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从这8个角度看人口,地产客研将事半功倍!

从这8个角度看人口,地产客研将事半功倍!

发布于:2021-06-24 09:17:24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随着“七普”数据和“三胎政策”的横空出世,关于人口的话题络绎不绝,本人也想说说“人口的问题”,系统的梳理下 可以从哪些维度看待人口问题?



先重点说说 人口的空间结构

全国14.12亿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2亿人,占63.89%,有5.1亿人口还在农村,所以大部分人会说城镇化还有空间,我想说的是,作为房地产开发者:


一方面,需要清楚很多中东部区域即将进入70%的稳定期,同时还有很多中西部区域还处于50%-60%的水平, 内部结构差异巨大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清楚“城”同“镇”的差异,“城”通常是市区,“镇”通常指的是县城。所以 三元层级的空间结构 可以理解为“城-镇-村”,结合中国的实际行政情况可以粗略的等同于 “市区-县城-乡村”


图1:三元层级的全国人口地域结构

我们查了下2019年的城区人口是4.35亿,可以推算出目前中国人口的空间格局是 “三足鼎立” ,小镇青年群体规模不容小觑,乡村人口还是最多的,但需要分区域看待城镇化潜力, 聚焦高生育率的区域是个长期战略,没有增量哪来的存量?

旁边的日本已经清晰的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增量的存量,宛如没有水源的湖水。


具体看中国划分大-中-小城市的标准,指的是城区人口,不包括镇区、农村, 100、300、500万是几个划分界线,超过500万的被定义全国超大城市,以此来制定人口户籍政策,不是常住人口,所以 城区人口通常比常住人口更重要


图2:以城区人口为基数的城市分类及户籍政策


所以下图德科老师说的“人口向下、房价向上”,还需要看看城镇,特别是城区人口的变化如何?因为 房地产的开发,市区是这些小城市的绝对主导区域 大概率是 总人口是流出的,但城镇、城区人口在增长 同时还有个有趣的点就是因为前几年南京、苏州的房价暴涨,导致很多在南京、苏州的群体回乡务工&置业,具体数据体现在人口流出的规模变化,如2015年人口流出200万,但2020年人口流出150万,如果就看截面数据流出150万就很惨,但拉出时间轴来看,就是有50万在南京、苏州打工的中高收入(相对于老家来说)群体回家了,他们的购房能力,就当地的房价水平来说就很强了,这就是经常说的 变化率比绝对值更重要 ,但很多人并不理解。


图3:截面常住人口流入流出与房价增长的关系


前几年在年终分享会,我们也有分享这个话题,看下图某城城区人口的增长,6年接近倍增。我们也简单做了个统计,TOP30城市里头,房价5年(为了剔除周期波动影响)平均涨幅有一半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所以 简单的用人口流入流出是很片面的


图4:城区人口往往比常住人口更重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何说 城市化其实就是个人口的空间流动过程 ,把空间尺度放宽,可以有四种:


a.   国家间流动 ,即所谓的移民;

b.   城市间维度 ,即人口的流入流出;

c.   城乡间流动 ,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市区;

d.  城市内部的流动 ,从郊区到城区、从城区到郊区,美国70-80年代的逆城市化就说的是这事。


人口的空间流动,造就了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也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房地产开发企业,聚焦未来, 不同集团的空间布局策略,本质上是一张预判2030年人口空间格局的愿景图 ,借助 “市区-县城-乡村” 的思维格局,用 “变化的视角”看人口 ,以免被截面的数据所误导,畅想未来中国人口空间地图是相对合理的路径。


就中国的 人口格局最终形态 而言,通常会有多种预判,主流的说法是以城市间的流动为主,最终形成若干个都市圈,类同日本,人口基本聚集在东京都市圈。


图5:日本人口空间分布在极少数都市区

(总人口:1.26亿)


个人认为, 除了经济规律带来的“大国大城”,还得考虑中国的特殊性


一方面是 超大规模性 ,14亿人口的规模体量所需的城市数量是不一样;

