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问答 \ 人类高质量建筑师: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做

人类高质量建筑师: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做

发布于:2021-09-07 16:24:07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问答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看见的不用去相信,

看不见的才要去相信。

《我们与恶的距离》



拆房部队 拆的第 379 座建筑

拆房:陈天骄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有个扎心的事实是:人类确实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但并不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师。 


盖房子是为了遮风挡雨,而设计房子是为了听风赏雨。能发朋友圈的那种。


 

如果说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设计就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艺术家总是将水酿成酒,建筑师就以为自己应该把水泡成茶。 


可有时候,水里加点盐,就能促进血液循环了。




德国慕尼黑的加斯泰格文化中心(Gasteig Cultural Center)于1985年建成,曾是欧洲最大的文化中心。它位于伊萨尔河东侧的新城区,用地整体呈梯形。西侧是连接新老城区的内路德维希桥,东侧有一块公共绿地,南侧和北侧都是商业区。


 

文化中心的建筑形体呈L形,包含有三个主要功能:西侧靠近街口的大演奏厅、东北角的教育中心(音乐和表演艺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以及南侧的城市图书馆。

 

功能很单纯,使用更单纯。


1980年代还只有朋友没有朋友圈; 只有公交网络,没有社交网络; 只有formal,没有informal。


从外形上看,更是非常具有端庄高贵的80年代气质。


 

2018年,在经过30余年的连续使用后,这个老文化中心终于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翻新改造。 改造目标除了常规的使用翻新,比如改善大演奏厅的声学性能等,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这把老骨头学会上网发朋友圈。


 

一般的年龄大于20岁的老公共建筑, 肯定都不会太开放。 但咱们今天这位高冷的老同志—— 不能说不开放,只能说连门都没有。

 

看看人家的名字就叫Gasteig,是从“gache Steig”这个词语里来的,而这个词的本意就是“陡坡”——没错,由于紧邻伊萨尔河,基地东北高西南低,高差有四米多。

80年代建筑师本着越高就越高贵的信念大胆垫平场地,底下的空间用作停车场。这就导致西南角出现了一个高台,市民要爬一层楼梯才能上到广场然后才能进门。


这年头正经广场都得卷的厉害, 何况还得爬楼梯。


 

再加上建筑原本也没有什么informal的意识,勉强能算公共空间的只有几大功能区的门厅连起来形成的超长走廊,中间还穿插着各种楼梯和入口;面积小不说,比例还失调。 如果没有事儿谁来逛走廊玩?


 

以上, 我们可以很负责任的得出一个结论: 整座建筑基本上就是一个与城市公共生活没关系的孤岛。




想让建筑开放,想增加公共空间, 至少可以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改功能。

把原来的演奏厅、图书馆、学校等纯功能空间进行删除、缩小或削减,插入成可以承载休闲社交功能的informal空间。但这样必然要大幅改动原来的结构,工作量不亚于推到重建,成本自然无法控制。要知道在改造施工期间,甲方爸爸还得把文化中心暂时搬家到别处继续使用,钱当然要省着点用。


方案二:改空间。

原来的功能不变,对formal空间进行整合、重组,以设置更多的informal空间。这样可以在不改动主要结构的前提下达到目的,节省资金。



甲方要是有钱推倒重建早推倒了, 还改的什么劲? 何况,这个文化中心离百年老店只有不到70年了,怎么舍得推倒? 所以, 果断选择方案二。

 

对空间进行改造, 也就是让informal空间占据主要地位。 说白了, 是要增强informal空间对建筑的控制力,而不是傻大傻大的加面积。

 

那么,问题来了: 怎么才能增加控制力呢?

 

其实就是成为空间的leader。 比如你可以改变informal空间的位置,比如从边缘改为中央,控制力自然上升。 但这个方法肯定又要大兴土木,想都不用想了。 又比如你还可以把informal空间向周边的formal空间中渗透,扩大人们休闲活动的范围。 这个听起来还比较靠谱。



那就先从这个假广场入手。 广场被架高之后就成了尴尬的高台。 所以把之前生硬的高台去掉,改用平缓的坡道处理高差。 至少保证溜达进溜达出无障碍。


 

然后来改造条形公共空间。 首层直接将曲折狭窄的条形公共空间向南移动,并拓宽整理成完整的长条形公共空间。


 

