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问答 \ 杂谈:设计院技术人员的流失是何故?

杂谈:设计院技术人员的流失是何故?

发布于:2021-07-20 08:35:2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问答 [复制转发]

编者按:

笔者在设计院呆了十几年,从事的是技术管理岗位,接触的基本都是一线技术人员,某日,三五好友从基层员工的角度聊一聊技术人员的流失的话题。


A: 对于企业来说,人员的流动是正常的,你看看施工单位,隔三岔五不得换一轮人,是吧?

B: 那不能比的,毕竟设计院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 流出去的都是人才, 留下的都是我们这种出去没有生存能力的嘛,u1s1,人才流失,损失还是严重的。

C: 他们辞职是为了钱么?

B: 不尽然,马云虽然说过,一般人离职,就两个原因,钱少了,干的不开心。对于大多数技术人员来说,他们内心深处都自诩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不是不看重钱和权,但没那么看中, 对个人成就和被尊重感很看中, 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被看到,被value,被cherish很重要。如果这个东西能给到他,那么他的积极和主观能动性更能发挥到极致,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身处市场经济大环境里,但“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还是蛮深入骨髓的。

C: 那就是感觉到没被重视了?你说咱们设计院到底重不重视技术?重不重视人才?

A: 肯定重视啊!至少口头上都非常重视。

B: 对, 在职的时候不重视,辞职的时候就重视了。 好几个人打了辞职报告才感叹道,提离职之前,从来没觉得自己那么重要,感觉是noboby,走的时候被领导苦苦挽留了,才发觉自己原来那么重要,是somebody,既然是somebody,那为啥那么长时间没感到被重视呢?升职加薪从来没有自己的事儿,而且也没有看到任何飘渺的希望。

C: 离职的时候再许诺升职加薪,哎!我们这种知识分子提辞职可不说以辞职为要挟,这不是知识分子的作风。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都提离职了,就跟嬛嬛一样心凉了,宁愿孩子不要了也要出家,就大概率不会留下来了。

技术人才的流失,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出来有啥大变动, 时间长了,量变引起质变, 就不太对头了,之前觉得方案做得好,无非锦上添花,反正能做方案的人处处都是,不缺一个两个,慢慢的就不对劲了,到后期发觉没人能写方案,写出来的方案惨不忍睹。接到的普通项目还好,一般人都能完成任务,遇到难度大、挑战高的非常规项目,先是没人能做好了,慢慢的没人能做了,业主就开始不满意了。 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好项目接不到,接到了没人能做好。 没有好项目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无法筑巢引来金凤凰。干活的主力军都不是30岁左右的,扛大旗的中层干部居然都是40、50岁左右的,这群人车子房子票子都有了,没有太多向上的驱动力和紧迫感,企业的发展后劲肯定就不足了。

C: 所以说,设计院到底重不重视技术?重不重视人才?

B: 攀成德做的一个调研,可能能回答这个问题,#院长重要还是院士重要?#结果是“60%认为院长重要,30%认为院长和院士一样重要,只有10%认为院士重要”,从这个结果看来,其实没那么重视技术。如果这个话题再延伸一些,往背后看,就是重技术还是重管理?以人为本还是以组织为本?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人才还是管理和关系?

C: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设计院这个组织是铁打的,院长和院士其实都不重要;有人觉得院长谁当都行,但院士可遇不可求;有人觉得院士好培养,但院长不好找。我的角度,是觉得院士重要。

A 那可不是嚒,咱们设计院,历史上向来招聘的都是名牌大学的优等生,鼎盛的时候交大同济的都得开后门才能进来,收割的是头茬韭菜,虽说当时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经济和基建火热才能效益好,但跟人能干、能做出来效益也是分不开的。

B: 说到名牌,像名牌大学一样, 设计院也是要有名牌工程和名人效应的, 名牌工程不用解释,名人效应,并不是指院长,而是院士这种技术人才,有技术人才才能去做重大工程,有重大工程才能锤炼出人才,现在可能很多设计院都面临着,多年出不了一个大师和院士,想培养都无人可以去打造和培养,这就很尴尬了。

