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一个结构工程师的周末随笔

一个结构工程师的周末随笔

发布于:2021-06-11 08:36:11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不知从何时起,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厌倦,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大小不一的工作任务,而自己也因为这些,变成了数据的奴隶,图纸的仆人。


这个我从事了超过十年的行业,忽然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陌生感,这个周末应该需要按下现实工作的暂停键,思考一下建筑、结构还有未来。


首先,我们的龙头建筑学是一门工程学科和文化艺术兼备的学科,建筑设计所创造的空间和形体必然表现为不同的几何形体,无论是平面还是立面的几何划分,通过这一系列的几何划分,为我们带来了功能、空间感受、以及符合审美比例的一系列外在造型形态。抛开一些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或者某些略显浮夸的艺术修饰创造,几何就是我说理解的建筑学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是我特别想指出的是,建筑学中的几何、与结构工程师经常说面临遇到的几何基本可以说是两码事,建筑的几何更多的是形态上的几何,多用于构件比例,寻找几何体的逻辑关系,利用几何实现尺度,或是满足某些必须要实现的功能,而结构工程师面对的几何,作为力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为计算解析几何,多用于获得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唯一解,精确值,而这种唯一解,精确值又特别依赖于设计的前置条件,一旦前置条件发生即便是微小的改变,只要变化的条件对于最终的结果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外因,那就有可能对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设计界俗话“建筑改一笔,结构改十笔”的由来。


当代的结构工程师群体,我认为仍然还很大的上升空间的,当然大家是需要抱着同情的态度来讨论这一个群体,事实上,翻开我们所做的近几年的项目,结构工程师们,只有非常少人愿意去理解自己所配合设计的建筑想要表达的内容、去关心建筑除了结构以外的材质、去熟悉每一张立面、剖面,去了解建筑师创造出这个建筑作品几何关系的由来,了解建筑师想要在作品中体现和表达的东西,如果不去了解这些,建筑的要求就会成为结构工程师的负担,而不是一起去追求实现的东西,或许在纯粹的商业建筑公司中我这么说有一些虚妄,但多少还是存在这种情况的。现在结构工程师的常规工作模式就是打开建筑平面、打开结构建模软件,直接开干,有如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过程中并没有时间或者兴趣去思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然后对着或合理、或不合理的计算结果,完成施工图设计。结构工程师,总是喜欢仅按照自己对建筑平面的理解,去理解整栋建筑的一切。往往还需要等自己完成了设计,才发现(或许是被发现)这个结构根本无法完美实现前面说提到的建筑功能、空间或是外在造型表现。然后就是极其有限的时间里痛苦的改图,或是痛苦的妥协。最终结构工程师们往往会发现受伤的还是自己。


现在的建筑师,也存在许多无法忽略的问题.比如经常会遇到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自我迷茫(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方案的否定与稳步推进的施工图进度共存);会遇到对建筑几何本身的控制能力不足或是设计动机中把博人眼球放在首位,最终无法平衡(设计出实现度较差的毫无力学美感可言的怪异几何尺寸);亦或是单位时间内的实践不足导致的对建筑常规做法感到生疏等等等等,设计行业的内卷或许始于资本,但并完全是因为资本,设计行业内的各专业生疏、冷漠、互不关心也是一大因素,雷锋同志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自敬。这句话放到今天的设计行业内,仍是弥足珍贵的。


社会的高度分工,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的高度控制,把建筑师和工程师、建筑师与工匠关系给逐渐割裂了,建筑师、工程师、工匠都沦为了资本的工具人,曾经的伙伴变成了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冷漠。


