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建工领域的学员对于BIM的认知一直停留在“BIM技术有用,却并非必须要用”或者“BIM往往只是在玩概念,其实没啥用的”等层面。那BIM究竟有没有用?BIM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小筑教育邀请了到中建系统特聘BIM实战培训讲师兼小筑教育讲师——傅玉瑞,从国家政策、市场规律、阶段性应用等角度浅谈BIM核心竞争力与BIM给这个行业带来的变革。
抛开技术层面,BIM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国家政策推动,因为现阶段建设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节能增效,而BIM恰恰既满足节能,又满足增效,于是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比如教育部今年针对BIM开展“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人社部针对BIM从业人员成立一个新职业信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等。跟着国家政策走,就是顺势而为。
其次,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因为BIM技术就是虚拟建造、模拟施工,所有的工程相关流程都可以从电脑上走一遍再到实际中实施,所以BIM技术的作用——减少资源损耗、减少人力、减少费用这三点得到直接展现。因此,对于投资方来说,花更少的钱来获得相同甚至更高的建筑质量无疑是极有诱惑力的,在逐利的市场环境下,相信资本雄厚的投资方(地产集团)也不介意自己发展BIM技术来达成这一目标。相应的,具有BIM技术实战能力的施工企业无疑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
在整个建筑业都在大张旗鼓的推广BIM技术的同时,应该认识到BIM技术毕竟是舶来品,势必要和现有工程体系相结合。而在结合的过程中,有人支持就势必有人反对。我们需要理智的看待这个变革:BIM对现有工程体系做的是精简和优化,是串联和并联而不是推翻重构。
现有的工程体系中,造价咨询、设计出图、施工管理、运营维护并不会因为多出一个BIM技术就遭到灭绝,只是被BIM减去了灰色区域、优化了管理效率(平台式管理)、串联了不同阶段(设计到施工到运维)、并联了其他领域(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筑)。
从国情角度来讲,BIM技术核心要点是先搞清楚BIM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说BIM的本质(个人之见),BIM模型将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串在一起,这个可以携带大量信息的模型,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被翻来覆去的使用、分解、组合。
模型出现在工程立项阶段有了可参考的有价值案例,而在以前这些相关案例资料有是有,但是从面对浩如烟海的建筑资料中得出的参考结论,很明显不如改改参数就能跟随变更的模型要强。
在工程的设计阶段,模型的创建减少了设计师重复无意义劳动的过程,很多时候一个工程变更会让设计师一个月的工作白干,碰撞检测更是减少了出图后再去临时调整的尴尬境地,尤其是一些三边工程,很多时候设计师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重新思考建筑布局(现场已经完成或正在建造而设计才开始变更)。
对于施工阶段来讲使用高效的BIM平台来管理施工进度、研发更高效的施工方案,可以花更少的人力,减少无谓的材料损耗,更快的竣工交付,更快的资金回流,增强建设质量,增强自身名气。
在运营维护阶段,BIM模型经过前三个阶段的重复处理后,已经包含了从设计到交付的所有信息,对于建筑的接收方来讲,他们在去除掉不需要的信息后,可以将BIM模型用于建筑的空间管理(空间的使用和改造)、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能耗的检测和优化。这些工作对于建筑物漫长的使用寿命而言,将省去巨大的运营费用,而这些运营费用大多数情况下要比建造成本高数倍。
不管是BIM万能论还是BIM无用论,都不符合BIM的实际作用。任何技术都是人用的,任何技术的核心都是人,不会技术的人就好像拿着法宝的凡人,即使法宝能移山填海也只是明珠暗投,发挥不出半点威力还可能伤害到凡人自身。
BIM技术的概念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多款软件的组合,现阶段所有的软件厂商都是致力于解决BIM在全生命周期中某个阶段,甚至阶段内某个部分出现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也不会有单一软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即使软件开发出相关功能,最终也是因为精力、经验不足导致出现一个阉割版而无人问津,而且开发收益往往没有专精一处高(吐槽一下Revit的渲染和漫游)。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行见BIM
返回版块9265 条内容 · 6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发掘建筑数字化的好处,了解数字时代的BIM数字化对整个建筑业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提高了生产率、盈利能力和项目质量。 许多公司越来越认识到数字技术所能带来的好处,并且能够通过快速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然而,施工企业在数字化方面明显落后,基于实际文档的信息处理仍然是许多建筑工地采用的主要做法。 尽管早期建筑有关的数字工具已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来自行业参与者的某种内在阻力。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