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峰
1、古代地理界的真实状况
中国传统术数主要是医、卜、星、相等四门学问。
清代地方政府都设有儒学、阴阳学和医学。儒学负责正规教育,医学负责中医教育,阴阳学则管卜、星、相的教育。
其中阴阳学说,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方的机构设置,朝廷中央为钦天监,地方州府县有阴阳学官,这些人文化水平较高,为当时的地理界的精英人物。当时大量的地理工作和地理名作,大量富贵人家的祖坟,均是出自这些人的手里。
而民间大量的地理传说,多数虚无荒诞、胡编乱造的传说而已。那些四处游走的地理先生, 多数都是在本地混不下去,去外地流浪,遇到一些有钱人家,甚至小地主家庭,就赖着不走,寻龙点穴弄个三两年,不拿走分钱的待遇,只要管吃管住即可。甚至还有过分的要求,要求东家养老送终,最后因为脾气不好,东家懈怠了,而被赶出门去。这些案例,民间到处都是。说明这些四处游走的地理先生,他们的日子过得确实不好,很多都是非常底层的老百姓,懂一点点地理技术,也娶不上媳妇,没有家庭孩子,只能四处流浪为生。
虽然他们的口气很大,写的书很神奇,号称救人贫困,救人苦难,要官得官,要财得财,得富贵为翻覆之间,但是他们过得真的很不好,这些真实的历史现象,值得我们地理人反思。如果富贵那么容易得到,这些古代的明师,就不会赖在东家家里不走,就为了一口吃喝。
古代的地理界,很多明师所编书籍,要么就是抄写前人的,要么就是后人伪托他的名字编造的。其实古代的地理实战应用书籍,本身就一两本手抄本,翻来覆去的传,翻来覆去的抄录。这些书籍,不是某一个人的原创,而是收集民间一些实战检验的检验而已。
古代的阴阳地理和天文,最重视祖传的就是钦天监,不允许外传。自古以来,最高水平的天文地理师傅,多在钦天监,少部分在各地任阴阳学官。
历朝历代都明令禁止民间私习天文、地理,尤其在立国之初,禁令更严。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颁布禁令:钦天监的人员永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
2、钦天监——朝廷的地理阴阳机构
钦天监,是官署名,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
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
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中间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
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
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
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
元有太史院,明时沿用司天监,后期改为钦天监,至清朝时官职沿明制,仍属钦天监。
清朝的西陵之首陵,雍正泰陵,为精通地理的进士高其倬,会同钦天监官员卜选
清朝初年,立国之初,朝廷派各地的阴阳学官,巡视各地,将有反王气息的龙脉,斩除
朝廷的阴阳官员,见此地气象,有冲天之势,寝食不安、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遂奏报朝廷。朝廷征调民夫百人,前往杀龙,在过峡位置挖掘气脉,斩杀龙脉。
主山见强凶砂见,粗顽凶涌生强汉。
左右又有鸭嘴砂,擎天拱势凶徒见。
朝廷委派的阴阳学官,行至此处,见气脉过于凶悍,对老百姓说,此地将出草寇,会出来吃-人。朝廷趁机征发民夫数十人,将穴山后的束咽位置挖断,下挖十米左右,宽度近十五米,彻底将龙脉斩杀。
3、钦天监官员设置
钦天监的主管,为监正,正五品。
副主管,为监副,从五品。
其他官职,有主薄,从七品至从八品(掌薄书文移之事)
钦天监又分天文科、漏刻科、回回科、历科。
(1)、天文科
清代钦天监下设掌观天象之机构。设有五官灵台郎满二人、蒙一人、汉军一人、汉四人,秩从七品;五官监候汉一人,秩正九品;博士汉二人,秩从九品;天文生满二人、汉三十一人,给九品冠带,食九品俸。共四十四人。职掌观察晴雨风雷、云霓晕珥、流星异星等天象及气候
(2)、漏刻科
漏刻科,掌管择日报时工作,刻漏,本意为计时器的意思。其中的地理学,属于掌漏刻,设二十五人。掌调壶漏,报时报更;遇祭祀、朝会、营建等,则择选吉日。设五官挈壶正、五官司晨、博士、天文生、阴阳生等,分掌各事。
元朝时期,从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称为回回人,他们的历法,相对比较先进,所以朝廷有回回科,但是西洋历法进来之后,康熙十四年,被废除
(3)、回回科
回回科起源于元代的回回司天台,负责“掌以回回之法推算天行之度”,一直到清代这一科才被废。元朝时回回人一般还是指从西亚过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一直到清代,因为西洋传教士的加入,回回科才越来越不受重视。
回回司天监则改称回回钦天监,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才撤销,回回科仍保留。至清代钦天监仍设四科。顺治元年(1644),令回回科不许再报交食。康熙三年(1664),令回回科不报凌犯推算。康熙九年,令不必再报每季天象。康熙十四年,以回回科推算虚妄,革去不用。
(4)、历科
历科,清代改称时宪科。
