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沃土,河流纵横。
“二三十年前那条清澈的溪流又回来了!”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村民真切地感受到身边大源支流的变化。
在珠江新城里的猎德涌,过去令人人“掩鼻而行”的“墨水河”早已踪迹不见,两岸的古建筑在一湾清水簇拥下更见雅致,散步的游客在绿树环绕的优美碧道中流连忘返……
诸如此类的美景变迁,在广州各条河流接连发生、不胜枚举。
曾经水问题复杂交织、治水难度全国少见的广州,近年来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优先任务,以河长制湖长制为重要抓手,迎难而上、精准施策,不断探索超大城市治河之道,河长制湖长制渐次实现“有名”“有实”“有能”“有效”的四级跃升,全市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广州,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
落地生根 从严从细
河长制有名有实见成效
依水而建、伴水而生、因水而美,广州自古称“岭南水乡”。
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广东省会城市,广州历来高度重视治水。从20世纪80年代的新河浦涌和沙河涌整治,到90年代的珠江截污,再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和亚运治水,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交替演进,广州市水问题交错交织,其治水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仅在广东省极具标本性,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从2014年起,广州市就在全市51条河涌探索试行河长制。2015年国务院“水十条”发布后,广州市委和市政府将黑臭水体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打响了城市黑臭水体剿灭战。
2017年河长制全面推行以来,广州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自然村河段长—网格员”的多级治水体系,一方面严格落实治水任务,另一方面严格监管河长履职,“两只手握起拳头”,推动河长制体系高效运转。
“河小青”志愿者护河活动
广州还在全省首推了“河长APP”,“互联网+河长制”率先开启了“掌上治水”新模式。广州市河长管理信息系统中全方位、全周期的履职评价体系,让河长源头监管“带电长牙”。
高位推动,落地生根。全市河长履职尽责,带头领治,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深入开展散乱污、村级工业园、沿河违章建构筑物整治等源头治理工作,河长制实现名实相副。
创新“四洗”清源:“洗楼”67万余栋,“洗井”60余万个,“洗管”约1.6万千米,“洗河”3910条(次);
三年时间,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4733千米,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1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74万吨,居全国第二;
拆除涉水违建1220万平方米,治理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2856个;
开展2万余个“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实施443条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
2020年年底,全市排查出的2845宗“四乱”问题全部销号;
………
一组组亮眼数据,折射出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的硕果累累。
2018年、2019年,广州市河长制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督查激励、省考核优秀等次,民间河长苏志均当选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以车陂涌为代表的源头治理示范河流,已部分实现由黑臭水体到地表Ⅳ类水的蜕变,多条河涌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景象,一跃成为全国治水的样板。
用“广州市优秀民间河长”黄沛成的话说,每周巡河早就成了习惯,看着河水清澈心里高兴!
麻车村涉水违建整治
科学治水 能级跃升
河长“治”久久为功谋长远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改革如此,治水亦然。广州市在河长制工作中,一方面脚踏实地推动“有名有实”,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
龚海杰说:“广州在河长制‘有名’‘有实’的基础上,再扩展到‘有能’‘有效’”,提出了‘四有’治河的理念,并且在实践中科学贯彻,多管齐下。”为激发河长制推行的内生动力、提升河长履职基本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治水成效,广州市深入改革、新招频出、大胆实践,推动河长制实现“能级跃升”。
2018年以来,广州市共下达10道市总河长令,建立健全了“落实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激励问责”五大机制,以及河长考核、人大、政协、社会监督等制度,打造了“可追溯、可倒查、可问责”的强监管体系;全市依托19660个标准基础网格,推行网格化治水;实施“河长吹哨、部门报到”,发现问题拉条挂账、分类整改。制度规定成了“有利齿的老虎”,河长制就是责任制,约束各级河长做到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
在市总河长的强力推动下,2018年5月,市城市排水公司成立,各区也参照成立了区排水公司,拉开了全市“厂、网、河”一体化管理的序幕。“僵尸管网”疏通了,无效管网有用了,仅此一项就相当于节省了新建管网资金50.74亿元,真正“花了小钱、办了大事”。
河涌“洗管”行动
“互联网+信息化”也是广州科学治水中的一大特色。打开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河长培训”“我的履职”“差异化巡河”“履职提醒”“多样化巡河”等服务极具人性化,令河长喜闻乐见。市河长办工程师杨聪辉说,这套平台系统是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体系理论及相关实践,堪称幕后“军师”,大大提升了各级河长的履职能力。
