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实现建筑界面的消解

实现建筑界面的消解

发布于:2021-08-26 09:08:26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20年《信条》(TENET)的作品中,有两处场景独具特色:一望无际的壮阔天际线,洁白的实体建筑和蓝天相互映衬,与电影所要表现的未来感和冰冷的科技感完美契合。这个场景正是取决于本次所讲的案例——奥斯陆歌剧院。


调整大小 0.jpg


奥斯陆歌剧院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是斯诺赫塔建筑设计事务所(Snohetta)于2007年完成的作品。建筑的总体面积为38500平方米,共有其独特的外观造型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视觉印象:35000块白色大理石板覆盖了剧院巨大的倾斜屋顶,这构成了建筑的主体风格。整个剧院看起来既像是一个现代的滑雪跑道,又如同一座巨型冰雕耸立于奥斯陆的海岸上。


调整大小 0 (1).jpg


本次内容的框架以奥斯陆歌剧院为案例线索,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分别是建筑的外部形态、形式空间操作以及内部细节。所讲解的内容都是围绕“建筑界面的消解”这一个主题进行。


0 (4).jpg


本次案例所延伸的知识点是“地景建筑的营造方式”。众所周知,随着环境的恶劣和城市资源的匮乏,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以及建成作品和原有历史文脉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本年度天作杯也是以“自然的地景建筑”做为比赛的一个主题。地景建筑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概念。狭义上就是景观建筑,广义上则是能够与当地历史、人文关系进行契合的地域性建筑,都可以理解为地景建筑。地景建筑是建筑设计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那么,我们如何从形式空间操作的方式,来归纳总结地景建筑的营造方式呢?


0 (1).png


1  斯诺赫塔


奥斯陆歌剧院的设计方斯诺赫塔建筑设计事务是一个集建筑、景观、室内和品牌设计于一体的国际知名事务所。他们用“形式追随环境”来归纳自己的设计思想,这与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tz)的“事件追随场所”一脉相承。在这一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奥斯陆歌剧院摆脱后现代建筑把历史建筑符号化的肤浅手段,作为纽带将其所在场地的城市文脉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0 (3).jpg



斯诺赫塔的主要代表作品,其实基本都是大型公共地标类建筑,够明显感觉到,斯诺赫塔在形式上一直是追求一种独特和新颖的模式,但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其实跟它所处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城市,都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契合和呼应与互动关系。我们现在就以奥斯陆歌剧院为例,看看斯诺赫塔是怎么实现“形式追随环境”这个理念的。


0 (2).png



2  外部形态


a 体量斜切


从建筑外部形态开始切入,建筑的外部形态操作分为三个步骤:体量斜切、穿插加和、顶面强化。

首先,建筑师对三个方形体块进行斜切,第一个体块和第二个体块从侧面各切了一刀,第三个体块在侧面切割的同时,垂直方向上也切了一刀,形成一个与大地相接的大长坡。正是每个体块通过对方形几何在不同角度的斜切处理,使得建筑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方盒子冰冷封闭的体量感,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几何形体变化,最终形成了类似于冰川般的斜面与棱角。


0 (5).jpg


b 穿插加和


在此基础上,将这三个切完了的体块进行一个由小到大,由高到低的穿插加和,创造出了层次丰富的体量关系,以及良好的节奏感序列感。


0 (6).jpg


c 顶面强化


在上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建筑进行了形态生成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对顶面的强化。通过将建筑在尺度上加厚顶面,同时在材质等方面与地面保持一致,以此来增强建筑的水平延展性,模糊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让建筑变成了大地所延伸出来的一部分。

0 (7).jpg


在强调顶面的同时,用玻璃材质对建筑的立面进行虚化的处理,一方面强调了顶面,另一方面也让周边环境都能倒影在立面上,形成建筑消隐于环境之中的错觉。


0 (8).jpg


至此,一个与环境完美契合的建筑外部形态就大体生成了。


3 形式空间操作


a 肌理延续


奥斯陆是一座由海湾、岛屿和岬角构成的城市,歌剧院选址于海水和内陆的交界地带,同时场地又暗含了城市的网格肌理。

0 (9).jpg


一方面,奥斯陆歌剧院的总平面图布局遵循了内在的网格秩序,并对自然要素进行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总平面图布局形式。


