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打算写雄安的,因为主创设计师我认识,我俩还经常一起聊聊设计,因他可能会看到这篇文章,写对写错都会有些尴尬,所以一直晾在一边。但是,我最近在学习这个方案的时候,觉得这它非常有研究价值,也想通过写作也来加深自己对于这个方案的认识,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也 是城市设计的新趋势系列, 后续我们还会针对一些热门项目来分析一下新趋势。
1.最近几年建筑事务所介入城市设计之后,导致大部分城市设计十分注重空间设计。但在总图方面的讲究,或多或少有所欠缺。而SOM这个方案是个比较好的结合,总图方面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也是在最近几年大量建筑师介入城市设计之后,传统规划层面的设计师在功能与空间尺度方面劣势被放大。导致很多团队找不到城市设计的主体方向了。
3.这个方案或许能代表二者结合的未来方向,非常有研究价值,也非常值得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起步区城市设计位于容东片区,下图是官方公布的控规图则中的启动区范围。在总体路网与大空间格局都定下来的前提下,Som基本上做的是纯城市设计层面的提升。
下图为原方案和提升方案的总图对比。(原方案为总规方案,我们没办法强求总规方案做的很深入)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的感觉是,提升方案 在功能、尺度、设计语言 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提升。
我们一般会认为建筑师只会玩形态。但实际上,在功能方面其实建筑师要比传统规划师占有优势。 因为建筑师能从项目实践中反馈出很多层级的功能 。而大多规划师采用自上而下的思考模式,在功能方面考虑方面容易扁平化, 且非常容易犯一厢情愿的错误。
由于知识体系的架构不同,直接导致大家对功能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而现在的城市设计基本都是以落地为目标的,所以更为实际的功能观更能接近实施。 这也是建筑师介入城市设计之后,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趋势之一。
我们对比核心区可以发现,SOM的优化方案在尺度感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这也是这版方案的精华所在,设计师老兄在应用尺度变化的手法上可谓是非常醇熟。 比起现在流行的小鲜肉,也算是一位画图画到中年大叔的设计师,这么多年的功力积累吧!
我们放大SOM版的方案来看,从左侧的居住区再到滨水的公建区,整个尺度的变化非常舒服。 对于尺度,更重要的是客观 。规划师介入的城市设计尺度,有时候不够客观,很喜欢一厢情愿。
对于这么大体量的规划方案方案 放大来看,尺度并没有失真 。这说明,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尺度的把握是十分有经验的。上一次总图还能放大的项目,还是张老师的方案。
其实现在还在坚持使用设计语言的城市设计师并不多了。
因为在建筑师参与进来之后,更注重空间特色的他们把传统规划师打的落花流水。 而SOM的这个方案还是在坚持设计语言的应用,并且在与空间特色结合好之后,优势比纯建筑的和纯规划的做的城市设计都要好很多。
过分坚持使用设计语言最大的反例是Sasaki。近两年迷茫的Sasaki的问题就是过于迷恋设计语言,经常被在空间方面更有经验的建筑师们偷袭成功,
下图左为Sasaki西虹桥的项目总图,由于忽略设计语言与空间的结合,导致Sasaki在本次竞赛中没有入围前二。
在与纯的建筑事务所做的城市设计对比,我们看下深圳超总的总图。 能够感受到Som方案在设计语言方面的坚持:界面、组团、节点更加工整且有特色。
对比下来,权衡了空间与设计语言的雄安方案,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这条路十分漫长也很难。
其实想写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一时半会也没有办法系统的雄安的这个方案总结出来。 但这个方案光竞赛后的方案完善阶段,就搞了5、6个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好的方案确实是需要时间打磨的。而目前的很多设计竞赛,在时间和费用上的支持确实有限。直接导致,近两年的城市设计竞赛质量严重下滑。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