其实这篇文章更希望给这个行业、甚至行业外金字塔顶端的人去看,我们不该沉湎于过去的地位与荣光,但事实就是结构工程师,包括建筑师,在整个社会中承担着与自身收入水平并不对等的风险,也许很多人会问,按规范来设计,会有什么风险?可是有谁能保证自己每一次考试都会考100分呢?有人会接着问,既然不能保证100分,为什么我们这些设计出来的楼大多数还是安然无恙的立着,我的答案是,结构计算本身就是一种偏向安全保守的简化计算,这种安全保守简化计算可以保证我们即使是个别构件出现未被检查出来的问题或是施工的瑕疵(只要不是关键构件),结构体本身通过自身的内力重分布还是会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但随着设计与施工质量的下降,出问题的构件可能会越来越多,设计的冗余安全值就会下降,出事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在设计实践中,我个人而言从来没指望自己能做到100分,所以这也是我个人不喜欢贴着规范做设计的原因。


对于一个结构工程师来说,以开放的态度去拥抱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技术升级与迭代,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每一件自己经手的建筑作品的表达,资本本身是没有人性和人情味的,但设计工作应该要有,既然我们还身处其中,多少还是应该保留一些自己的初心。

全部回复(1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zl-rgl
    zl-rgl 沙发

    中国的结构设计:设计人员被pkpm绑着,深层的东西完全掌握在编程人员手里,设计人就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干活机器,然后就是全中国养着一大堆专家,不需要干活,赚的盆满钵满,可看看中国有几个真正的大师? 中国产生过任何新的结构理论吗? 一个都没有,全是抄,今天抄美国规范,明天抄日本规范,后天抄欧洲规范,还美其名曰和国际接轨,美国的博士论文推出了著名的振型反应谱法,被全世界使用至今,日本的隔震理论至今被全球学习,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高校和博士,拥有全球最多的高层建筑,但产生过任何被国际承认的结构理论和抗震理论吗?一个都没有, 急功近利,浮躁浅薄,专家至上,视规范为法律,拿程序当圣物,彻底扼杀了设计人员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把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硬生生搞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这里面还有市场混乱,低价竞争等不良因素,在哪些靓丽而豪华的高楼中,我们看到的是结构设计这个行业的凄凉和没落,在建筑设计院里,可以肯定地说,结构设计已经沦为最差专业,没有之一,毫无性价比可言,稍微夸张地说,除了主任和老总,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改行的意念。从结构行业的整个链条来看,从上至下,问题多多,而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结构人员获得更大的发言权,让结构人员获得更多的尊严和地位。

    2021-11-20 11:28:20

    回复 举报
    赞同4
  • yijianchuanqi
    yijianchuanqi 板凳

    在整个社会中承担着与自身收入水平并不对等的风险,也许很多人会问,按规范来设计,会有什么风险?可是有谁能保证自己每一次考试都会考100分呢?有人会接着问,既然不能保证100分,为什么我们这些设计出来的楼大多数还是安然无恙的立着,我的答案是,结构计算本身就是一种偏向安全保守的简化计算,这种安全保守简化计算可以保证我们即使是个别构件出现未被检查出来的问题或是施工的瑕疵(只要不是关键构件),结构体本身通过自身的内力重分布还是会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但随着设计与施工质量的下降,出问题的构件可能会越来越多,设计的冗余安全值就会下降,出事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在设计实践中,我个人而言从来没指望自己能做到100分,所以这也是我个人不喜欢贴着规范做设计的原因。---思考的很牛

    2021-11-18 11:56: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 万条内容 · 215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二次结构砌体构造质量控制关键点,细节决定成败!

1、构造柱设置及砌体留茬: 填充墙(含电梯间隔音墙)长度大于5m,或墙长超过2倍层高时,应设置钢筋砼构造柱,构造柱中心距外墙不大于3m,内墙不大于4m。错误:1、阳台砌体转角未设构造柱 正确:阳台转角设置构造柱2、阳台栏在砌体杆无固定件 阳台及砖砌拦河、天面女儿墙,每隔3米及转角处均设置构造柱,构造柱应伸入拦河或女儿墙顶与现浇压顶整体浇筑在一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