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8-03-14 09:22:14
来自:水利工程/农田土整
[复制转发]
一、历史与现状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至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km。其中上游段自青海贵德至内蒙河口镇,长1500多km;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1100多km;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长870多km。
(一)引黄灌溉发展史
1、历史上的引黄灌溉
虽然数千年来黄河泛滥给人民造成过深重的灾难,但我国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黄河趋利避害的探索,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引黄灌溉史。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相传,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就已出现了“沟洫”,即古代兼有灌溉排水功能的渠道;战国时西门豹在当时黄河支流漳河上建引漳十二渠,这是本流域较早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秦汉时期黄河支流上修建了郑国渠、向渠和龙首渠(陕西),黄河干流上修建了秦渠、汉渠和唐徕渠(宁夏)等。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水利奠基人之一的李仪祉先生在陕西省规划兴建的渭惠渠、泾惠渠等大型灌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灌区建设和管理经验,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国后的引黄灌溉
历史上的引黄灌溉多集中在黄河上中游的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套等地区,而在下游地区,人们竭尽全力与黄河洪水作斗争,却不敢轻易从黄河两岸穿堤引水,兴灌溉之利。新中国建立后,人们在黄河下游加固堤防、防治洪水灾害的同时,千方百计“变害河为利河”,发展引黄灌溉。1950年山东利津县人民首次在黄河綦家嘴建闸引水,1951年河南省开工兴建人民胜利渠灌区,标志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从此结束,揭开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大发展的新篇章。以后又陆续兴建了刘庄、打渔张、韩墩、李家岸、潘庄、位山等一大批引黄灌区。
过去50余年来,黄河全流域(包括下游引黄灌区)灌溉面积已由1949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13亿亩,增长了近9倍,其中大于10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就有17处,80%的灌溉面积分布在宁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和黄河下游(河南、山东)平原三大片地区。其中,黄河下游已建引黄涵闸、虹吸、扬水站160余座,设计引水能力4100m3/s,发展引黄灌区91处(其中大型灌区46处),灌溉沿河两岸近100个县(市)的3500多万亩土地;同时还大力发展引黄放淤改土,将300多万亩盐碱沙荒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许多地方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成为商品粮棉基地。
(二)位山灌区情况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全国第五大灌区。灌区始建于1958年,涉及聊城市的东昌府、临清等8个县(市、区)的90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40m3/s。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经验,有灌无排,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1962年被迫停灌。1970年2007年灌区累计引水370亿m3,累计灌溉面积3亿亩次。另外,灌区还先后承担了引黄济津(天津)和引黄入卫(河北)等大型跨流域调水任务。
二、位山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一)是当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位山灌区内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灌溉保证率高,抵御干旱的能力强,特别适合粮食生产。在保障粮食和农副产品供给,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位山灌区耕地面积占聊城市总耕地面积的65%,国内生产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82%、75%和76%,每年农业增产效益达10多亿元,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地方经济的基础保障
由于灌区内用水相对有保障,使粮食产量稳定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种植业调整,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据统计,灌区粮食生产总量达5300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72%;灌区内粮食亩产比非灌区增加近200公斤,再加上灌区内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普及,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地方经济。
(三)是维系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支撑
引黄灌溉既保障了农业丰收,又补充了地下水,淋洗了盐分,有效地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稳定和水质;而且3条干渠两岸植树150多万棵,形成了3条绿色长廊,减轻了风沙危害。如灌区二干渠城区段原来是土渠,春秋天沙尘飞扬,两岸垃圾成堆,环境条件差;2000年,灌区利用节水改造项目对二干渠城区段进行了衬砌,对两岸进行了绿化整治,如今两岸绿树成荫,成为人们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贯穿灌区内聊城城区,城区内还有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面积近5km2的江北最大的人工湖—东昌湖。近年来,灌区每年向湖内补水35次、水量1000多万m3,使风景秀丽的东昌湖长年不竭,碧波荡漾;引黄入河,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使徒骇河成为聊城城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形成了“湖河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上,水在城中,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提高了城市品味和居住环境,成为构筑“江北水城”格局的最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周边地区包括京津地区来聊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或在紧靠二干渠边的农家园亲手摘下树上的水果,或在东昌湖、古运河里划船垂钓,成为一道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四)为大型工矿企业和城市发展供水
位山灌区内有聊城电厂和中华电厂,装机容量分别为123万kw和120kw,年发电量均约60亿度,在当地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灌区每年为两个电厂供水3000多万m3,年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既支援了工业生产,又弥补了灌区经费之不足。另外,聊城市将第二水厂的水源地选在位山灌区的二干渠东岸,使水量和水质有了可靠保证。
(五)灌区节水改造后,节水减沙效果明显
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2007年位山灌区连续10年被国家列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计划,批准总投资达2742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850万元,地方匹配17572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91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00万元,地方匹配11199万元)。
按照《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我们实施了“四制”,与各参建单位签订合同,规范施工程序,搞好技术交底;同时,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质量监督和监理单位组成质检小组,巡回检测施工质量,监理单位实行旁站监理,施工企业内部实行“施工班组自检、质检员复检、质检科终检”的三检制。每道工序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确保了施工质量。
目前,灌区已衬砌骨干渠道110km,分干渠24.6km,新建改建沿渠建筑物296座,建设堤防道路102km,平整堤防土地6250亩等,同时还实施了信息化系统建设。据统计,节水改造后,有效地减少了输水损失,年均节水8000万m3;而且提高了水流挟沙能力,年均减轻干渠淤积230万m3,减少清淤费支出500余万元。同时,由于节水改造衬砌后渠道基本不用清淤,两岸堤顶得以固定,经铺筑道路、植树绿化后,美化了城市和沿渠环境,改善了交通条件,形成了新的绿色走廊。
(六)承担着跨流域调水任务
位山灌区先后承担了两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济津(天津)和引黄济(冀)入卫任务,1981年以来,共向天津市供水6次、34亿m3;1993年以来,向河北省供水10次、20多亿m3,有效地缓解了天津、河北供水不足矛盾,并且向白洋淀、大浪店水库供水,为改善和恢复当地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两省、市的经济建设。
三、改进灌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复灌以来,灌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01978年):在用水管理上是放水守险,用水不收费,水量浪费严重;第二阶段(19791983年):按灌溉面积收费,但浪费水的现象仍很严重;第三阶段(1984年今):实行计量供水、按方收费到县(市)办法,并推行计量供水到乡(镇)、村的工作,人们的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效益不断增加。
(一)实行计划用水,促进节约用水
灌区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的用水计划和黄河水源情况,经平衡调整后制定当年的用水计划。供水过程中实行“按亩配水,流量包段,责任到所”的管理办法,严格用水程序,并根据当时的黄河来水、灌区降雨等情况及时调整有关指标。引水结束后,总结计划用水工作,实行节奖超罚措施,促进了灌区均衡受益。
在田间灌水方面首先杜绝大水漫灌,提倡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力推广移动式软管输水技术(俗称“小白龙”);对大田作物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喷灌,对蔬菜、果树等经济产值较高的作物采用微灌和滴灌。此外,灌区内的高唐县还进行了以引黄为主、井渠双灌和以井为主、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节水灌溉模式,深受老百姓欢迎,已推广5万多亩。
全部回复(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看了以后一直疑惑这些沙子怎么办??不能种庄稼,种树,效果也不好,基本就是报废了····一次次占用耕地,用来做沉沙池,也没办法做后续处理···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