0 (10).jpg


另一方面,它地处新旧城区的交界地带,建筑物西面的下跌对旧城的历史表示尊重和退让,东侧的巨大建筑体量又同新城市的肌理保持呼应。


0 (11).jpg


由于其规模和审美表达,歌剧院将与该地区其他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


0 (12).jpg


在很多我们看起来跟场地良好契合的建筑方案中,其实都是对场地的历史肌理进行了延续,主要的手法使通过对大型体量的减法切割,破碎处理,让新建的建筑体量和原有场地的建筑体量。

调整大小 0 (3)1.jpg

基本一致,于此同时,在建筑高度、建筑朝向上也进行呼应,同时对于独特的历史要素,如院落布局、山墙灰瓦等语汇进行强调,形成了与环境和谐相融的建筑结果。

调整大小 0 (4)1.jpg

b 地表重构


形式空间操作的第二个方面是“重构”地表。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其实应当考虑的不只是如何顺应既有的场地环境,更进一步地,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更加巧妙的手法,对地表进行颠覆和重构,从而让建筑和场地锚固、交织在一起。不同于传统建筑侧重于四个立面的设计,奥斯陆歌剧院第五立面作为操作重点,将屋面、地面、海平面相互延续,使建筑和环境产生了某种暧昧的关系(透明性)。大理石铺设的屋顶景观在城市景观和峡湾中形成一个大的公共场所,游客则依托于此自发围绕建筑形成了丰富的漫游路径:他们通过地面上到屋面,又似乎可以在地面向海洋行进,时而面向城市,时而又面向远处大海与冰山,在围绕建筑表皮漫游的过程中通过身体行进和触觉感知的不断交互,使建筑、城市、自然产生了难以割裂的内在连结和统一。


0 (5).png

丹麦的 Dorte Mandrup 建筑事务所赢得了挪威观鲸文化中心的国际竞赛,将设计建造一条“鲸鱼”,以作为挪威北部地区的又一个旅游地标。建筑师将该项目视作对基地自然景观的一种延伸,将地面微微隆起,以创造足够的空腔部分,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地貌。这样一来,这个建筑的内部,就足以给人以多元的空间体验。此外,建筑师还以周围的环境为灵感,设计了一个抛物线形的屋顶,并覆以碎石,以模仿自然界的大地外形(与案例手法类似)。


0 (13).jpg


凯布兰利博物馆设计将这一概念进行发挥,使建筑屋面成为从埃菲尔铁塔上和室内的视角观看的主要立面,建筑成为一种建构景观。同时,由于地景化建筑连续拓扑的形态,建筑现存的几个既有建筑有机的缝合成为了一个整体,使城市的公共空间、现有建筑和新加建的建筑形成了一个系统。

彼得·埃森曼加西莉亚文化城综合体、丹麦vilhelmsro小学方案,也是类似的,通过挤压和褶皱的方法,让地表起伏形成公共空间,同时也能使屋顶与地面连成一体,利用上人的屋面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

调整大小 0 (6)1.jpg

BIG的法国蒙特利尔博物馆,则是利用曲线切割,然后对切割部分进行掀起的手法对地表进行重构;


0 (15).jpg


清华大学张利的北京延庆谷家营小镇艺术中心这个案例,也是对地表进行一个起翘的处理,形成了丰富的建筑形态,同时也为地下的空间赢得了采光和通风


0 (16).jpg


包括BIG的隐藏博物馆和同济院的512汶川大地震纪念馆,这两个有些类似,都是通过类似于地面破碎、断裂的这样一种手法,营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调整大小 0 (7)1.jpg


c 轮廓消隐


轮廓消隐强调的是在人视的角度,如何使建筑跟周围的环境进行结合。围绕建筑观望,歌剧院轮廓清晰而多变,在各个角度都能和现有的城市天际和自然景观形成良好的协调。站在陆地观看,面向峡湾的破碎的体块和斜坡与建筑背后的自然景观呼应,与Ekerberg山脉连成一片。在冬季,皑皑白雪覆盖着群山和建筑,建筑立面的尖角仿佛漂浮在海面的碎冰。建筑没有形成人类与自然的阻隔,反倒以一种微妙的隐喻使陆地上人类的城市生活向远处自然景观绵延而去。


0 (18).jpg


从海洋或海湾的东西海岸角度观看,建筑三个体块中,底部的体块通过斜坡实现从海平面到舞台塔的延伸,上层前厅和块状后部两个体块的几何线条与城市天际线呼应,建筑通过这三个体块的连接完成了从自然的非线性到城市的线性形体的过渡。


