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指状公园系统——探秘哥本哈根环环相扣的碳战略

指状公园系统——探秘哥本哈根环环相扣的碳战略

发布于:2021-09-02 10:01:02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国家: 丹麦

区位: 哥本哈根

面积: 约23平方公里(市中心区绿地面积,不含郊区)

人口: 约133万(2021年)

特色: 指状构建公园系统,增强城市「碳实力」

关键词:   城市绿楔 TOD网络 EOD 公园系统 城市更新 碳中和 创新产业  



01

奔向「首个碳中和城市」

哥本哈根的「碳、绿」融合战略


MEASURE THE WORLD


   



「碳中和」

是国内外近些年最热门的议题之一,

众多城市已着手实施自己的碳中和战略。

不过,有一座城市距离实现

「全球首个碳中和城市」

的目标近在咫尺(2025年),

这就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城区俯瞰


自2009年,

哥本哈根提出碳中和目标后的10年间,

其城市人口增加近 20%

碳排放量却从 230万吨 减少至 140万吨


融入低碳技术的ARC垃圾焚烧发电厂


这意味着人口不断增加,

碳排放却在急剧降低。


哥本哈根如何做到的?

这又与本文公园系统有何关系?


城市增长与低碳排放并行的哥本哈根


众所周知,零碳排放、碳补偿

是碳中和实施的两大核心,

前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后者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紧密联系,

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做到 「鱼与熊掌兼得」


哥本哈根正是通过「绿手」,

也就是「指状」公园系统,

促使两者融合——助力城市产业转型,

引导市民低碳出行,增强城市的碳补偿实力。


哥本哈根「指状」公园系统示意


接下来,我们一同深入指状公园系统,

一探哥本哈根环环相扣的碳战略。



1. 抓住「刚需」,凝聚共识

(20世纪初—1947年)


哥本哈根所属的北欧地区,

冬季漫长、缺少光照 ,因此只要有阳光,

人们就会进行户外休闲,是不折不扣的刚需。

20世纪初,哥本哈根快速扩张,

新增建设区域均会配有一定比例的公园绿地,

满足市民户外休闲。


即使在二战时期,

城市依然在北部区域进行休闲网络建设。


1939年哥本哈根城区内的公园绿地(来源:wikipedia)


二战后, 城市面临

老城区保护与经济复苏的双重压力。

1947年,「指状规划」草案公布,

规划中的「手指区」是对老城区的保护,

「手指区」承载着城市发展方向的思考,

而「指间」绿楔则考虑了市民休闲需求,

因此规划获得从政府到市民的一致认可。


「指状规划」草案示意



2. 各自为战,「失落」的首都

(1950年代—1970年代)


「指状规划」作为草案,

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随着战后经济高速复苏,

哥本哈根与周边地区

展开 各自为战的竞争式发展

城区开始无序蔓延,

临城而建的制造业逐渐摧毁城市环境。


城市向北侧的无序蔓延形成绿斑,导致该区域的「绿手指」名存实亡


雪上加霜的是,

老城过度保护、居住环境恶化

与汽车普及形成「合力」,

致使富裕人群、中产阶级

向自然环境优良的南北两侧聚集,

形成多座「睡城」,

巨大的通勤潮汐加剧城市交通负担。


Ish?j新城是哥本哈根南侧的「睡城」之一


哥本哈根逐渐形成

「强边缘弱中心」 的结构,

一度沦为北欧各国中首位度最低的首都。



3. 六指琴魔,奏响生态曲

(1970年代至今)


1973年,

石油危机爆发、制造业大迁移,

进一步加剧老城的衰落。

作为应对措施,

政府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

扶持再生能源产业,

由此奠定了哥本哈根「低碳」发展之路。


哥本哈根附近的海上风电场


1974年,成立不久的

大哥本哈根委员会公布新的指状规划:

以老城区为核心,通过放射状交通

与大哥本哈根区域形成联动发展。

1992年, 采用TOD模式*的

指状交通网得以确定

并生长出第六条指状网络。


*「TOD」: 美国规划学者彼得·卡尔索普1989年提出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该模式强调车站为中心,以步行尺度(半径400—800m,步行5—10分钟),组织工作、商业、居住等混合功能,核心是构建功能完善的站前区域


