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阴阳和会,前迎后送,清西陵之雍正泰陵

阴阳和会,前迎后送,清西陵之雍正泰陵

发布于:2021-10-15 17:53:15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其间185年。


  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钦天监监正明图,与另外两个武将卜选,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雍正认为:

  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

  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

  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据史料记载:清西陵的卜选者为,福建浙江总督、进士出身的高其倬(精通地理的文官);内务府郎中乌雅.海望(精通地理的文官);秀才管志宁等,钦天监只是辅助作用。因为九凤朝阳山,就是钦天监监正明图的作品,被大臣否掉,所以雍正开始不太信任明图,转而依靠文官。


  民间江湖地理先生, 没有进入到清朝皇陵的核心决策之中,全是文人出身的地理先生, 就连没有官职的管志宁,也是秀才出身,后来因为擅长地理,被朝廷册封为户部陕西司主事(正六品),参与卜选雍正皇陵。


  江湖上,行走地理的过路阴阳,在民间都没法扎根,多是蜻蜓点水,四处游走,常常就是骗吃骗喝而已,何况在皇家朝廷,更加难以扎根。民间自古以来,地理的核心力量是本地的乡绅文人,因为这些人,扎根基层,属于士人乡绅阶级,有很高的威望和话语权,也有比较好的见识,所以在地理上,专业功底扎实,也容易受人尊敬。很多家族下葬,都是听这些乡绅文人的意见下葬的,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


 笔者早年在北京市古建园林研究院工作,长期酷爱研究皇陵建筑和皇家地理,自2005年起,到现在,笔者曾经先后十一次去清西陵,研究地理,对清西陵周围的每一片山水,每一个山岗,每一条沟河,都走过,都仔细研究过。


  同行去过考察的徒弟有:陈文、朱江、戴饮浊、王洪超、罗璟、姬常勇、梁敬南、林敏等人。


300.jpg

雍正皇帝画像

50.jpg

清朝的皇陵区域分两个大片,一个位于河北遵化的昌瑞山下,为清东陵,一个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为清西陵。清西陵,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有蜿蜒流淌的北易水河。(照片拍摄于2016年)

51.jpg

(照片拍摄于2016年)雍正四年,命张廷玉寻找为自己建陵的吉地。

第一拨派出去的卜陵官员,主要是三位:

钦天监监正明图,会同兵部侍郎傅鼐(精通地理的武将)、总兵官许国桂(精通地理的武将)等。

受命勘测的人先在东陵的孝陵、景陵之旁,后来又在离孝陵、景陵不远的九凤朝阳山勘测,但都未找到理想的建陵之处。

第二拨派出去的卜陵官员为:福建浙江总督、进士出身的高其倬(精通地理的文官);内务府郎中乌雅.海望(精通地理的文官);秀才管志宁等三人人,由怡亲王允祥带队。

深体雍正心意的怡亲王允祥,和精通风水的两江总督高其倬便不拘守东陵一带,改而向西,在易州境内的泰宁山天平峪发现万年吉地,于是奏章竭力向雍正推荐。雍正览奏后,认为:山脉水法,条理祥明,询为上吉之壤。

  很多职业职业地理先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朝廷会相信文人官员,不信任职业地理先生。主要原因是民间职业地理先生,多数都是神神叨叨,一旦离开神秘,离开他的那个简单的分金,或者祖传秘诀,发现啥也没有,全是假大空。

  部分地理先生,一直以为文官看地理,是凑热闹,干活的依然是职业地理先生,这是严重错误的。文人出身的地理先生,其眼力和见识远高于职业地理先生。职业地理先生,由于文化太差,其实地位非常低的,常常就是一个简单的秘诀,哄骗老百姓而已。

01.jpg

(照片拍摄于2016年)据《工科史书》等原始档案记载:

钦天监监正明图面奉谕旨,会同兵部侍郎傅鼐(精通地理的武将)、总兵官许国桂(精通地理的武将),带领相关人员前往遵化州等处相度吉地,众人在沿长城一线的东陵孝陵、景陵旁边的马兰关、平顶山、鲇鱼关、大安口、冷嘴头、沙坡峪、罗文峪、甘家峪、马蹄峪等处“卜择吉地”,都说没有相宜的营建之处。后来选择了遵化州之东的九凤朝阳山(现遵化市侯家寨乡境内),离孝陵、景陵不远,和雍正帝的初意相符合。

明图认为那里:龙身长远,地势雄伟,能增万年寿数,能衍广运无穷。此地北靠万里长城雄踞其上的五峰山,山前地势开阔,明堂宽敞;南方远处以高大雄伟的龙山为朝山,左右皆有山丘夹护,众水环流,气势宏大,用风水说来讲此地有王气,运势极佳。

但后来到了要择卜吉日、设立红桩、准备交付工部开工的阶段,却突然被叫停。

因为经过其他精通堪舆的大臣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如此一说,雍正帝放弃此地。


52.jpg

雍正最终还是下达了大范围择选吉地的谕旨,此次派往相度吉地的诸臣,都是精通地理的文人臣工和钦天监的地理名师,没有民间地理先生。由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弟弟,和硕怡亲王允祥领头。其他精通地理的文臣主要有:

(1)、福建浙江总督、进士出身的高其倬;

(2)、乌雅.海望;

(3)、秀才管志宁等人。

53.jpg

清西陵的首要卜选师傅,是高其倬。他19岁参加殿试,中三甲第八十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右中允、山西学政、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雍正三年,进兵部尚书衔,加太子少傅,调福建浙江总督,从一品。

高其倬精堪舆术,为清代著名的地理风水学家,受命为雍正择墓地。高其倬于易县太平峪得吉地,雍正称许,后来葬于此,高其倬也因此被授三等男爵,所著《堪舆》是地理传世佳作。

54.jpg

参与西陵的卜选者,乌雅.海望,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孝恭仁皇后族侄。初授护军校。雍正元年,擢内务府主事,内务府迁郎中,正五品,精通地理之术,参与卜选清西陵。雍正乾隆的皇陵,海望,均参与卜选。


参与西陵的卜选者,管志宁,为诸生,秀才出身,精通相地风水之术。清雍正元年(1723),正值世宗胤禛登极择建万年吉地之时,在全国征召风水地理之士,管志宁被召征入京,授为户部陕西司主事(正六品),参与卜选雍正皇陵。雍正五年,管志宁,因卜陵功,升为礼部主客司员外郎,从五品。因父母去世,居丧在家。服孝未期满,又被召回京。他遍阅盛宗诸陵,受到皇帝的赏赐。有《地理糟粕》一书行世。

08.jpg

(照片拍摄于2016年)《钦天监风水正论》原名为《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作者就是礼部主客司员外郎管志宁等人的作品。初成于乾隆五年庚申(1740)。后于乾隆十一年(1746)再作增删,改名《钦天监新选风水正论》,又名《钦天监新选地理辨论》。由(清)钦天监漏刻科博士高大宾、钦天监漏刻科博士齐克昌、李廷耀、博士钟之模、五官挈壶正刘毓、刘毓圻、洪文润、熊佑,礼部主客司员外郎管志宁等。

02.jpg

(照片拍摄于2016年)高其倬、乌雅.海望、管志宁等卜选雍正皇陵在易县太平峪,雍正皇帝交由朝廷大臣议论,大学士九卿会议得出了讨论结果:

地脉之呈祥,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干百里蟠结之福区,开亿万斯年之厚泽。

(照片拍摄于2016年)今泰宁山天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迩,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为遥远。


58.jpg

(照片拍摄于2016年)雍正八年(1730)。泰陵破土动工。雍正委派了恒亲王弘睚,内大臣常明,尚书海望等人负责陵寝事务。

59.jpg

高其倬、乌雅.海望、管志宁等地理名家,在易州境内永宁山下发现了上吉之壤,都认为易县太平峪是: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沙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古咸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诚为上吉之福壤。