这里走廊北侧功能区的面积得到了扩充,随后将南侧图书馆缺口的体量也补全,给后面要进行的空间渗透留出余地。



将公共空间向南北两侧渗透,改善空间过强的线状属性的同时也增强了informal空间对建筑的掌控力。


在北侧教学区域中插入休息区,并将艺术学校中原本封闭的乐器库独立出来,使其被公共空间环绕,变身成为乐器展廊;将南侧图书馆的办公空间统一设置到东侧,中部设置完整的开放阅读区。


 

随后细化公共走廊的设计,在其中设置三组通往二层的楼梯,并设置咖啡厅、休息区、自习区、服务台等informal空间节点。


 

二层将公共走廊进一步向南扩展,各演奏厅的前厅连在一起,同时在南北两侧设置若干中庭,与首层公共空间连接的同时完成对二层中心走廊的拓展。在公共走廊的西侧设置宽大的景观阶梯,并在东侧设置开放的报告讨论空间。


 

三层采用同样的操作手法,公共走廊直接与东侧的开放报告厅连接,使得报告厅承担功能作用的同时还可作为连接二、三层的交通空间。

 

 

四层将公共走廊的东部做成屋顶花园,通过西侧的直跑楼梯与二、三层相连,使得大演奏厅的观众可以在演出前后的时段中最大限度地接触建筑中的公共空间。

 

 

最后又在演奏厅西北角的高处空间设置了一个可以俯瞰伊萨尔河景的景观餐厅。


 

至此,内部空间基本也改造完成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 立面还要不要改造?


按理说肯定是要改的嘛~ 就像你注册了新的社交软件怎么还不得搞个新头像?

 

可人家又是离百年老店只差70年的老字号,形象传承也很重要。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 怎么能让大家知道我还是我,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


 

Easy。

哪里改了改哪里嘛~

 

不就是增加了informal,觉得自己open了吗? 那就增强informal空间的可识别性,让大家在建筑外部和内部都能一眼认出来改造后新增的休闲娱乐空间。


重点是,只认出这个informal空间就好了,剩下的还是大家熟悉了30年的加斯泰格文化中心。


 

采用老建筑改建中常用的虚实对比手法——将二至四层的公共空间做成条状玻璃体块,利用玻璃和实墙的强烈对比来凸显新增的informal空间。

 


至此,公共空间改造完毕。


下面轮到演奏厅的声学改造。

建成30年来,大演奏厅的声学效果可是没少没吐槽——著名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被问及他对大厅的看法时,直接吐槽:“把它烧了吧。”


 

在专业团队的协助下,建筑师更改了演奏厅的座位排布方式,并进行了新的声学设计,大大改善了声学性能。



这就是慕尼黑本地事务所

HENN

设计的

德国慕尼黑加斯泰格文化中心

改建方案。


已获得竞赛第一名,预计于2025年建成。


 

最后,来看一下完整过程。



 

有些设计需要被看见,

因为夜太黑;

有些设计不需要被看见,

因为水太清。

 

设计师总希望自己是不一样的烟火,

在高冷的夜空独自绚烂。

其实在别人眼里,

可能只是个有心没脑子的蜡烛

——照亮儿有限,还烫手。

 

就算是烟火,

也得等着被点燃才能绚烂。

没点燃的烟火属于易燃危险品;

而你没事儿自己玩自燃,

就是实锤的不合格伪劣品。



图片来源:

图[1]-图[5]来源于

https://www.henn.com/en/projects/office-education-culture-leisure/generalsanierung-gasteig

图[6]来源于

https://www.metalocus.es/en/news/largest-cultural-center-europe-gasteig-cultural-center-henn

其余分析图及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问答

返回版块

1.78 万条内容 · 10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致教师节】当年,那个领我入门的师父,感恩有你!

转眼又一个教师节快来了 你有没有想起 那个带你入门,提点过你、 责骂过你、照顾过你、 也容忍过你的——职场老师或师傅? 无论哪一个称呼,TA都是教会你职场入门技能,带你从青涩的学生转变成精干职场人的重要导师。感恩那些年带我们入门的前辈、老师和领导…… 孙悟空有了七十二般变化之后,仍需手无缚鸡之力的的唐僧带领他;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入行这种终身大事,自然需要能点拨一二的师傅。当年领你入行的师傅,虽不是满腹经纶,但在你初入江湖的路上,曾有引路之德。在此祝福每一位带领过徒弟的“师傅”,也祝愿每一位在职场中拼搏的“徒弟”,终能“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早日从学徒变成师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