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基于“共享”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探究

基于“共享”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探究

发布于:2021-08-24 13:44:24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1、"共享"理念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古人对"共享"的描述。在不同领域中,"共享"的内涵及其承担的含义不同。当"共享"是一种经济模式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以使用权转移为特征的资源高效分配模式[1].当"共享"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时候,体现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人文价值观[2];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年10月,联合国第三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通过的核心文件《新城市议程》中提出"人人共享城市(Citiesforall)"[4]."共享"经济是针对闲置资源形成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最初来源于互联网经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的规模在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接近了五万亿元,其主要分布于六大领域:金融银行、交通出行、住房短租、生活服务、知识技能、生活生产.

随之"共享"理念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新热点,众多"共享"新模式应运而生,并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图1)。同时随着"互联网+"模式不断拓展,以其为技术支持和发展基础的"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的应用提供了各种可能性2.杭州"未来社区"实践涵盖共享图书馆、游戏室、共享农场、共享社区公园等等,通过互联网引入多样的线上课程板块,构建了空中学习平台。其中社区公共活动用房可以提供分时预约,社区车库与毗邻社会车库可以通过APP分时管理来达到共享。

2、社区更新

在我国许多城市更新中,社区可持续发展还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上海、南京、成都、杭州等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更新开始探索更多新理念的融入。如上海的"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2016",南京的"三角四园"、成都的"公园社区",杭州的"未来社区"等等。通过推动社区更新以促进城市空间的修补和优化。而针对社区零散用地再利用,闲置资产挖掘以提升社区品质。特别是针对失养失修失管严重、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社区,力求将社区空间、资源、设施等物质实体更新再利用做到"共享共治".不仅可以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共识性和凝聚力。打造有温度的社区文化空间,寻求可持续的发展与建筑资源的循环利用。

3、"共享"理念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以上海市贵州西里弄社区为例

3.1 社区概况

贵州西里弄社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是典型的上海传统里弄社区。建设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约有近百年历史。目前仍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里弄格局形态和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特征。现有住户约730户,其中较多为老年人,约占社区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人口结构呈现出显著的老龄化特征。

3.2 主要问题

经历百年风霜,贵州西里弄由于社区产权关系变更、人口结构变化、居住单元调整、物质环境老化等因素的影响,社区整体环境质量下降,居民生活品质随之下降。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3.2.1 住宅户内空间狭小

早期的户型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居住人口结构的变化逐渐不能满足居民当下的使用需求。例如:目前贵州西里弄社区中仍有60%的住户依然使用着建筑内部配置的公用厨房。居民户内空间狭小逼仄,缺乏待客空间,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3.2.2 公共卫生设施破败

社区内目前存在约40%的住户无户内独立卫生间,依然使用着建筑内部的公共卫生设施。由于生活习惯的更迭,早期配置的公共卫生设施明显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社区公共卫生设施缺乏严重,同时现存的多数设施在长期使用中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破损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3.2.3 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衰落的困境、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都对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品质提出了全新的诉求。该社区存在着明显的公共活动空间缺乏问题,狭小的社区公共空间无法承担居民集聚的使用功能与日常公共活动需求,致使居民邻里关系淡漠、社区凝聚感弱。

3.3 更新改造方法

3.3.1 挖掘社区存量空间

社区更新首先是"摸清家底",盘活现有空间资源。由于建造时间久,社区内存在众多物质性老化、部分公共空间使用效率低与品质低下等问题。但这些恰恰是结构紧凑的老旧社区中最具有改造价值和潜力着眼点。挖掘一些利用效率低的闲置空间对其进行更新,例如:社区活动室、废弃水泵房、社区入口空间等等。一方面是消极空间,一方面是停车、晾晒、活动设施等方面缺失。将社区内这些缺乏清晰界定的消极空间打造成为社区共享的活力空间。厘清权属后进行入户调研,综合居民意愿形成改造目标,随后确定共享范畴、共享对象、共享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3.3.2 打造社区共享空间