如今哥本哈根放射状的TOD网络


至此,由 「掌心绿道」「指间绿楔」

构建的指状公园系统成型:


掌心绿道依托老城区绿廊体系,

构建低碳生活网,

这成为城市今后发展创新经济的必要条件;


指间绿楔重塑城市生态多样性,

承载着大众性户外活动,

这是如今城市碳补偿能力的主要区域。


指状公园系统示意




02

掌心绿道

从空间绿色到功能绿色


MEASURE THE WORLD


   



1990年代,

哥本哈根虽有规划的指导、行政指令的加持,

但打破「强边缘弱中心」的局面,

依旧举步维艰。


例如,在老城区环境重塑方面,

面临着保护区域众多、公共空间零散、

无地可用的现状。


老城区无地可用,且建筑多为19世纪工人住房


在多轮发展规划的促进下,

一个由城市 古肌理、老空间、

旧网络 构建的掌心绿道渐渐成型,

老城区开始向生态宜居的城市中心转变。



1. 古肌理,焕发新活力


哥本哈根老城区被称为中世纪城,

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化,

城市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护城河、运河构建的水网环绕四周,

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下, 多条河段几近消失。

老城区围绕河道展开绿地恢复工程,

再现 「蓝网绿环」 的古肌理。


如今老城区的「蓝网绿环」肌理


环状结构使居民更方便的到达休闲空间,

发展过程中这些空间

与兴起的绿色出行功能结合,

成为主打休闲调性的 「绿色自行车道」 *。

更重要的是,滨水区改造可谓是

「城市大事件」,吸引全民关注,

这使城市面貌的改善得以广泛传播。


*哥本哈根自行车网络分为三类:都市休闲的绿色自行车道、跨区域的自行高速路、提升内部通勤效率的城市自行车道


河道改造为线性公园,方便沿线市民使用


河道即是公园,也是绿色自行车道



①. 从负面印象到都市度假区

修复滨水空间,并不意味着空间具有活力,

特别是那些有着「负面印象」的工业区。

哥本哈根「蓝网绿环」的结构内,

占比最大的是那些衰败的工业航道,

这些灰色空间进行过一系列的商业开发,

但难以改变人气不足的局面。


工业航道沿线大规模的更新,并没有带来人气


2000年后,滨水空间改造转变思路,

码头岸线不是休闲绿带而是都市度假区。

在实施层面,优先改造已建成的区域,

通过建设4座夏季户外休闲中心 ——

海港浴场, 形成多个休闲组团

这样一来,市民们不必跑到远郊,

即可享受滨海度假生活。


通过海港浴场的再次提升,水岸变为度假区



2. 老空间,激发新动能


老城区吸引力的衰退,

一定程度由于建筑群落的老化

(19世纪工人住房为主)、

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年久失修、

功能落后于时代需求所导致。


老城区面临着亟待更新的建筑众多,公共空间稀少,部分被征作停车场等问题


1990年代初至2005年,

老城区开始「精耕细作」式的城市更新,

作为配套环境的公共空间,

更新目标从满足户外活动需求

向促进市民相遇、激发互动转变。



     

「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在建筑物内,在居住小区,在城市中心,还是在娱乐场所,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寻找最靠近的位置。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

摘自《交往与空间》丹麦建筑师扬·盖尔著


     



