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岩土工程 \ 邱运鑫:贵州水城“7.23”大滑坡观察侧记

邱运鑫:贵州水城“7.23”大滑坡观察侧记

发布于:2021-06-01 08:34:01 来自:建筑结构/岩土工程 [复制转发]

水城“7.23”大滑坡观察侧记

河北天璞基础工程公司邱运鑫

2019年发生的“贵州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过去已近2周年,这次重大滑坡事件已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在我心里则一直是个心结。滑坡规模之大,损失之严重都是空前的。该事件也属于岩土工程专业范围的关注重点,自然也引起了省内专业人士的严重关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其进行专业考察研究成为一批专业人士的强烈愿望。当时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赵瑜院长、省勘院王子红副总、朱爱军教授、河北天璞基础工程公司何树伦经理和我等人都迫切希望尽快到现场进行考察,并为此专门碰面进行了研究,作了计划和准备。并一直连续关注,但由于事故场地一直被封锁控制,非指定人员不能进入而不得不作罢。但是强烈的专业好奇心使我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对该滑坡的形成我有一些推想需要证实,一定要找机会到现场考察成了我的未了心愿。

今年5月份我公司在“7.23”大滑坡场地附近刚好有一个工程场地,于是我和张威工程师约定借此机会去“7.23”大滑坡场地一趟。

5月15日我们从贵阳出发,到达工程现场做完现场工作已是下午4点过钟,“7.23”大滑坡场地距工程场地约20公里。我们和现场金经理一行三人驱车直奔“7.23”大滑坡现场。到达现场后发现事故现场仍处于封锁之中。














由于现场封锁,时间也已是下午五点过钟,今天还要赶回300公里以外的贵阳等原因,我们没有条件对“7.23”大滑坡场地进行系统的考察,再说对该场地进行专业考察没有一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也不可能达到专业研究的目的,所以只能作走马观花式的观察而已,难免错漏。

我们的观察点在“7.23”大滑坡场地对面的纪念碑处,距大滑坡场地坡底沟谷还有约20米高差。

以下是我对这次出行仅一天的时间对水城发耳地区地质条件的一些粗浅认识,不仅仅限于“7.23”大滑坡场地的观察内容。本文也是按我一直坚持采用的地质综合分析法写成。我多年一直有一个不变的习惯,那就是在在外出时在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上从不睡觉,不做其他事情,照相机不离手,观察所见到的地质环境,看到有价值的地质现象就拍下来保存,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等。我对我的学生也是这样要求。因为几十年的专业经验告诉我,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很多,都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好素材,有许多是一生难见一次的地质现象,一旦错过,十分可惜。我的前半生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个人专用的影像记录设备,因而错失了太多太多的宝贵地质现象记录,甚为惋惜!

还需要说明,以下的地质照片大多是我在轿车行进中透过车窗拍摄到的,由于车窗不干净有一些污块也被保留在照片上,请大家不要误认为是照片内容。

发耳地区地质管见

1、地形地貌:水城发耳地区在六盘水市的南西部,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中统龙潭煤系砂、泥岩和石灰岩构成。发耳地区的地形标高在1200—1400m,属于低中山地貌。地貌学对地形地貌有不同的分类,我认为现有的分类都存在不严谨的问题。发耳地区的地貌比较丰富多样,我发现至少有以下四种地貌类型。

1.1高原地貌:主要分布于发耳地区的东北部。整体地形呈丘状高突,比较平缓,地形起伏变化不大,坡度多小于25度,沟谷不多,且以纵向沟谷为主。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中统龙潭煤系砂、泥岩组成,整体稳定性较好。













1.2山原地貌:沿北东向分布于发耳北部。整体呈单面斜坡,坡度不大,但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沟谷较多,纵横向沟谷都有。由二叠系中统龙潭煤系砂、泥岩和石灰岩组成,整体稳定性较好。













  1.3沟谷地貌:分布于发耳南东部。斜坡坡度大,多在25度以上,纵向冲沟发育,地形起伏变化大。由二叠系中统峨眉山玄武岩和龙潭煤系下段砂、泥岩组成。斜坡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及崩塌灾害。“7.23”大滑坡场地即处于此类地貌中。




















  1.4台地地貌:仅见于发耳南西部。为地堑构造形成。主要由石灰岩陡岩和部分砂泥岩组成,地形陡峻,呈船型台阶状。但由于主要由较硬岩组成,整体稳定性较好。存在的主要地灾是崩塌。








   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控制,由此可见发耳地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在20万地质图上发耳地区的地质构造不多,显然与实际不符。顺便说一句,地质图的可靠性是很有限的,建议大家在使用地质图时加以注意,不要被误导而产生错误。又如在发耳地区的地质图上画有大片的峨眉山玄武岩出露区,可能是错误的。在发耳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仅分布于深大沟谷的底部地段,数量有限。

   2、发耳地区的地质构造:在以往的地质资料上,有人认为发耳地区的大地构造属于涡旋构造,更多的地质资料把发耳划入普安山字形构造,也有人认为这两种划分都很牵强。还有人认为发耳地区的大地构造属于菱形构造。

总而言之,在这次走马观花的考察中我发现发耳地区的大地构造比较复杂,构造应力复杂,实际存在的地质构造比地质图上标出的更多。














  3、“7.23”大滑坡场地观察








事故发生时的媒体照片








































为我们这次观察拍到的照片。

这次观察后我个人有如下感想,不一定正确,请大家斧正:

3.1关于名词:大家都把这次灾害称之为“滑坡”。狭义的滑坡是有比较严格的界定,而这次事故的许多特点与滑坡的定义并不相符。例如没有滑床;没有后沿裂缝或阶地;没有两侧裂缝;没有前沿突起,滑体不呈船型等等。也与泥石流的定义不符,这类滑体的特点介于滑坡与泥石流之间,有人称之为“重力流”,我认为比较贴切。我赞成采用“重力流”来命名这类不同的灾害形式。

3.2这个“重力流”是坠落式的,并非拖拉式的。

3.3在此前笔者所见到的报道称这次灾害为玄武岩滑坡。我个人认为不妥。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事故段地层实际是龙潭煤系下段砂泥岩夹煤层的岩性。在坡底有玄武岩分布,据我的认识,玄武岩不在滑体之内,而在滑体之下。我们观察所在位置即在玄武岩顶部。玄武岩顶部风化成碎石土,自稳性较好。













         玄武岩风化碎石土













                   玄武岩顶部露头

  3.3由于滑体底部为一沟谷,沟谷两侧的地层岩性和岩层产状似有差异,推测在沟底有局部断层构造。








                     观察点侧岩性及产状

                   2021.5.20


图片文字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 如侵权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岩土工程

返回版块

1.59 万条内容 · 35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国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标准》2021版发布

GB/T 51403-202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