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尤扬丨没有人不对社区共融怀有期待

尤扬丨没有人不对社区共融怀有期待

发布于:2021-08-05 08:52:05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城事设计节,街区里的微更新

“离人越近越累,但这的确是我们的选择”


如果你在2017年后去过上海愚园路,兴许还记得一条“Z”型斑马线。当人流量变大时,马路两头的行人依据斑马线暗示的方向,各自默契地走在自己的道上,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碰撞顺畅地通过马路。


 


如果你在2019年中下旬去过深圳那一片被视作没有希望的城中村玉田,一定忘不了一条2m宽的镜面星空。在拥挤、破旧的城中村里,它无疑是浪漫的惊喜,吸引着居民和行人来此处逗留,感受那短暂的“穿越”。


虽然因为市政规划的限制,这片星空最终只存在了三个月,但它留下的记忆与力量显然已不能仅仅用时间来衡量。


 


这类城市街区的微更新一直是“城事设计节”所关注的领域。自2017年的愚园路改造开始,到2018年的新华路和玉田村,再到2019年的番禹路,以及今年8月开启的 “元气城市”主题节,城事设计节已迎来了它的第四个年头。


当问及发起人尤扬为什么选择扎进社区来运营微更新项目时,她认为这是自2015年转行做建筑自媒体后自然而然的选择。


从事或热爱设计的人对“AssBook设计食堂”应该不会陌生,它由包括尤扬在内的3位80后设计师创立,致力于让人们享受并尊重设计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事设计节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性尝试。


 

尤扬


作为发起人,尤扬在这个项目中更多的是运营者的身份。不同于设计师较为纯粹的工作状态,尤扬坦诚,在这三四年里,辗转于各方之间做协调,确实是一项麻烦且琐碎的活计。


“看到很多细微的情绪,家长里短,以及其他无法调和的矛盾后,越觉得我们只是、只能做一点点。那种很费事但是只能做一点点的感觉就有点累。”


 

和商铺老板协商共创


 

在街区里摆摊的尤扬

这些都是曾经作为建筑设计师的她未曾涉及过的工作


无疑,城事设计节能每年持续顺利地举办,必然是多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时间愈长也愈容易意识到,但凡推动到落地的项目,哪怕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背后都会很复杂。


不过在尤扬看来,这些也都是很正常的阻力。“事实证明,离人越近,越累。但这的确是我们的选择。”尤扬如是说。


 

新华路街坊大合影



 

参与式规划,关注个人价值

“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某个具体的设计,而是大家相聚一堂”


当问及在促使当地民众对街区营造达成共识,以及互相之间加深共融方面,什么方式最有效,尤扬毫不犹豫地回道:“关注个人价值,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对街区很重要。”


这样的规划理念拥有一个专门的学术性名词——参与式规划。意为通过有序地组织面向公众群体的咨询和研讨会,促使那些使用街区空间的各类社会群体互相商讨和辩论,以此来揭露不同群体间的分歧,倾听他们的诉求,使得他们的发声可以通过体面的途径传达出来,并真实有效地介入到城市的规划与改造之中。


令尤扬颇为推崇的一个参与式规划案例发生在瑞士洛桑,由总部位于孟买的团队Urbz统筹策划。他们在该地区点燃了多场公众讨论活动,形式包括辩论、漫步导览、城市漫步、研讨会等等。


 

向市民介绍项目思路

图源:riponne-tunnel


在此期间,洛桑各地,无论是候车亭,还是小商铺,都能看见一群人正聚集在一起,围绕着这座城市的公共空间该如何建设的话题各抒己见。


   
   
   
   

滑动欣赏:热烈讨论中的洛桑市民

图源:riponne-tunnel


这就是参与式规划,以尊重为前提,调动每一个当地民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将得到诚恳而认真的对待。


在采访中,我曾对如何调动街区中从业者的积极性与认同度产生好奇,因为天然地认为这一类群体远不如该街区中的住户更有主人翁意识,更愿意参与到家园的改造中来。尤扬对此表示了否定。