职掌编制时宪书、推算节候, 以定年月日时之纪,颁之四方。凡有各项祭祀, 则选择吉日记之于册。设有五官正满洲、蒙古各二人; 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冬官正各一人, 汉员, 秋官正汉军一人,汉员一人(以上秩均从六品);五官司书一人,汉员(正九品); 博士满洲四人, 蒙古二人, 汉军一人,汉员十六人(从九品); 天文生满洲八人, 蒙古四人,汉军八人,汉员四十三人。共九十七人。
所以清朝沿用明制,仍称钦天监,下设天文、时宪、漏刻三科。回回科,在康熙十四年,被废除。
简而言之,关于钦天监四个科的工作分类解释如下:
天文科,主要就是负责观察天象;
漏刻是一种计时器,所以漏刻科和时间有关,主要负责制定时间;
回回科比较难理解,回回是指《回回历法》,是一部阿拉伯天文历表,里面主要讲了一些推算天文的方法。回回科也就是负责推算的;
历科和历法相关,主要利用与天象相对应的方法来推算时节日历。它和回回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回回科是用"回回之法"来进行推算的。
除此之外,各种天象异像、祭祀占卜,测算吉凶也都是钦天监在掌管。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一书为清朝钦天监编著的地理正论,对地理界的乱象,有拔云见日的作用
4、多数钦天监官员擅长地理学说
钦天监的多数官员,都是擅长地理技术,从钦天监编著的《钦天监风水正论》,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的主要作者,为钦天监刻漏科博士、监副、五官灵台郎等等。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清钦天监刻漏科:博士金溪高大宾、博士东鲁齐克昌(考其后历任主簿、左监副、副监)、大兴李廷耀(考其为钦天监右监副)、博士山阴钟之模、五官挈壶正南昌刘毓、刘毓圻(考其为钦天监右监副)、洪文润、南昌熊佑,礼部主客司员外郎石城管志宁等撰。
书初成于乾隆五年庚申(一七四零)。后于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再作增删,改名《钦天监风水正论》,又名《钦天监新选地理辨论》。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的境界和专业的水平,远远高于一般庸师的见解,有拔云见日的作用。
上个月,笔者去山里研究地理,见到一个明朝正德年间的石碑(正德二年,丁卯年,为1507年),为崇福寺重修的碑记。落款为辉县本地的官员,其中有一个官职为:阴阳官,陈策。说明明朝时期的地理阴阳学官员,已经设置到县里了
崇福寺重修的碑记,落款为:
辉县知县,干笠(七品);
儒学训导,王廷华(从八品);
儒学教谕,张锦绣(无品级);
儒学训科,顾全(无品级)。
县丞,王凤(正八品);
主薄:徐鼎(无品级);
典史,杜深(无品级);
峡赵川巡检司 赵绘(从九品);
僧会司僧官 澄用(无品级);
阴阳官,陈策(无品级);
医学官,张振(无品级)。
从落款排名来看,阴阳学官的地位,为倒数第二,仅仅高于医学官而已,没有品级。儒学的地位最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排名仅次于知县。
明朝十三陵,为王侃、马文素等明师的作品(二人因卜陵有功,升钦天监监正和监副),很多人怀疑,为什么十三陵地理如此优秀,朱氏依然被灭。其实关于明朝的朱氏的成功历史,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三四百年的持续富贵,人丁兴旺,一代接一代的富贵这种现象,很罕见的。试问:哪个家族没有坎坷,没有波折起伏?地理不能解决家族的起伏波折的。
鸟瞰十三陵的首陵,长陵为长乳尽头开口结穴
5、元明清,地方州府县,设置阴阳学官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夏六月,地方诸路始置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延祐初,令阴阳人依儒、医例,于路府州设教授一员。
元明两代地方设立的天文学校,设置地方官员,训诲各地的阴阳地理先生,教学内容为天文与术数。
由所辖有司遴行端者,咨部给札。
民间的地理先生,多数都是擅长造假,编造故事,自古以来没有彻底进入朝廷的视野,进入核心参谋圈层,顶多是去出主意参谋一下,多数意见没有得到采纳,也就没有任何封赏。历史上少数几个进入朝廷视野的,估计只有刘玉渊和曾从政两人,被朝廷册封为钦天监漏刻博士,九品,钦天监最低层级的官吏。但是曾从政,本身就是宁都县的阴阳训术。
很多地方,鼓吹的国师传说,多数都是几个游走民间的土地理先生而已,没有任何正史记载,他们受过任何策封,哪怕是朝廷最低等级的九品封赏,也没有记载,多数都是自己编造的传说和文章而已。
全文完。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4.61 万条内容 · 26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关于地理的本源和力量,回头看,再思考文/陈益峰 最近有十天没有发表文章和观点,很多读者一直留言,问笔者去哪里了,有什么事情吗?笔者统一回复一下: 最近,应一些老客户的邀请,游历和考察了前些年所点的宝地,所做的风水,看看效果有怎么样?正好有一些机缘,想回头看看,研究了十二个笔者当年点的宝地,有的已经十五年了,有的三四年,具体情况,笔者谈谈。 其中速发富贵的地形有六家,小发的有三家,微发的有一家,暂时反应不明确的有两家。有四家,都是在下葬不到半年,有大喜事出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