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红砖美术馆:覆土下空间的阴翳美学与高下的视野诱惑

红砖美术馆:覆土下空间的阴翳美学与高下的视野诱惑

发布于:2021-06-28 08:46:28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6月,本该专心备考,却借编辑部团建,端午节回家之势,逛了出自董豫赣之手的红砖美术馆。这一游,期了两年之久,待到至今,无意自加期待感。令我宽慰的是,记忆里王澍想去一个地方,不会立刻就去,而是等一段时间再去。


另外,

此篇可能是我2021年最后一文 (不是公众号最后一文) ,因毕设很大程度上受到董豫赣启发,便把毕设的反思也收录于此。文章是先起了个形,然后不紧不慢、断断续续、几经易稿的写。


写文多半是自娱,尤其归类为闲情杂谈的文章。 闲情 取自生于清朝,身兼作家、诗人、色鬼、酒徒、剧团老板与园艺家的李渔所著《闲情偶寄》,以期望在身心闲置时消遣写文, 杂谈 则希望不拘泥一种文章类型。每句话说的既要满足咬文嚼字后的自我得志,又要兼顾读者自明。


兴言及此,行笔可乐!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建筑手记



引子
   ▂
闲话  发问


关于董豫赣
1967年生人,清华上硕士时,师从张复合研究近代建筑,博士就读于国美师从王国梁研究园林,后因英语未过六级,而未获博士学位。

抛去董的基本信息,也要扯清他与王澍、张永和是挚友。给王澍当过“工具人” —— 西湖边,画象山校区图纸。 1996~2001年 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5年,后被张永和聘至北大建筑研究中心至今。

?
树有根,水有源。
一直想去的地方总该有个理由。

第一次知道董和红砖美术馆还是在其写的《玖章造园》,也即是2年前,很是触动。至于如何知道这本书,现已搜不出线索。之后又读了董的《败壁与废墟  建筑与庭园 红砖美术馆 》,其中详细介绍了红砖美术馆的建设过程。

△《玖章造园》?豆瓣读书
败壁 与废墟   建筑与庭园 红砖美术馆 ?豆瓣读书

读毕,
一则惊叹于董对园林、山水画、《园冶》、诗词等的解读,二则惊叹于做学问还可以如此有意思,三则惊叹于他与王澍“离的竟然这么近”。四则惊叹于对建筑及其空间赋形的另类。

从某方面来说,读董改变我对建筑的观法——对奇异造型的考究,转移为拟古诗意以带出山水林木意象 ——  一棵树,一木椅,所容纳的日常起居。 习得董以日常经验为设计源头,便在毕设中引入 装折捌式 ?  向景而居 ”。

(点击跳转链接预览: 毕设择录  ▏诗意栖居与日常起居——装折玖式

 对奇异造型的考究 —— 未来遗物博物馆 
设计方案  ?望歸山

不满足于建筑师书面化解读,骚动的心在看完2本书后就有了。红砖美术馆离家还算近,不用哀叹路途遥远。

去前,我给自己提了2个问题:
1.当下,如何造房子,又如何造园?
2.浮躁的社会能否再谈古人诗意生活?又如何谈?

问题不是随意提出,该是存放许久的疑问。我依然坚信,回答好这两个问题虽需学识,一旦有了清晰的“自圆其说”,便有属于自己的建筑哲学。

这两个问题尝试思考了一下,也答不出满意的答案,暂存吧!


现场性
平面的相似性
方与圆的巧合?!