以居民改造意愿和需求为导向,利用社区现有的消极空间,结合社区特点,社区更新中融入了"共享"的理念。通过更新为社区营造了1800m2的共享客厅。打造了诸如社区共享客厅、社区共享厨房、共享晾衣架、共享卫生间、共享社区舞台等"共享"空间。

针对住宅户内空间狭小、无待客空间的问题,更新中将闲置的社区活动室通过改造,使其转变为了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社区共享餐厅和共享厨房。将原有的社区活动室一层打造为了社区共享厨房,二层共享客厅,为户内空间狭小的居民打造了极具开放性的"共享"客厅和厨房,满足了居民的待客需求;结合一侧场地与道路形成的高差,活化利用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了社区共享大舞台,为社区居民的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将社区废弃水泵房上方搭建的阁楼通过加固改造、表皮更新等方式整合改造,使其成为了社区共享书房,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闲暇阅读、学习、休闲的共享空间;针对社区缺乏晾晒空间的问题,将社区内完整度较高的户外开放空间改造为社区中央广场,为狭小的社区打造了一块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聚集性的广场,同时增加铁质的晾衣架,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晾晒需求,增加藤蔓植物装饰,美化广场整体环境。该空间一方面满足了居民停车、晾晒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打造了一处休闲、交流的共享空间。

保留社区原有公共卫生间及垃圾房的使用功能,针对卫生设施异味严重、品质低下等问题。通过调整建筑开口方向、增加周边绿化等方式提升整体空间品质,减少卫生设施带来的消极影响。

3.3.3 探索社区共治管理模式

贵州西里弄的社区更新不仅仅创造了"空间"更新的新模式,同时在社区居民自治与管理上也探索了新模式。共享客厅及厨房的使用管理中,社区居民自发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维护的新模式。共享厨房及客厅内配备了各类基础家具、厨具,社区居委会作为空间的主要管理者,组织专门的团体负责日常维护与管理。居民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提前预约场地,自带所需食材和餐具自主使用,使用后自行清洁场地后交还予社区居委会,居委会适当收取费用用于日常的使用和正常维护,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社区共享书房针对居民免费开放,书房内的各类书籍由社区居民自愿捐赠、企业赞助及社区居委会经费赞助等渠道共同组成。后期空间的使用及维护管理则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值班团队负责。

3.3.4 营造社区活动新形式

以更新中的晾衣架、社区中央广场及共享客厅为空间载体,节假日举行"迎国庆、庆重阳"座谈会、猜灯谜等多类型的主题社区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其中,拓展了居民分享生活、开展活动的新形式,成为了拉近社区邻里关系的重要"孵化器",赋予了空间人气与活力。

共享空间、设施的使用及维护在很大程度上是共享机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原因。通过社区委员会的组织干预、居民自治等方式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探索了新方向,贵州西里弄以"共享"的方式将社区的公共空间打造成了更具有团体性、开发性、共享性的空间,进一步强调了公共空间的特性,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

4、"共享"理念下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社区更新常常按照四个步骤进行。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更新的实施过程,还包含前期的资料收集准备、目标的确定,后期的时间反馈与维护等。"共享"理念在贵州西里弄社区更新的融入不仅为社区居民的交往互动提供了空间场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居民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激活了社区的闲置资源,提高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这样的实践探索为"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的运用提供了众多经验。基于"共享"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如下:

4.1 挖掘社区存量资源--唤起居民共鸣

社区公共空间是属于社区居民的共同资源,挖掘社区的存量空间是"共享"理念融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第一步。充分挖掘社区中废弃、杂乱、闲置的空间,将社区中未充分利用、闲置、功能不明确、使用率较低的空间物尽其用,整合重组转换为服务于居民日常使用需求的实体空间载体。盘活社区的存量资源,获取额外的效益,而非增量式的空间和设施增加。

基于社区存量资源的空间挖掘是"共享"理念下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切入点。"共享"是以社区现有的各类存量资源为供给基础,通过整合再分配,以"共享"的形式将资源的使用权交还于居民,提升存量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这样的"共享"能够提升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能够赋予空间以生机、社区以活力。