在她的眼中,并不认为从业者和住户在街区文化的共识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她始终坚信,“最重要的就是让大家能参与进这个社区,这不是因身份所导致的被动或主动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有没有给人家这个资格和机会。”


   

尤扬与商家、设计师一起畅想街区未来的风貌


事实上,当真的走进街区民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时,就会发现之前想象的那些障碍很多都不复存在。当那层窗户纸被扯掉后,大家的共识很快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在吐槽的环节,几乎每一点对当下街区的不满,都会收获到不少邻居的共鸣。而这,正是街区共融的开始。


 

商家、设计师、社工、尤扬团队多方共创后的留影


2019年6月底,2018年城事设计节美好玉田项目正式收官,当初本以为半年就能完成的设计,一不小心做了一年多。收官这天恰逢端午节,为此,团队特意举办了一场献给玉田民众的消夏联欢晚会。


除了邀请附近的居民和从业者来表演节目,还提前两个月跟社区的社工组织联合,召集小朋友们排练了一场皮影戏。皮影戏从故事到制作到表演,都是小朋友自己完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小朋友们也都变成了好朋友。


   
   
   
   
   

滑动欣赏


尤扬觉得,虽然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当地人的日常体验,但更重要的是,借由这个项目,新老住户之间、住户与从业者之间、不同年龄段的人之间,有了一个共创的机会,以共同的身份、怀抱共同的愿景,团聚一堂,彼此认识,开开心心交朋友……这或许才是最有价值的。


   
   
   

滑动欣赏



 

经验借鉴,对于新城建设的启

“重视个人,文化投入,保持多元”


在过往的旧城改造中,为了让社区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能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尤扬和她的团队见证了许多成功的尝试。


比如最早的愚园路改造,通过墙馆的设计,凝聚起了街区的历史情怀。再比如去年的番禺路小招牌改造,在明晰街道办对招牌设置的规范后,帮助店家梳理小店的品牌内涵,联动社工、设计师、街道、店家等多方,力图呈现出一条独具在地气息的街区,而这背后实则蕴含着他们对社区共创这一模式的探索。


 

愚园路墙馆


值得一问的是,如果是一座渴望塑造出自己历史的新城,它的建造可以从旧城改造中借鉴到什么呢?尤扬的答案是: “重视个人,文化投入,保持多元。”


“重视个人”已不用再过多赘述,毕竟说到底,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新城建设,如果不以个人作为导向,都只会流于表面功夫,解决不了问题的同时,亦无法收获真正的认可。这一点在城事设计节对所有愿意参与进来的设计师们所提出的“犀利”要求中就能明显感受到——“ 这不是用来实现设计师自我表现欲的作品,它必须要服务于居民。


 

玉田村装置类设计:白色山丘

设计师在经过多次调研和走访之后

为大家创建了这一处干净的休闲玩乐空间



改造电话亭的日常使用,可以休憩,可以充电,可以避雨


尤扬说,有段时间连续好几次看到这位在电话亭里埋头看手机的人,他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大概无家可归。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他正拿着收音机和手机,在里面边充电边看视频,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尤扬在朋友圈里记录到:“就是会为这种事情感动, 一个城市的包容和友好,体现在每一个人对于在这里生活和享受这里服务的认同。


“文化投入”说直白一点便是对文化气息与人情味儿的营造。在尤扬看来,新城建设除了耗资于建筑、基础建设这类硬件设施之外, 也应 适当将资金与人力投入到文化活动、社群建设、社区营造,以及与人、地、景相关资源的发掘、提炼和教育上,从而逐渐建立起新城的品牌和文化,使之具有层次感和人情味。


2018年新华路项目创办的一个名为《新华录》的mini刊物就是关于“文化投入”最好的例子。在创刊号中,记录了四位新华路居民,他们或在这里开店,或刚搬迁于此,或已扎根多年。借由当地民众的视角,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城事设计节”的初衷:发动大家一起进行社区营造,把这件事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实现街区共融,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设计的魅力。


