吴永、曾从政、刘玉渊、游朝宗、廖均卿、中山夅等12人,卜选吉壤。自1407年开始选择陵址,到1409年选定,历时二年,礼部曾收到每一个风水师的陵址提案,均被明成祖朱棣否定。最后王贤卜选的天寿山陵区方案,被皇帝认可。
(1)、小汤山与屠家营
先选在昌平小汤山一带,因成祖姓朱,与“猪”谐音,猪是怕烫的,故废掉;口外的屠家营北有座龙窝,风水极佳,但因怕猪进了屠家被宰而废去。
(2)、燕家台与狼儿峪
后来又选定京西“燕家台”,可“燕家”与“宴驾”谐音,也不吉利。又有昌平西南的羊山,山后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最怕狼的袭击,还是不能用。
(3)、干水河与康家坟
最后由山东风水师、举人王贤,选定昌平县的黄土山,山前有座康家坟的村子,西边有个橡子岭山,东面的河套叫做干水河,加上黄土山的风水,朱棣亲往勘察,认为猪到了这里,有糠(康)、橡子吃,还有泔(干)水渴,是朱家万世发展的吉地,遂被认定为陵址。
陵区之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宏,内则蟒山盘其左,虎峪居其右,风凰翥其南,黄花城、四海冶拥其后,外则西有西山,东有马兰峪,群峰罗列,如几如屏,如拱如抱,如万旗簇拥,如千官侍
侧看长陵后龙,气势恢弘, 势如万马, 自天而下, 其葬王者
万马奔腾的效果
万马奔腾,中间最高的为头马,两侧马群很多,气势宏大。如果龙脉厚帐宽大,帐下无数山脉逶迤而下,中间最高者中出下脉结穴,为至贵之地,这就是势如万马,自天而下的意思。
鸟瞰长陵结穴,穴场粗狂天然,手脚向前, 藏牙缩爪,天然大地气势
鸟瞰长陵结穴,枝脚蔓延,枝叶繁茂,真龙落处阴阳乱。
龙脉前行,迢递千里,三峰耸壑,中峰尤高,三台起祖,开帐穿心,左右摆折,芍药指行龙,中起中落,脉不离中。
大龙尽头开局结穴,左右枝脚送到穴场左右,远远护卫,藏风聚气。宣统元年,清民政部左侍郎乌珍,奉命察勘十三陵后,说: 凡山势, 由甲陵望乙陵疑其地逼侧或旷阔而无所藏,及履其地,水抱山环,无不自具形势。也说明解放前的文官,很多都是精通地理之人,朝廷需要相度,让朝内精通地理的官员,去相似的皇陵查看学习,研究一番。
天外有钥,乃至积代豪雄。在罗城右侧的大峪山脚下,鸟瞰十三陵,众水汇合之后,消于东山口,现在修剪成十三陵水库
军都山,左右开大帐,帐中抽四龙,汇合于堂前,山山开面,山山都结有皇陵
侧看天寿山右峰脚下,出大脉结穴,龙脉大断过峡,左右盘旋,前行四五公里,直龙尽头撞背结穴
龙身,鸟瞰大龙尽头开局结穴,天寿山皇陵受美学思想影响较小,穴场粗狂,龙身威猛,美学不强,也没有做任何修整
侧看大龙尽头结穴。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十三陵的形势:
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
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
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
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
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黄花,指黄花镇)
侧看长陵龙势,大率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
侧看长陵后龙
鸟瞰长陵明堂,远处案山大约两重,第一重案:天寿灵山。第二重案:为虎山、龙山等陵区南方诸山。
鸟瞰长陵,四山云从,八方拱卫,主万国来朝,左右缠护各有七八重,越是大龙、贵龙,越是周围缠护重重。
侧看长陵左侧,外龙砂,为天寿山,左侧开出大帐,回身护穴,为莽山山脉
鸟瞰长陵,龙势轩昂,力量盛大,气势威猛,鳞甲坚立,尽头开局结穴
长陵右侧大外护砂,为军都山向东伸出的两道余脉,大峪山、虎峪山,构成了陵区罗城的西部墙垣。
在陵区西南方向外围,鸟瞰罗城西南的小山岗
明朝永乐五年(1407),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奉旨在北京周边选择皇陵,后廖均卿建议选址在北京昌平县的黄土山,并且上奏折给朱棣,出脉提到二十四天星的概念。廖均卿回来编写家谱,对同时参与的所有的风水师,一口不谈,并且严重贬低和诋毁:王侃、吴永,造谣说他们被砍头,还吹嘘自己点穴出水,被他喝山给止住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后来论功劳,王侃为首功,最后加封钦天监监正,正五品。吴永,升僧录司右阐教,从六品,反倒是廖均卿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只是赏了一把扇子。至于他自己吹嘘的喝山止水,应该是无稽之谈。
其家谱记载的奏折,到底是他自己写的?还是抄写同去的风水师?不值得而至。但是奏折原文,值得细细体会:
奏折原文如下:
奉天承运
臣受杨师秘传术,廖参造化玄机。兹奉我皇圣旨,卜取御陵,臣与礼部尚书赵羾,相视营陵,敢不披肝吐胆,以尽忠言。
详察各处山川,堪建陵基者惟昌平州东黄土山,一十八道岭峰美丽,真堪陵寝根基。
其脉天皇出世,天市降形,贪狼木火以为宗,势若鸾翔而起,主太乙双峰屹立于斗牛之间,天乙呈祥奋迅于奎娄之位,三台华盖拱帝座以弥高,四辅紫徽面坎宫而作极。
东黄土景堂堂乎三阳开泰,十八岭峰巍巍乎四势呈祥。形肖铜锣,穴居中央。礼部尚书赵羾相六秀堪评。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射。凤阁龙楼,卓列罗城。捍门华表,镇塞星河。山如万马奔趋,水似黄龙踊跃。内有圣人登殿之水,世产明君;外有公侯拜舞之山,永来朝贡。四维趋伏,八极森罗。青龙奇特,白虎恭降。太微天马尊于银潢之南,少府紫徽起于天河之北。
维皇作极,俾世其昌。
发龙气旺,帝业最盛。
山河巩固,地势宽平。
艮亥脉,作癸山丁向,卦例相合。
五星聚会,主大臣股肱协力。木火得局玉叶庆,衍蕃昌悉和仙经。宜任陵室。