4.2 盘活社区存量资源--激发居民共建

"共享"是社区存量公共空间活力再生、生机重焕的重要更新方式。"共享"理念的融入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社区配套不均的问题,缓解区域设施的配给压力,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为社区的更新探索新的方向。当然"共享"的方式不仅是设施或空间等硬件设施的共享,也包含了文化、技术、平台、服务等内容的共享。"共享"仅作为一种"纽带"延伸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拓展新的生活模式。它的形式和方法由不同社区所呈现的特征展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打通社区资源需求和供应的两端。

4.3 构建多方参与平台--鼓励居民共治

社区更新改造的顺利完成需要的不仅是政府、街道的支持与管理。更需要社区居民、设计师或企业等多方团队的管理维护、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协同共建。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最直接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是更新及管理的中坚力量。"共享"与"共建"具有辩证关系,"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6].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共享"理念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所指的不仅是狭义上成果的共享,更需要的是居民的共建、共治。居民参与自治不仅能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提升居民参与管理社区的积极性和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力。居民也可以通过深入参与社区共建、成效维护和成果享受中,降低空间的运营成本。

4.4 打造在地文化特色项目--凝聚社区共识

随着人们对社区生活的追求呈现出显著的体验化、多样化特征。社区活动也成为了"共享"理念融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中的重要拓展。这是居民生活方式的新变更,是实现空间主题细致化和多样化的重要方式,也是空间在社区更广范围内"共享"的重要辅助手段。特色活动和项目让"共享"不再局限于空间,更延伸到一种生活与相处方式的"共享"."复活"社区的生机与活力,凝聚社区共识,让居民的社区生活既能饱含传统社区的老记忆,也能感受时代发展的新创意。如同日本由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发展的社区培育运动。居民通过自发组织的协议会、非营利组织直接参与到社区培育中,促进社区规划的方案更加合理,更好地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其本质内涵是日本民众为改善居住地的生活环境,凝聚社区共识自发组织、自下而上开展的非营利性社区活动。

5、结语

"共享"是社区各类资源的活力激活,是挖掘社区存量资源,以最小干预方式整合再分配从而形成新社区格局、构造新功能的更新方式。"共享"理念在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运用以"共享"为纽带,弱化了社区消极空间的负面元素,平衡了社区资源的分配,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了可能,为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提供了新的"据点",创造了公共活动的第三空间,让社区居民不在闲话家常无处去。提升了社区品质,也重塑了社区邻里关系。加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也凝聚了居民的共识性。充分发挥了"共享"模式在社区更新中的独特作用。如同20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于丹麦的以满足儿童照料、建立社区归属感等生活需求的"合作居住"模式。这样的社区空间包括了私人住宅和公共房屋两大部分,其中公共房屋是社区的核心区域,包含公共厨房、餐厅、休闲设计及儿童娱乐设施等,由社区居民共同所有。居民在社区内部公共房屋中定期举行聚餐等公共活动以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这是一种创造邻里之间"社区感"营造的创新策略。"共享"理念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所包含的也不仅是空间的共享,更包括以空间"共享"为基础,融入社区资源、社区活动等非物质形式的"共享"模式。他们互为载体,相互活化,从而更好地助推"共享"理念融入到社区更新中,促进社会融合。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瑞翔口腔门诊部

“口腔诊所”四个字伴随着紧张、不安、焦虑的情绪。如何让一间口腔诊所在专业和规范的基础上增添一份舒适感和轻松感,并让每一位进来的患者都可以放松安静的就诊,便是这个项目设计的初衷。 △ 门头 专业规范不止于表面 “口腔诊所”的空间功能性与其他空间不同,在设计之前,满足空间的功能性则是让一间诊所更专业和规范的先行必要条件。首先,从诊室、CT室的面积都有所要求;小手术室也必须满足医生、患者、废弃医疗药品在动线上不能相互交叉的医疗规范。在所有布局都符合规范要求后,再从美学的角度考虑结合。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