000000.jpg

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关于西陵的地理大势,评论说:“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

00000.jpg

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记载穴场周围: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


000.jpg

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00.jpg

(照片拍摄于2016年)祖山高广富厚,耸入云霄,横阔数十公里,跨州连郡。古书说:祖宗耸拔者,子孙必贵。

37.jpg

清西陵的祖山为永宁山,太行山余脉,左右横开大帐,横阔数十公里,耸入云霄,帐下山根抽脉无数

003.jpg

永宁山下,每一条大龙的尽头融结,都是大地所在,为每一处皇陵

DJI_0963.jpg

宝殿龙楼,即出王候天-子。御座御屏,宰相文臣。

90.jpg

永宁山下,大开帐幔,东西南北,纵横数十里,四维罗城紧密,山势围合,东西华盖耸峙,山下诸水汇聚,最后向东流去,水口关锁严密,属于大龙融结之地

0000.jpg

穴场周围,前有大枝相迎,后有大龙护送,四山汇聚,众水合襟,阴阳和会,前迎后送

001.jpg

大帐之下,抽脉,偏出大枝,前行十余里,到头开面结穴

36.jpg

左右大溪水夹送,大龙前行十余里,尽头撞背结穴

0.jpg

龙脉层层中抽,到头开局结穴,左右护卫森严,重重叠叠

0001.jpg

龙脉到头,自开双手护穴,窝中抽微乳开坪结穴

01.jpg

穴前溪水,右水倒左,环抱穴前,前面山势随水大转身作案

9.jpg

右侧外山,隔水回头护穴,成眠弓案。古话说:外耸千重,不如眠弓一案。

700.jpg

山大曲,水大弯之地,常常在此点穴,此地穴前两条大龙回转顾穴。古话说:山大曲,水大转,必有王侯据此间。

010.jpg

案山地平、端正、圆巧、秀媚、回抱有情,古话说:欲求真的,远朝不如近朝,伸手摸着案,积钱千万贯。

10.jpg

穴前远处,朝山不太明显,但是罗城外,左右有东西华盖山,耸峙于左右

1.jpg

穴位左右弦棱清晰,界水明白,顶头圆整,左侧来龙开出大枝,缠送到内水口位置


2.jpg

穴前两水合襟,右侧的隋龙水过堂,溪水环绕于前,龙虎环抱,藏风聚气

3.jpg

远看是金星开口作穴,近看是七脑芙蓉开口,为人工造作的痕迹


4.jpg

鸟瞰大枝龙,腰里分脉结穴,左侧余气前行,回转护穴

5.jpg

鸟瞰泰陵,众山包裹之间,气脉开坪结穴

6.jpg

侧看泰陵,高山下脉,转换成平岗,尽头结穴

7.jpg

泰陵右侧护砂,至少十几重,最外侧,为祖山开出的右侧大帐

47.jpg

泰陵左侧护砂,也有十几重,最外侧为祖山开出的左侧大帐

18.jpg

龙脉将结穴,脉势乱动,忽高忽低,忽东忽西,真龙落处阴阳乱。入首295度,戌兼辛龙入首,穴坐355度,向175度,立子山午向兼壬丙,水口在129度,巽兼辰口。民间那些水法,砂法,理气的思路,在皇陵中很难看到影子。管志宁编写的地理正论,也是严厉驳斥这些虚假的学说。