任何图示表达都无法替代现场性观察,只有现场才能传达更准确的信息。而方案起笔便疯狂找各种案例参考图,其果,是在虚拟子宫中孕育而成的畸形儿。

建筑部分董的几本书里都有详细的介绍,现场性体验没有带来太大的收获暂不言说,庭园部分见后文。

△红砖美术馆平面 ?《天堂与乐园》

此前的我关注形式较多,关于红砖的平面布局,45°的槐谷向空间序列,很自然的被我吸引,亦很自然勾起对斯卡帕的布里昂家族墓园作品的联想。
△布里昂家族墓园平面 ?有方

方与圆空间序列的相似性,以正北向旋转45°的移位,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为之。

而正方形的几何空间,斯卡帕将其设计为带有西方精神性的祷告教堂,而董却将其布置为有山有水的庭园,作为流线节点统领四周景致,以通往不同诗意空间。

同形而异, 在,两者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空间哲学。

???????????????????????????????????????????????? 这一发现也是后期整理文章的收获之一,之二便是有关毕设。

红砖美术馆的许多细节都有斯卡帕的影子,董绝对是斯卡帕的脑残粉!怕拖拽文章篇幅就不细说了。



现场性
庭园
一个疑问    与 
八个可说细节


   庭园两景   摄影 | 望歸山

一个疑问
小教堂的十字残臂的 疑惑

图1、3   摄影 | 望歸山  
图2 百度图片  ▏图4 《天堂与乐园》

小教堂西侧墙的十字,董原意是用于吸引西方人,现已成为拍照佳地 (图1) ,好奇于西侧墙的十字在室内看竟然少了一横 (图3)

来自现场的推测:  建筑外部写着多功能厅功能,可能甲方并不想限于教会活动。而在对面二层开设的一条竖向长窗,当时自以为董设计竖向长窗不如改为横向长窗,以弥补十字的残缺。

后来翻阅董写的《天堂与乐园》也提到此处,发现最初的设计内部是完整的十字形 (图4) 是由甲方后期更改了。

美术馆建成之后又被改造一次,平面图只有改造前的。
小教堂的位置原本是一个院子。

△ 教堂改造前 截自《天堂与乐园》

△    摄影 | 望歸山

?????????????????????????? 小教堂内凹的半圆形很巧妙的将树木嵌入建筑中,窗口的开设位置正好对着一颗树。


八个可说细节

NO.1

    摄影 | 望歸山

排水口美术馆内外都是一样的做法,里面是塑料管。左图在美术馆沿街侧拍摄,右图院内拍摄。


NO.2

    摄影 | 望歸山

连接水塔和教堂的桥非常的窄,900mm的样子而且混凝土栏板也有点低了很危险,一般的高度应该是1100mm左右齐腰,留出的条缝应该是排水用的。


NO.3

    摄影 | 望歸山

有两处矮墙的巧法,暗示空间界限引导人流,左图将电箱藏在背后。


NO.4
石涧其上“桥”的改造   与 
毕设“山谷飞廊”的相似性

石涧是董的得意设计之一,关于石头的布局也有很多小故事有写在 败壁与废墟   建筑与庭园 红砖美术馆 ,此处不再赘述。

已经很努力的在保持手机平稳。

    摄影 | 望歸山

现场要比照片暗些,走在里面有光影斑驳的氛围。墙体转折衔接点的做法一是便于青砖施工,二是让墙体不会感到很笨重。

斜墙的做法也是施工时意外获得:董有次勘察现场,发现工人将墙浇筑成更结实的剪力墙,便获得倾斜的可能。

    摄影 | 望歸山

很喜欢这几块从墙下伸出的石头,有大有小又不失整体感,这样的位置经营,有点像园林理水为显水不尽而“藏水” 的妙法,亦是置石匠褒赞董之处。

△ 图 1《天堂与乐园》
 图 2、3、4    摄影 | 望歸山

图 1是《天堂与乐园》的截图,可以看到石涧上方的桥是砖砌的,虽拍摄不全,但可以推测是一个小拱桥。现已改为混凝土浇筑的板桥,个人比较喜欢现在的做法。

  诗意栖居与日常起居——装折玖式
    局部 ?望歸山

巧合的是刚结束不久的毕设: 装折参式·山谷意象 部分, 我也为营造山谷意象,横飞一游廊,现在回想,倘若将扶手直接换为混凝土浇筑应该更有体积感,压迫感更强。

NO.5

    摄影 | 望歸山

庭园部分有2颗非常有意思的树,一个是石涧出口位置,一个是十七孔桥西侧桥头,将人压入。估计多半是人故意为之。

NO.6

    摄影 | 望歸山

瓦片主要有2个用途:立可固土、平铺疏水。

NO.7

   槐谷   摄影 | 望歸山

一大叔跟我抢拍照C位,见他好像资深设计师的样貌,礼貌性的让了让,谁知道他在快速蹲起的功夫便完成记录,这段时间等于我随手把他拍下来的时间。哪像我还要对焦,调亮度、调合适的广角。