另一方面是中国 超强的政治管理能力 ,从上文的截图可以看出,中国一直是在控制超大规模体量的城市人口增长,从实际来看,北京、上海的人口也确实在减少和减速,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上海人口会突破3000万,冲击5000万;

第三方面是中国 土地财政以及高房价格局 的影响,大部分普通居民已经失去了大城市置业能力和资格。


所以我认为最终的格局形态,更多是 欧洲化,多元的空间格局支撑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唯有的政治力量、独特的高房价属性


图6:多元化的欧洲人口空间形态


除了人口的空间结构问题,还有以下几个维度同理可以深入挖掘展开: 年龄结构 家庭结构 收入结构 户籍结构 就业结构 性别结构 学历结构 等。


以北京为例,来看看家庭结构里头的户均人口这个数据:


北京3人及以下为主占比80%,但对比上海,我们能发现其3人户及以上多很多, 上海的家庭小型化更明显 ;看自身趋势,除三人户减少3.7%,二人及以下和四人及以上分别增加3.3%、0.4%, 呈现出两极化趋势 ,落到到居住空间需求就是潜在小面积单身公寓、大平层需求变多。


图7:北京不同人口户规模比例及其变化


另外一个,剔除传统维度的收入视角,我们也可以从学历角度看看人口的结构演变如何。同样以北京为例,2019年大专及以上占比40%,高出全国25.4%;较2015年,专科、本科、研究生分别增加1%、1.4%、1.1% , 口质量提升相当显著,体现在房地产上,不仅仅是支付力的提高, 还有审美的变化、文化调性的诉求, 如精装风格的选择、生活场景的展示、社区平面的表达。


图8:北京人口受教育程度及其变化


户籍结构方面,可以看看哪些城市是移民城市,哪些是本地城市,哪些是均衡型城市,这是非常有趣的点,因为本地人和外来人有非常天然的差别,差异巨大。本地人是享受生活的底层逻辑,只是有钱享受和没钱享受的差异;外地人是城市扎根,扎不下就会跑,是去和留的问题。除此之外, 外地人对老城是没有情感的,所以对新区、新城的抗性低;本地人更讲究地缘性 ,童年回忆啥的,即使外迁也更关注时间与空间距离。


图9:依据户籍结构特征的珠三角城市类型划分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客研,不一定就得直接上问卷,可以先就已有人口数据识别人群方方面面的特征,对已有的数据,我们是否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毕竟这个方式是全样本量,不是抽样。 人口结构及其变化是把握大趋势,客户全生活场景挖掘的是小趋势,问卷调研是量化落地细节需求


因为是架构系列,再次回顾一下本文分享的8个视角看人口:

  • 八重结构看人口

    空间、年龄、家庭、收入、户籍、就业、性别、学历等;

  • 三元层级看格局

    市区-县城-乡村;

  • 城区人口比常住人口更重要

    一增一减是常有的事,不是重复统计;

  • 变化率比绝对值更重要

    人口流出有可能是回流置业;

  • 四种流动看趋势

    国家间流动、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部流动等;

  • 面积功能看家庭

    单身公寓主要看1-2人户、大平层看3-5人户的变化;

  • 品牌调性看学历

    高低学历审美的变化、文化调性的诉求差异大;

  • 区位偏好看客源

    外地人对新城的抗性低,本地人更讲究地缘性。

来源:禾略研究院( helue666 ),本文已获授权。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从深圳超总优化方案看城市设计的新趋势...

我们欣喜的从肃木丁的官网看到深圳超级总部优化方案,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项目。 对比竞赛阶段与优化两方案后,我们会发现:超级十字的理念在最大限度的被保留后,最大的调整是将原有的南北向轴线调整为绿轴,这是延续了深规院方案提出的中央公园与深圳湾公园无缝衔接构想。 而新概念“十字生境”是由第一名的超级十字和第二名的超级生境结合而成。 我们从深圳卫视最近播出的节目中可以较为系统的看到深总从竞赛到最终的优化方案的全过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