8.jpg

龙脉前行十余里,到头突然大断十余米,再起高峰。蜂腰鹤膝,左右抗夹严整

11.jpg

侧看泰陵

12.jpg

侧看泰陵

14.jpg

正面看泰陵,溪水环绕于前,来水曲水向我,去水盘旋顾恋,洋洋悠悠,顾我欲留。

15.jpg

侧看泰陵

16.jpg

侧看泰陵

20.jpg

外侧有北易水河暗拱于外,穴上不见,内水口外,有奇峰秀水拱卫。古话说:有声不如无声,明拱不如暗拱。

21.jpg

侧看东华盖山,也是水口山

0039.jpg

侧看西华盖山

022.jpg

永宁山下,众水最后归于东方水口处,城门关锁严密,堂局宏大,内有真龙融结

22.jpg

东西两座高山,拔地而起,参天入云,为东西华盖山对峙

23.jpg

左侧外砂,弯曲逆水,兜收溪水,真龙藏在其中

24.jpg

侧看泰陵


25.jpg

气脉短小、细微,隐隐微微,生气很旺。古话说; 穴来隐隐始为生,脉小微微是正形。 隐隐微微方是穴,粗粗蠢蠢死无情。

26.jpg

龙脉粗雄,势大脉急,穴在低缓平坡位置


27.jpg

穴场周围,远处群山包围,近处山岗密布,忽然广开平野,穴在其中

30.jpg

侧看泰陵

33.jpg

侧看泰陵,后龙为倒地木星,行龙,气脉死硬、粗蠢,虽行都十余里,不改本色

31.jpg

千里来龙,但看到头一节。后龙臃肿、直长、死硬、懒散,但是到头一节起伏活弄,秀丽灵活

039.jpg

古图绘制的清泰陵的布局图

39.jpg

左侧送砂,与右侧外枝,回身顾穴,相交于水口出,大开大合之地,常有宝地融结,所以高其倬等人说:此地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

40.jpg

穴山断重清晰,入首细嫩,折山秀美

45.jpg

外侧的易水河,有逆水相迎之势

46.jpg

远处鸟瞰泰陵大势

41.jpg

鸟瞰永宁山下的两个主要帝陵,雍正的泰陵和嘉庆的昌陵

42.jpg

泰陵的陵区建筑格局布置图

91.jpg

泰陵五孔桥,坐落在北易水河上,桥长84.5米,宽8.7米,用青白石建成,

92.jpg

正面看五孔桥和石牌坊

93.jpg

泰陵前,一共三座石牌坊建于清雍正八年 (1730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形制和结构相同,均为六柱五间十一楼仿木结构,高11.49米, 宽32.17米,采用青白石筑成。

94.jpg

神道西侧的牌坊

95.jpg

神道中间的牌坊,牌坊北面是大红门(西陵的总门)

96.jpg

神道东侧的牌坊

97.jpg

石牌坊的北面就是大红门。大红门是清西陵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三个拱券式门洞,东侧的门洞称君门,是供当朝的皇帝出入的;中间的门洞叫神门,是供神仙也就是已驾崩的皇帝进出的;西侧的门洞叫臣门,是供皇家女眷和大臣们通行的。

98.jpg

大红门的东西风水墙前,各竖有一块下马碑,上面刻有汉文、满文和蒙古文: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微信图片_20211015134001.jpg

大碑楼,始建于乾隆二年至乾隆七年,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

微信图片_20211015134137.jpg

大碑楼正中有两通赑屃驮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述了雍正帝一生的功德业绩,东碑刻满文,西碑刻汉文。

99.jpg

圣德神功碑亭东南方,树立的汉白玉浮雕云龙华表

100.jpg

正看七孔桥,桥长105米,是清西陵中最长的石拱桥;宽9.05米,两侧桥栏有荷叶净瓶栏板和火焰望柱头。

101.jpg

侧看七孔桥

42.jpg

泰陵的陵区建筑格局布置图

102.jpg

七孔桥北侧,有望柱和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武将、文臣等

103.jpg

石望柱和石像生

001Nxc0Kzy7mprdABM6ca&690.jpg

侧看石像生五对

104.jpg

石像生之石狮子

105.jpg

石像生之大象

106.jpg

石像生之石马

107.jpg

石像生之武将

108.jpg

石像生之文臣

109.jpg

龙凤门,古代也称棂星门,是一座三门六柱柱出头式牌坊式建筑,其六柱均以白石雕成,上穿云板,顶如华表雕蹲龙

110.jpg

龙凤门的北面,是一座三孔石拱桥

13.jpg

泰陵建筑群布局鸟瞰

112.jpg

侧看小碑亭,是放置谥号碑的亭式建筑,四面有门,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楼内竖龙蚨碑一通,碑阳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有雍正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


