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 建筑模型博物馆
面积 | 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设计 | 俞挺 / Wutopia Lab
位置 | 上海市静安区江场三路191号风语筑设计大楼9楼
由“网红”又“毒舌”的建筑师俞挺设计的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建筑模型博物馆。 就像俞挺本人经常不按常规出牌那样,这座博物馆没有通常博物馆的严肃,也拒绝公式化的展陈形式,而是被想象成一个虚拟之城。
俞挺说:“这里除了上百件来自不同建筑师的建筑模型外,就连整个空间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城市模型——也就是Models in Model。”
中国第一座建筑模型博物馆
268年前,世界上第一座公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诞生。在万物皆可博物馆的如今,文物、昆虫、石刻、恐龙、椅子、老爷车,只要数量达到一定的量,都可以成立一座博物馆。但收藏建筑模型的博物馆这还是国内第一次出现。
它的发起人是风语筑*创始人李晖。风语筑是上海一家文化科技公司,在将科技数字,尤其是新媒体数字技术运用于展陈方面取得了业内不错的成绩。
虽然从事展陈方面的工作,但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李晖并没有忘记对建筑的热情。当年毕业后,他以一家模型公司白手起家,随着公司的成长, 他的心中也暗暗有了建一个建筑模型馆的念头。直到去到日本参观了Archi-Depot建筑仓库后,他才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风语筑不仅是“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的合作和赞助方,还是“自然建造奖”的首席赞助和合作方。
Archi-Depot建筑仓库 / 图片源自designer.org.tw
Archi-Depot建筑仓库是日本唯一一座展陈并保存建筑模型博物馆的空间。它分为展厅和保管库,展厅平时用于与建筑主题相关的企划展览,与博物馆相邻的模型保管库内,则用专业的方法储存了500件以上来自建筑家、设计师事务所的作品模型,尹东丰雄、隈研吾、丹下健三、坂茂等著名建筑师的模型都有在列。
专业的储存技术,大量优秀的建筑模型,再现了杰出建筑师们的设计理念,这震撼了李晖。于是自己建一个建筑模型博物馆成了他的信念。
Archi-Depot建筑仓库里储存的模型/图片源自 designer.org.tw
这个梦想在2019年得以实现。它由当红建筑师俞挺来完成。李晖说:“我们希望博物馆的设计不是单纯的室内设计,也不只是存放模型的地方,而是希望能通过独特的内部设计,展示建筑设计的特色。”他的野心还有点大,想要展示所有由知名建筑师在中国建成、未建成的建筑模型。
俞挺以设计图书馆而成功出圈,他也善于用隐喻的形式、本文的比拟,为建筑空间赋予生命和叙事。当他翻看Archi-Depot建筑仓库照片的时候,一个灵感闪电般击中了他: 展示的是各种建成或未建成项目的建筑模型,与真实建筑相比,模型剥离了建筑实体所处的地域和建成时间,把它们放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新的世界。
正式进入博物馆之前,要先经过一个黑色区域。正对电梯的是一面巨大的黑色数控墙,可以把信息,包括图案显示在上面,很具科幻感 / 摄影:CreatAR Images / 图片由风语筑提供
俞挺说:“于是,我决定把整个博物馆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未来城市模型。而这些收集来的模型就是这个未来城市肌理上的不同构成部分,它们各自预言着不同的未来。”
也就说,博物馆空间连同建筑模型一起构成了Models in model的隐喻。
The Last Redoubt
由5653根钢管组成的科幻城市
如果说博物馆象征着未来城市,那么未来城市到底又是怎样的?俞挺又是怎样实现的?