C: 对啊,能进设计院的,都是读书读得好的,既然书读得好,智商就不太低,外面的诱惑很多,5年内很好转型,可以迅速投身到其它行业去。5-10年已经有所积累 ,如果在这里还没被看到,被value, 外面一旦出现职位诱惑,就很容易被诱惑走了。

B: 设计院这几年受大环境影响,的确是在走下坡路,但同样走下坡路,不同设计院下滑的速率也不一样,这就跟院长的能力关系很大了。是想守 着一亩三分地,内卷?还是想下苦功,有所突破?要想有突破,就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院长最大的作用应该就是调动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了。到底是人跟着战略走,还是战略跟着人走?目前大部分的设计院的战略是, 人跟着战略走, 一个萝卜一个坑,体制和坑已经设计好了,不管设计的咋样,人只能削足适履往坑里填,不去改变自己适应这个体制,不好意思,这里没有适合您的坑,您也只有去外面的汪洋大海扑腾扑腾了。

创新思维yy一下,如果战略和组织机构调整,跟着人走是什么样的呢?

C: 有些创意性的人才,他不太愿意做重复的工作, 一个同事离职前跟我说,入职5年,基本上所有类型的结构我都做过了,工业的、超高层的、民用的、地下工程……就这点儿工作,没什么技术难度了,对我来说,再做下去就是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了,我不想做这个工作了。你让他天天画施工图,可能他比较认真和负责,能把这个活儿干好,但真的是比较浪费的,时间长了,要么疲沓了,要么跳出去了。与其这样,不如给他创造一个平台,对标国外行业内标杆单位,去尝试一些附加值较高的前沿性和创意性的方案设计,给他一些挑战和压力,相信他既能为企业创造效益,也能实现个人价值。

B: 一个朋友曾开玩笑说,同样一个人,他在国企内的设计院就是设计不出来那种创意性的建筑,出去到了外资设计所就能设计出来获奖的建筑。说这话真不是崇洋媚外 ,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 体制内没有这种培育创新的土壤,大部分创新的设计在方案阶段就过不了关。世博会的时候,基本上所有场馆的方案设计都是国外事务所做的,限于国内的体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是国内和国外设计所合作完成的,这些主创人员,不管是外资事务所还是国内设计院的,其实都是中国人,大概率还都是同学。但这个同学在设计院里,设计出来的作品就是大气的,中规中矩,因为这些是不会出错的,是通得过领导评审的。搞点儿创新出来?那几率微乎其微。

A: 设计院转型工程公司,靠两个轮子驱动,一个技术,一个造价, 两个转型方向,一个全过程咨询,一个EPC工程总承包。对应而来,设计人员其实可以转型做咨询的项目经理或者EPC项目经理。对于知识分子型人才,他就是特别擅长写报告,理论分析和系统思维能力强,文笔功夫好的,可以去做咨询类的项目经理;对于沟通能力强的,做几年设计,转型去做施工,从现场技术负责人开始做起,逐步转型为造价或项目经理,真正能为公司创造高附加值。除非是立志以施工实体为主,做实做细施工,不然设计院培育很多施工经理和八大员并没有太大意义。

C: 哎!你说咱们几个搬砖的基层员工,在这里讨论这些国计民生的大事儿,是不是有点儿把院长的活儿都给干了?得了,搬砖去吧!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问答

返回版块

1.78 万条内容 · 10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设计院的薪酬应该透明吗?

绝大多数的职场人员都关心薪酬问题,设计院的员工也不能免俗,在实现自己设计梦想的同时捎带着也想获得报酬。但是人们对于薪酬不仅仅关注着自己拿了多少,还想知道自己的薪酬是怎么来的,去年是那样,今年为什么又是这样;更让企业管理人员揪心的是这群好奇宝宝还关心别人的薪酬,他们想知道公司里别人拿多少,为什么在这个部门拿这么少,在那个部门却拿那么多等等。这就是薪酬透明的问题,那么薪酬应该透明吗?如果要薪酬透明,到底要透明什么、透明到什么程度、怎么做到透明?得出答案之前,不妨先看看设计院薪酬透明管理现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