72.jpg

正面看小碑亭

074.jpg

侧看小碑亭

75.jpg

侧看撩炉

76.jpg

正面看小碑亭

84.jpg

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祀时的主要场所。隆恩殿建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牌位,地面以“金砖”铺墁

78.jpg

正面看隆恩门

79.jpg

近看琉璃花门

80.jpg

侧看琉璃花门,陵寝门又称三座门、琉璃花门,是陵寝前朝通往后寝的门户。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每座门洞均面阔一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反正两面均镶嵌着彩色琉璃构件拼合的缠枝莲花图案,庄重华美。

13.jpg

泰陵建筑群布局鸟瞰

71.jpg

二柱门座落在陵寝门内的神道上,木石结构,为一间二柱柱出头冲天式牌坊,是一座装饰性建筑

001Nxc0Kzy7mpp3Tg0F01&690.jpg

侧看二柱门和明楼

81.jpg

明楼上鸟瞰陵区建筑


73.jpg

正面看明楼和方城

001Nxc0Kzy7mpqy4WYXab&690.jpg

 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

微信图片_20211015135144.jpg

方城为方形城堡式建筑,长20.55米,高15.4米。方城上部的建筑叫明楼,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

001Nxc0Kzy7mpp4h32J8d&690.jpg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方城上建有明楼,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方城即宝顶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筑,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微信图片_20211015135101.jpg

明楼北侧有一小院。因小院形状酷似月牙,所以叫月牙城,也叫哑巴院。

86.jpg

哑巴院迎面的琉璃照壁下面是金刚墙,墙后是通往地宫的隧道口。



113.jpg

明楼内有石碑一通,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


  结语


  清朝的西陵,为地理上的经典之作,其气势磅礴,堂局宏大,龙脉旺盛,入首活弄,局势完整,砂水有情,穴情清秀,都是绝世罕见的作品,为地理的上乘之作,基本上是无懈可击。


  至于部分风水师,抱着鸡蛋里面挑骨头,非要强硬将清朝末期的一些不顺,将国运衰落,附会到地理之上,这是一家之言。


  试问,古代医疗条件不好,哪个家族没有短寿少亡的?哪个家族没有抱养过继的?哪个兴旺的家族没有不消亡衰败的?这是历史大势,不是地理学就可以常保不衰的。地理学的最大价值,就是尽量延续家运的相对长久,只是尽量延长而已,不能永葆青春。清朝享三百年的国运,在历史长河之中,属于长寿的王朝,非常难得了。


  众观清朝,每一代君主都是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在艰难之中前行,力图守住祖宗家业,即使到后期,列强环视,内有民-乱不断,也能基本稳住摊子不散,非常难得。最后结局也是平安落地,子孙基本保存完好。我想这既有教育的作用(满人特别重视汉文化的教育),也有地理的作用。


  笔者当年在北京市古建园林研究院工作,一把手就是这个坟的后人,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一代著名书画家,书法、绘画水平,都是当世罕见。其家族的后人,如今依然人才辈出,整体发展依然远在普通家族之上。

  全文完。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6 万条内容 · 25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抛闪斜结,水缠玄武,清西陵之怀王园寝

  文/陈益峰   怀王园寝始建于雍正十三年底,于乾隆三年底建成,是清朝雍正帝第八子福惠墓。   福惠(朱谕又书作福慧),雍正皇帝胤禛第八子。曾名弘晟,又称八阿哥、六十阿哥。生母为敦肃皇贵妃年氏。康熙六十年十月九日生,雍正六年九月九日殇,亲王礼葬,后追封和硕怀亲王。   由于其生母长期病弱,福惠的身体也一直不好,皇帝为了给爱子治病,曾向朝鲜索求良医及生参,甚至因此减免贡赋。 朝鲜人传闻,雍正曾意欲传位于此子。  可惜的是,这个孩子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于雍正六年夭亡,年仅八岁,最后只得以亲王礼殡葬。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