    摄影 | 望歸山

   录制  | 望歸山 

槐谷之槐——是其两侧土山上广植槐树的浓荫意象,它是对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石堑道的复述.当日与童明仰视堑道上空遮天蔽日的香樟密林,忍不住在石阶上静坐良久,曾思及如何为这处迷人之道设置暂时逗留的坐具。这一思考,造就了槐谷之谷如今上大下小的意象,它将美术馆圆庭的错落踏步拉宽变长,以提供攀爬上山或逗留落座。我将适于北方生长的槐树,替代了方塔园堑道两侧的南方香樟、我期待它们的树荫将覆盖整个槐谷。

有个月夜、这些青砖条凳端头镶嵌的浅色青石、交错于斑驳的月影之下、一时很有些树影婆。

引自:《败壁与废墟  建筑与庭园  红砖美术馆》


NO.8

    摄影 | 望歸山

人无意识的行为总会暴露下意识的意图,应该算是行为学吧~

来回在园子里逛,每次经过图1的位置总会看到有拍照的游人,姿势的选择均是扭转身体以面向池水与 桥,而不再是对镜微笑。图2、3人的行为也暴露了池水与 桥的景致足够引人。

如图3,两位游人的无意的对坐姿势,女性虽不及倚靠在美人靠上美女之优雅,中年男子也不及坐卧文人把酒言诗的仪态。但不变的都是即景的面向,专注欣赏美景,无暇顾及背后有人高处拍照。



毕设反思
高低之势的诱惑
覆土下阴翳 高下
的遗憾


毕设最后呈现的东西虽然不多,但过程想的东西又杂,又乱。这期间,还需要尽量克服刻意的做东西。其实最后的结果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倘若其背后有章可循,足以给自己自信去否定他人的偏颇。

这好比,
你创造一个好看的形式是一种成就感,你开了一扇窗并且给了一个合适的理由也是一种成就感。

毕设场地选在山脚下,这样的场地在计成看来是造园最佳之地: “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回来整理拍的照片,忽然觉得毕设有些遗憾之处。

这得先从红砖美术馆说起,场地本是平地,庭园部分起伏的山林地形是掘池之土堆叠而成,起伏是随机的。这样便 带来覆土下空间的阴翳美学 (下图1、2、3) 与高下的视野诱惑 (下图4)

△   美术馆后花园原有场地   ?《天堂与乐园》

△  图1  摄影 | 望歸山

????????????     图2  摄影 | 望歸山 ????????????
??????????????????? 左图为地下、右图为地上。

  图3    摄影 | 望歸山
左图为一层、右图为二层。 ?

    图4  摄影 | 望歸山

巧妙的是董设置2处 (上图 2、3 将树植入建筑中,而在上方却只能看到树冠的妙景。我疑心借鉴了巴瓦自宅的屋内一景,其自信源于曾阅读过董赞扬这处景致。

    巴瓦自宅  ?百度图片

遗憾的是毕设虽做到即景布置,但忽略了园林高下的视野关系以及对阴翳空间的把握。倘若也以池土堆山,定能琢磨一二。

  董豫赣与红砖美术馆 ?《天堂与乐园》

以一句诗句结束此文
前半句来自《闲情偶寄》
后半句本人拙文

手倦抛书午梦长,安能归山 藉陶舆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Google第一家实体店,比Apple如何?

本文转自:一起设计 ID:together-design Google Store Chelsea  环保零售店  6月17日, Google 在美国纽约的第一家实体零售店正式开门营业。 这个全新的零售空间由工作室  Reddymad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