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一样的基围水利工程”桑园围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一样的基围水利工程”桑园围

发布于:2021-06-21 17:04:21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自2014年以来,经由各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我国已有23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保护,让历史文化在流水潺潺的水渠中、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得到永恒。








 
 
 
 

古渠今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桑园围

不一样的基围水利工程

桑园围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境内,始建于宋朝,后经数次修筑完善,逐渐形成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基围水利工程。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入选为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01.演变 

桑园围现状图

珠江三角洲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但直到唐代,还是人烟稀少、尚待开发的地区。唐朝中期以后,由于北方连年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宋代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始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开垦田地。始建于12世纪初期的桑园围就是这一时期珠三角修建的规模较大的堤围。

 

桑园围创建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根据各种文献记载,大致修建于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当时的广南路宪张朝栋路过九江,适遇洪水暴发,他亲眼目睹了这次洪水给当地居民造成的巨大危害,“抵省后,即谕县传集里民,筹建基堤,以防水患”。并上疏请示,得到批准。这次筑围由工部尚书何执中主持,在西樵山,沿西、北江两侧筑起了两道防洪土堤。经过前后三年的施工,东西两基终于建成。后又在上游修筑了吉赞横基来抵御上游洪水。宋代桑园围围堤的堤底和堤面都比较宽阔。由于当时西、北江水位尚低,所以固堤并不高。根据当时其他堤围推测,桑园围的堤高约在1—2米之间。


元代对桑园围西堤进行了进一步的加高培厚,堤高大约1丈2尺,即约4米。


吉赞横基


为防止水患威胁,明代不断对东西堤加高培厚,堤围高度一般在1.5丈至2丈左右,即约5—6米,并将堤线进一步延长。由于宋、元两代沿西、北江修建了许多堤围,从而使西、北江上游所挟带的泥沙被约束在河槽,沉积于河床,或者被江水输送到下游,使河床逐渐淤高,河口延伸加快。原来在桑园围南面“听其自为宣泄”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这时的河口状况。每遇洪水暴涨,不仅围内积水无法排出,而且洪水“往往从倒流港逆灌而入”。为消除倒灌之患,洪武二十九年(1396),在九江堡人陈博民的组织下,兴建了桑园围历史上著名的堵塞倒流港水口工程。至此,桑园围实现合围。


此外,为控制围内外水量,古人在围堤上筑窦设闸。自此桑园围形成了沿江有堤、河涌有围、围内有排灌沟渠的灌溉系统,平时通过闸窦调节围内外水量,进行农田排灌;汛期来临则关闭窦闸大门。


龙江新闸


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民乐窦


清代,桑园围工程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立桑园围总局,修编《桑园围志》,这标志着桑园围开始作为整体性的区域水利工程开始进行管理,桑园围的区域地位进一步凸显,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备。


清乾隆甲寅年(1794)绘制的桑园围图


经过历代扩建,至光绪年间,桑园围堤工程总长11000余丈,约合39千米。围内筑有窦闸51处,其中以九江堡的闸窦最多,有29处。围内田地约15万亩,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文献记载桑园围“周环百有余里,围内居民数十万户,农桑田地一千数百顷”,被誉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近省第一沃壤”“广属中基围最大之区”。


20世纪50年代官山水闸修建后,桑园围与樵北大围联成一体,合称为樵桑联围。经过联围、培堤、整治险工等措施,桑园围区域整体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以上。20世纪90年代初期统计,桑园围堤长63.2千米,保护耕地面积20余万亩、人口21万人。现状桑园围周长83.86千米,围堤工程全长64.84千米,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围内耕地面积6.2万亩,常住人口约90万人。



02.创新 

西樵桑基鱼塘

不同于现代长江中下游的圩田,桑园围并不是一味的与水争地、与江河洪水相抗衡,而是既讲人定胜天,又讲天人合一。桑园围修建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了地形、地势的特点,同时对区域水势有科学的认识。19世纪初沈复的著名小说《浮生六记》这样描述围、涌和窦的运行机制:“引(水)至园田成熟处,每一字号圈筑高堤,以防潮汛。堤中通有水窦,用闸启闭,旱则涨潮时启闸灌之,潦则落潮时开闸泄之。”利用西江和北江之间的水位差,把握时机,关闭窦闸,便可拒水入围;开则自流引水入围或排水出围,维持围内的合理水位。


此外,桑园围在修筑与维护过程中总结出众多基围工程的施工技术与方法,对现代土木工程技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西樵民乐窦水闸


筑堤方法上,改变以往筑堤随便取土的方法,而是改用经过选择的干湿得宜的好泥筑堤。道光《南海县志·江防》记载:“筑堤必择好土,毋用浮杂沙泥”,泥土必须“干湿得宜,燥则每层须用水洒润”,然后,“新制石夯,每土一层用夯密筑一遍,次石柞,次铁尖柞各筑一遍,复用夯筑平”。而“每土六寸行俄,其歧缝处用夯坚筑。”为了防御雨淋冲崩,无论是新建堤围或对堤围培修,“总以老土为佳,即老土难觅,杂用新土,于堤完后务寻老土盖顶”,并于堤边“栽种草根”。注意“堤根宜阔,堤顶宜狭,堤毋太峻”。在新旧堤交界处再“用铁柞力筑,层层夯硪,期于一律坚实。”为使堤防坚固,也提出了“堤底以八丈为度,面以五丈为准,高以五丈五尺为凭,每堤一丈,应用土九十七方半”的标准。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6 万条内容 · 36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怎样更好的控制混凝土的用水量!?

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水胶比的大小,进而影响了强度的高低。用水量过多引起的裂缝、蜂窝、麻面等问题又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众所周知,降低用水量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的同时节约部分成本,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 1. 影响用水量的因素 1.1原材料的影响 (1)水泥及掺合料的用量增加,入库温度(有时入库温度过高会导致坍损过快,用水量大幅提升)、比表面积越大,都会引起混凝土用水量加大。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大小直接导致用水量的大小。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不佳的情况下会导致配比用水量的变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