①. 从附属空间到城市广场

以老城地标性的旅游景点

「新港」再更新为例。


1960年代,

衰落的新港面临拆除 改为公路桥的处境,

虽然最终得以保留, 改为博物馆区发展旅游,

但对于市民来说, 这里主要作用是停车场。

1990年代改造中,停车场被移除,

滨河走廊改为步行空间。


再次更新的新港,成为城市广场


其次,滨水空间划分为 滨水景观、

交通走廊、互动交流区 三个层次。

其中,互动交流区

由统一设计的遮阳伞长廊构成,

这里既是底商服务区,也是游人的休息区,

人们在此相遇交流。

现如今的新港不只是旅游景点,

还是线性展开的城市广场。


滨河走廊改造示意



②. 从城市更新到创意产业

1990年代中期,

丹麦大力扶持文化创意,

促进新产业发展。


哥本哈根以正在进行的

大规模城市更新为契机,

全力培育本土设计产业,

城市成为他们 提升设计能力的

实践基地、作品展示区


滨水区城市地标哥本哈根歌剧院,由本土的Henning Larsen建筑事务所设计


由此诞生了BIG、

Henning Larsen、SHL、 COBE等等

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公司。

作为伴生的绿色建筑技术,同步突飞猛进。

如今,建筑、景观设计已成为

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兴产业。


位于奧雷斯塔德新城的「8字住宅」,是哥本哈根明星设计公司BIG建筑事务所的早期代表作品


Lundgaard & Tranberg设计的蒂特根宿舍


此外,

20世纪末在 科技回归都市 的大趋势下,

越发宜居的城市环境,

使哥本哈根成为 丹麦-瑞典

生命科学集群「药谷」核心承载区

推动城市进入高科技产业赛道。


药谷是丹麦、瑞典两国跨境合作产业带,生命科学领域企业超过400家,哥本哈根生命科学园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聚集区之一



3. 旧网络,孵化新技能


哥本哈根是自行车之都, 到20世纪末,

市内自行车网络已接近300公里。


哥本哈根自行车网络示意


在2002年颁布的《自行车政策》中,

要求自行车网络建设要符合环境需求;

同时,城市环境战略也提出

「街巷等公共空间的绿化覆盖率达到 20%

市民 绿化满意度达到 50% 」的发展目标。


于是一场借助交通网络,

发展 「出行绿色」「环境绿色」

的新改造由此开始。


哥本哈根老城区自行车网络很多路段,有功能无景观



①. 由「退路还林」到技术实践

哥本哈根自行车网络的拓展,

特别是以通勤为主的自行车道,

主要来自于对汽车行驶空间的压缩


例如,布鲁格万根街改造,

减少9,000平方米的沥青路,

改造为自行车道、步行道路,

还改造出3,000平方米的

「城市自然化」的绿地,

让市民可以随时回归自然。


布鲁格万根街「退路还林」改造


在改造的表面之下,

是韧性城市的技术实践。

这里包含了地面雨水渗透、滞留、

蓄存、 净化、使用、排放,

以及与景观的技术组合,

实践可行后将向城市其它区域推广,

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



②. 由技术孵化到产业集群

哥本哈根再次重现

通过 城市更新孵化设计产业的模式

——自行车网络的更新进程,

是设计产业的再提升,

更是本土清洁技术企业的孵化过程


哥本哈根的海水曾经受到严重污染,这也是人们避开水岸的重要原因。如今的水技术让人们重返滨水生活


海绵城市、水敏城市、

韧性城市、水智慧城市等,

一轮又一轮新理念在这里得到技术实践,

本土清洁技术企业快速成长。


哥本哈根通过城市水净化技术,让工业港成为生活港


目前,城市的清洁技术企业已形成

「哥本哈根清洁技术集群」

(超过 350家 企业、 3万个 工作岗位),

成为哥本哈根 发展碳中和的技术储备库


哥本哈根的丹麦技术大学为「哥本哈根清洁技术集群」提供人才,其国家水资源实验室、环境资源实验室等为技术集群提供了技术支持




03

指间绿楔

从绿色战略到碳补偿实力


MEASURE THE WORLD


   