臣谨绘图献,伏乞亲临,高张慧目,广迈皇风。玉烛清明,并立辰而永曜,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帮家有庆。臣不胜战慄,俟命之至。
(家谱编写都不严谨。奉天承运,是皇帝的诏书才有的,奏折里,是不能这么写的)
十三陵鸟瞰
神道鸟瞰示意图
大红门外有石牌坊,是我国现存最早和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是明世宗朱厚熜为旌表其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功德牌楼。
侧看看大红门,处于龙山和虎山之间,是陵区的总门户。大宫门墙体为红色,单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下承石刻冰盘檐,辟三券门。
立于大红门前左右两侧,形制相同,高5.32米。碑的正反面均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朝廷命官前来谒陵,到此碑前必须下马步入陵,以示崇敬。
大红门被有神功圣德碑亭
碑亭之内树立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首有六条高浮雕形式的蛟龙。蛟龙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碑趺是一个昂首远眺的大龟。龟下有一层长方形的石台,上刻水波漩流。
碑身阳面即是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撰写: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该碑文撰写于明洪熙元年。
正面看神道左右的石像生,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往北的800余米的区域内,矗立着12对石兽和6对石人。
正面看神道左右的华表,于神功圣德碑亭四角,白石雕刻而成,高10.81米,对称而设。四座华表形制和纹饰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其上下坊束腰处均雕有精美致的云龙图案。华表柱八角形,但棱角处比较浑圆。
石像生之武将,也叫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他身高力大,驻守边疆。
石像生之大象
石像生在獬豸
石像生之石马
石像生之石马
石像生之石马
石像生之文臣
石像生之大象
石像生之大象
龙凤门,又称之为火焰牌坊
龙凤门,位于石像生的尽头。它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设六扉而开阖”之意。三门之间为短墙,在明代时曾有黄绿琉璃饰件,后世修葺时改为现在的红墙灰瓦形制。
鸟瞰常见建筑院落
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长陵的建筑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
正面看陵园门
正面看祾恩门
侧看碑亭
正看祾恩殿
祾恩殿内景
近看朱棣雕像
祾恩殿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明柱承托殿顶。中央的四根楠木直径达1.17米,自根至顶为独木构成,最高的达12米。梁、柱、檀、椽、斗拱等木构件,也都是楠木制作,因而人们称该殿为楠木大殿。
祾恩门院内北面为祾恩殿,这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与故宫太和殿十分相似,落成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恩,是祭陵感恩而受福的意思。它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仿照明皇宫金銮殿修建,规模极大,等级至高。
正面看祾恩门,祾是祭而受福,恩为罔极之恩。
祾恩门庑面阔5间,31.44米,进深2间,14.37米,单檐歇山顶,朱门金钉,门上有大匾额,书有“祾恩门”三字。下承白石栏杆围绕的石雕须弥座台基,装饰华丽。
近看明楼内的石碑,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在方城上,看左侧
正面看方城明楼
鸟瞰长陵
正面看棂星门和明楼
正面看石五供和明楼
正面看近看明楼内的石碑
结语
皇陵卜选,其手法和民间看地,差别很大,不论龙法,穴法均有重大的差异。天寿山皇陵,与前代的金朝、唐朝、宋朝、汉朝、秦朝等皇陵的卜选思路完全不一样,是一个全新的点穴思路。
明朝天寿山皇陵,是当时的地理界的精英,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重大的项目,不是个人家庭,不是某一个风水师就可以单独决策的。朝廷在民间征调了12个风水师,大家经过反复筛选,最后选址在天寿山脚下。按照朝廷的看法,首功在王贤、王侃和马文素三人。
民间地理先生, 喜好吹牛,喜好故意诋毁同行的毛病,自古就有。不论因为他们的神吹,就抹杀了其他人的功劳。
全文完。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4.61 万条内容 · 26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搜嫩不搜老,葬饥不葬饱,清东陵之定陵妃园寝文/陈益峰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 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年号咸丰。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于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定陵, 死后由其子载淳继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