 


“保持多元”的理念毫无疑问也来自于尤扬长期躬身于城事设计节的心得感悟。可以说城事设计节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倚仗于多元配合和多方协调的产物,而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圈地自娱。在言及玉田项目中给予了充分协助的社工组织时,尤扬说:“跟他们相比,我们是希望用媒体、设计带来对城中村更新的关注,只是做了一小部分,而他们是真正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了对这里的长期陪伴中。”


放眼到新城的建设上,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数量和个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当前的基础建设即便做得再好,未来也极大程度上还是须通过更新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如果前策规划团队中拥有多元学科的人才储备,充分调动诸如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元学科的知识力量与经验力量,从文化、社会关系和区域经济的角度为新城规划赋能,那么当前的基建将会更长效和可持续。



后记:


当问及对城事设计节的未来是如何构想的,尤扬说,她希望能做到更开源,能找到更轻更微的方式,让更多价值观相同的事件、项目、机构一起,去释放更大的影响力,去让更多人看到、体验到这些很棒的设计。


同时,尤扬对城事设计节也始终抱持着一个清晰的定位,即设计节只是一个开始,比起设计项目本身,更重要是借此让街区各方看到共创的力量,给大家足够的勇气主动参与到身边的事件里。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将街区的活力延续下去。


 

美好玉田项目时,送植物给街坊的尤扬



 


Q: 有没有哪个颇具创意的设计尝试最终并未顺利落地,或落地之后未成功存活?

A: 有。比如18年玉田村改造中,原计划是将两栋楼连起来,在共400平米左右的空间中打造一个将“食”和“书”结合起来的创意项目。后续因外部原因,不得不放弃连廊的想法。又经过一年多的施工,才最终以“餐厅+书店+民宿”的集合形式落地。其中书店本是邀请的广州知名独立书店品牌“1200 bookshop”,可惜受到今年的疫情冲击,一直未能盈利,6月刚刚关闭,只存活了不到一年。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并孤立,即便是微更新,很多也不是简单地改一下硬件就能达到,而是需要长期的营造,但城事设计节这个大项目并没有进行长期营造的基础条件。


Q: 纵观城事设计项目,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审美感受,就是很年轻化、很潮,这种审美倾向是否在让年轻人更融入街区的同时,却导致大爷大妈们因为感受到疏离而难以共融?

A: 确实照片拍出来是比较“潮”的,但实际使用时都挺融入、挺正常的。另外,上了一定年龄的人的审美也不一定是标签化中的那样。还有就是很多设计项目本来就属于装置类范畴,它的价值不同于永久性改造,它可能需要更醒目、更有参与性的设计风格,刺激大家来关注到街区的这一大变化。


Q: 在17年愚园路的改造中,您曾提到为了帮助店家们觉得自己是城市的一份子,您和团队计划将这些店铺改造得更漂亮,但最终还是没能实施。阻碍实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有什么启发?

A: 那年各大城市都在封墙堵洞,这一类小店(并不特指我们改的那几家)在经营证照不一定合规的情况下,以及在政府风貌恢复的要求下,再接受改造的话太过风口浪尖,于是就被叫停了,虽然已经请设计师们完成了设计。启发的话应该就是如果在建造和经营的前期能够做到手续齐全、分界清晰,那么就能有效规避掉后期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Q: 在您看来,麓湖的社区营造方面,存在着怎样的难点和机会?

A: 麓湖的议事会、社区基金会的建立都是走在很前面了,也看到了很多很成熟的居民参与、共建的事例。我会很期待麓湖这样在社区建设初始就很规范建立起来的系统,在未来新城建立过程中对周边也能起到辐射和孵化的作用。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 万条内容 · 214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请问这个休息平台梯梁受什么力?是上下各梯段的一半加休息平台一半吗

img 小部件 img 小部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