指间绿楔,

在早期规划中的核心作用为

引导城市带向腹地广袤的西部、西南部发展,

分流涌向北部、南部区域的人群,

以保护北部、南部的自然资源。


哥本哈根指间绿楔


1990年代的新规划中,

指间绿楔成为控制TOD节点避免连绵发展,

促进多中心发展的绿色屏障。

近些年,随着

《树木政策(2018—2025年)》

提出种植 10万棵 新树的目标,

绿楔的碳补偿实力再次获得提升。


TOD节点周边的绿楔起到了防止蔓延的作用



1. 造自然,重塑指状格局


哥本哈根所处的麦西兰岛地势平坦,

最大的地势变化、自然资源

都集中在城市北部,

优质的海岸资源则集中在南部。

而西部除了农田外,

可谓是一树难寻的荒原,

自古以来市民就对该区域形成「偏见」。


哥本哈根周边地势为北高西平,北侧有丘陵、湖泊,西侧为平原


西部要与天生丽质的区域竞争,

翻天覆地的改造必不可少。

1960年代末,丹麦历史上首次以国家为主导,

通过征用农田植树造林,

打造户外休闲目的的大型工程

—— 西部森林 ,在指间绿楔展开。

指状结构 也真 正开 启了 向西 延伸 的发 展之 旅。


哥本哈根西侧绿楔内,人工打造的西部森林



①. 从森林到自然

西部森林建造 全面「复刻」北部自然风貌

采用草地与林地相间的种植方式,

并建造了人工地形

以弥补当地平坦地形的缺陷。


与北部不同的是,

苏格兰高地牛被指定为标志物种;

野味十足的湿地、河道得以完整保留,

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绿楔内经过重新打造的微地形自然风貌


此外,

森林里保留了部分农场以及户外功能,

以上种种成为其它绿楔提升改造的标配。


绿楔内的自然见学学校、儿童农场等休闲设施



2. TOD网,低碳发展「新」基建


指状规划中,

希望 TOD网络促进多中心发展,

缓解主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规划对于TOD节点建设有着严格原则:

车站600米的半径内,为TOD核心区,

放置居住、办公、商业等功能;

节点最大半径为1,200米,可放置制造业。


指间绿楔作为TOD边界守护者,

一方面防止城市连绵发展,

另一方面是各节点宜居的保障。


TOD节点建设原则不只适用于「手指」部分,同样适用于「手掌」,并且手掌节点最大半径缩小至1,000米


需要强调的是,

正因TOD节点「满足人节能需求」的特点

形成的「节能」网络,

才会有哥本哈根如今的绿色出行、

去汽车化的低碳交通发展。



     

城市空间应该满足人的节能需求,缩短步行路线、制造省力「假象」缩短心理步行距离并微调气候让人体适应。

摘自《交往与空间》丹麦建筑师扬·盖尔著


     



①. 从交通结构到功能走廊

「手指」是「手掌」的空间拓展,

也是城市功能的延伸,

更是宜居宜业、各有分工的经济带。


例如,南北两侧手指为度假带,

西侧手指则是生命医疗、

清洁技术等 高端制造的产业带。

而第六指,则是哥本哈根

与瑞典马尔默一体化发展 的纽带。


第六指中依托TOD网络建设的奧雷斯塔德新城


第六指中的奧雷斯塔德新城,

是采用EOD(生态导向开发) 模式

建设的新城,

从绿色建筑到生态景观在这里处处可见。


建筑与绿楔紧密结合,奧雷斯塔德新城实现「5分钟内对接自然」


奧雷斯塔德新城的自然见学学校


新城中的大学、研究机构、文化场所、

住宅等功能分布在六个站点周边,

吸引老城区与马尔默的市民在此聚集,

加强两地深度融合。



3. 「指状」公园系统

即「碳中和」基建


「指状」公园系统

绝不是指状规划的形象化表达

实为塑造宜居环境、发展新经济、

实现城市吸引力的加速器。


「指状」公园系统也不只是哥本哈根

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技术路径,

更是对外输出系统化碳解决方案的

「品牌展示区」。



在冲刺全球首个碳中和城市之际,

哥本哈根又开始谋划

「气候中和」与「零碳化」的新目标。


文:李海涛 摄影:李忠   动画&分析图:李民 设计:王冰


——END——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 万条内容 · 26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曲线or折线,你更中意哪种呢?

曲线与折线,一个柔和优美,一个直来直去。 曲线 ,柔软、优美,方向连续变化所形成的线。曲线具有动势带有着变化的韵律之美。而这些着重体现自然之美的人工景观,又能起到对城市居民感受自然美学的启智作用。 ↑德信弘阳 · 湖畔云璟 /  成都因澈思明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