0 (17).jpg


崔恺的莫高窟游客中心,就营造和一种绵延起伏的山丘形象,和背景荒茫的戈壁滩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0 (19).jpg


马岩松在雪地条件下做的北沙幼儿园也进行了轮廓的消隐,建筑犹如雪山一部分, “飘落匍匐”在雪地之上,消隐于大地之中。

0 (20).jpg


斯里兰卡国宝级建筑师巴瓦的许多酒店作品,例如坎达拉玛酒店,也和热带环境的雨林、植被等地貌完美契合;

0 (21).jpg


这个霍普杯竞赛的天空之境方案也利用镜面的反射,让建筑的轮廓和湖面模糊在一起,使得建筑消隐于湖面之中。

0 (22).jpg



4 内部细节


a 室内空间


奥斯陆国家歌剧院建筑在设计上突出强调了内外空间的渗透人在视觉上的互动,通过视觉的渗透,来打破建筑界面的阻断。这一点在其大堂体现地最为巧妙——建筑的必要使用空间,例如交通空间,在此不仅仅起到单纯的功能作用,更是身处室内外的人们彼此之间,或与自然之间相遇、交流的地方。通过大片的玻璃幕墙把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同时创造巨大的通高空间,使人在建筑内部也能看见蓝天。并通过弧形墙面不断软化建筑界面的割裂感,并通过巨大楼梯等空间语汇进行打破,最终实现建筑界面的消解。玻璃幕墙不仅起到装饰渗透内外空间的作用,也能够反射周围环境,产生建筑消融于场地中的效果。同时,无论昼夜,都成为室内采光和外部照明的重要凭借——白天日光透过它射入室内,夜晚灯光又透过玻璃点亮室外(成为城市景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降低自身能源消耗。


0 (23).jpg


b 材料选择


为了彰显其冰山外形,建筑的斜坡屋面采用洁白的大理石铺砌而成。如图是斜坡之上台阶的细节处理:白色石材上表面粗糙而侧表面则十分光滑,生动表现了冰块受挤压断裂后“冰碴”的物理形态。而荔枝面的石材上表则增大了摩擦力,减少了人在斜坡表面行走时打滑的可能性,将材质细节处理的美学特征与实用性充分结合。


0 (24).jpg


c 细部处理


与此同时,石材上表面与断面之间连续对齐、无一重复、充满设计感的约 1cm 黑色缝隙在一方面增强了同一材质在不同维度的整体感(即其作为“冰块”的整体感),另一方面也具有其实际意义:其缝隙之中并未以砂浆进行勾缝,而是作为细部元素进行最简单的处理——留白,缝隙作为一条条毛细血管似的排水沟,能够迅速排干斜坡上的雨水从而使后者不至于满坡铺开,既保证了人的行走安全又维护了荔枝面大理石表层的清洁。


0 (25).jpg


5 结语


至此,通过建筑的外部形态、形式空间操作以及内部细节三个部分的讲解,我们能发现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对主题的追求是从整体到局部一以贯之的。最后回顾一下课前留下的问题,地景建筑的营造,其实主要可以分为形式空间的操作和地域文化的延续两个层级:空间手法上,就是我们这节课总结的肌理延续、地表重构、轮廓消隐等手法;文化层面上,则是依托场地考古,基于气候、人文、历史维度的研究结论进行地域性的建造。而一个优秀的地景建筑作品,其实是在这两个层面都有所体现的。


正如隈研吾所说:“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自己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是一种被迫从环境中割裂出来的宿命。”而当前建筑师要做的,也许就是颠覆这种命运,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与景观空间,使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而不是二者的对立。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将建筑与景观连接起来,回到人类建造的原点。重新打通建筑整体走向的路径,并引领建筑学走向一个与自然融合的世界。


0 (26).jpg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陶朱红色记忆馆

    项目位于浙江诸暨的陶朱街道,这原是祥生地产的一处售楼处。2020年,被当地政府收购,作为记忆馆使用。 原用地范围的不规则形态在土地出让审批中并未得到延用,本案改造后的用地红线只能在现有的围墙范围内的取一个矩形的范围,且在东侧需留出15米公共空间。 在有限的可建设的范围内,我们在场地中增设了两个体量:作为办公的管理用房和公共卫生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