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在河涌治理中的“助力”,得到了广州市、广东省甚至水利部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城市也纷纷到广州“取经”。
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主任周新民介绍,广州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出数据赋能河长制做法和经验,总结出数据赋能河长制“MADE”理论流程,赋予了河长制“实履职(能效)、强监管(能动)、优服务(能力)、广支撑(能及)、全参与(能量)”五“能”,实现了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的进一步跃升。
治水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为实现河长制“长期有效”、长制久清,广州市多管齐下谋“长效”:
在“主体维”,河长制工作从“政府事”变成了“大家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在“内容维”,依托“互联网+”技术,以权责一体化带动业务协同化,以管理标准化带动治理精细化,以培训常态化带动履职长效化,以服务可持续支撑带动环境可持续治理;在“时间维”,坚持运动战与持久战“两条腿走路”,既治标又治本,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预警和评估机制,逐步提高水质“目标值”;在“空间维”,着眼“空间均衡”,创新划定全市河湖水系控制线,将水系规划与城市规划结合,水系管控与国土空间管控结合,治理逐步从水里延伸上岸。
善作善成谋当下,系统规划谋全局,久久为功谋长效。人才赋能、服务赋能、技术赋能、数据赋能,助力了广州河长制“能级跃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满足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追求。
水清岸绿 人水和谐
河“长”治树立典范泽羊城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广州的百姓发现,身边的城市,都因水而变得更美了。
过去一度被评为“广州最黑最臭河涌”的石井河,鱼虾、飞禽基本绝迹,如今每逢清晨傍晚,白鹭在退潮后的浅滩上嬉戏、捕食,街坊们遛娃、垂钓、锻炼,怡然自得;
位于广州中心城区的深涌中支涌,两岸曾经拥乱不堪,经过治水改造,周围的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不仅留出了公众活动空间,还在沿河增设了夜间灯光,恢复了岭南风格的骑楼商业街,为沿街的商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
治理后的海珠湖,白鹭、大白鹭、夜鹭等鸟类在林间翱翔蹁跹,繁衍生息,充满活力的身影给海珠湿地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上演一出海珠湖版的“天鹅湖”;
大干围涌整治之后,时隔多年的龙舟赛又重新举办了;
荔枝湾涌恢复工程,让市民再会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水上花市”等庆典活动,重现“一江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诗情画意;
………
东山湖春色
2018年10月,广州市入选首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19年5月,民意调查显示,在建设美丽宜居花城各项工作中,“黑臭河涌治理”成效最为显著;2020年7月,广州市一次性通过省黑臭水体治理检查验收;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监管的147条黑臭水体及50条重点整治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达到“长制久清”标准,全市1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国考断面优良率达到88.8%,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70%),其中国考鸦岗断面由2018年的劣V类水现已稳定保持在IV类水,省考石井河口断面由过去氨氮超过20毫克每升的“酱油河”现已稳定保持V类水;广州治水经验被水利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简报》刊发,被住建部专刊报至中办国办,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广泛报道宣传。
现在的广州,“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河湖比比皆是,多地时隔多年重现晴日“白鹭成行”、夜晚“萤火虫飞舞”的美丽水岸景象,市民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以“理想水生活”为理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画卷被进一步描摹出彩。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万里碧道的部署后,广州市又印发了《广州市碧道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全力构建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的千里碧道格局,建设精品珠江,构建生态、韧性安全的河湖水系,营造幸福滨水游憩空间,共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打造省万里碧道建设的广州样板。
目前,这份“广州方案”得到了认真谋划和高质量建设,已累计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513千米,其中海珠湿地碧道、蕉门河碧道、增江碧道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典范在全国宣传,广州也正在参评“第十二届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猎德涌碧道
一河春水,潺潺流动;两岸风华,一步一景。
我们相信,未来的广州,将继续以创新探索为驱动、以全民治水为基础,乘势而上、克难攻坚,以河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有效”的“广州模式”,为百姓创造更多的“幸福河湖、绿水青山”,书写开放前沿的治水新篇章。
来源:广州市河长制办公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4.34 万条内容 · 20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