1978年,Rem Koolhaas在他的书《疯狂的纽约》里,用了漫画家A.B Walker1909年三月在杂志上发表的漫画,来说明对纽约摩天楼的乌托邦想象,Koolhaas在漫画下方写到:the Skyscraper as utopian devi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unlimited of virgin sites on a single metropolitan location。
2011年俞挺博士论文研究“垂直城市”,论文里也引用了这张图片和Koolhaas的文字。 Archi-Depot建筑仓库里密密麻麻的模型正勾起了他关于“垂直城市”的回忆,于是垂直城市成为博物馆的基本雏形。
漫画家A.B Walker 对摩天大楼最初功能的假想 / 图片源自俞挺
但他并不想具象化地表现一个真正的垂直城市,而是想抽象化地去呈现“垂直”带给人的悬浮、凌空的体验。
最后《看不见的城市》里轻盈的“城市之二”中提到的完全建筑在高脚桩上的“珍诺比亚”,帮助他确定了未来城市的基本架构。
设计图 / 图片由Wutopia Lab 提供
为了呈现犹如珍诺比亚一般轻盈又带有灵性的城市,他选择了直径为32mm、总共5653根钢管作为基本元素来构筑。虽然整个博物馆总共才1000平米,但俞挺很巧妙地利用了空间的高度,做了一个双层的复合空间,主要的展厅位于第一层。
他把这座城市命名为Last Redoubt,名称源自1912年科幻小说The Night Land。
摄影:CreatAR Images
就像博物馆名称一样,俞挺也用源自科幻小说、电影、绘画里的名称为不同的空间命名, 从而构成一个自成逻辑的完整城市。 博物馆由外城和内城构成。序厅好比外城,左右两个主展厅好比内城。
他把序厅看作Last Redoubt的卫城,称之为Visionary City。Visionary City源自20世纪初美国画家William R Leigh所创作的关于未来城市的绘画作品。
Visionary City, 入口大厅 / 摄影:CreatAR Images
Visionary City方方正正,只有一个装置放置在一侧。装置的灵感源自电影《头号玩家》里的the Stacks(叠城)。 整个序厅看似普通,但当四周的玻璃通电后,玻璃墙上显现出建筑模型的轮廓,若隐若现,顿时一个垂直的虚拟城市突然出现。
俞挺说,那就像突然产生幻觉一样。
近看the Stacks(叠城)/ 摄影:CreatAR Images
右侧大展厅和左侧大展厅完全以不同的形式设计,“差别在于根据原始平面尺寸而采用了不同的排列方式。”
右侧大展厅被他命名为 Tijuana。Tijuana是科幻动漫《星际牛仔》中一颗小行星上的人类殖民地。整个空间是由4个横向排列的空间组成。
Tijuana展厅 / 摄影:CreatAR Images
右侧大展厅他称之为Ironia,比拟日本科幻漫画《铳梦》里的City of Iron,“其实本来的名字我觉得太长,就改成了Ironia。”
和 Tijuana不同,Ironia被设计成一个很长的纵向空间。而连接两个空间的小空间,他用《2001:太空漫游》里的分离舱Pod Bay来命名,“Pod Bay类似城市的广场,是Tijuana和Ironia两者的交汇空间。”
Ironia展厅 / 摄影:CreatAR Images
纯白色的空间和建筑材料原本就为博物馆自动增加了未来感,而对科幻题材里意象的模拟则让空间增添了无限的想象力。
轻盈,加上光影的流动,整个博物馆似乎遨游在太空。
Pod Bay展厅 / 摄影:CreatAR Images
意外的存在
与迷宫般的穿行
除开大空间的规划,在设计过程,俞挺还遭遇了一些“意外”。 而这些“意外”被他成功地利用为独特的小型展览空间。这让可能稍显单调的空间呈现出戏剧性的张力。
博物馆改造自一个普通的办公室,原始空间里存在着一个圆形空间。俞挺没有“清除”这个“意外”,而是将它利用为社交空间,“决定用它作为VR展示,休息或者会谈之用。”
圆形是整个博物馆里罕见的形式。俞挺用电影《疯狂麦克斯》里The Thunder dome来命名 / 摄影:CreatAR Images
除了这个“意外”,还有一个让人感到惊喜的“意外”。 在The Thunder dome一侧是进入夹层的楼梯。俞挺本来想把楼下的空间设计成储藏间,“但当我站在这个房间里,我原本为了减轻夹层重量而把楼板变成了穿孔板,结果光线漏过空洞星星点点地洒进房间。这光线让我心头一动,我决定把这设计成一个特展厅。我把它命名为Tyell,向伟大的《银翼杀手》致敬。”
上:Tyell ;下:Tyell上方通向二层夹层的楼道 / 摄影:CreatAR Images
Last Redoubt是作为完整的方形城市嵌入到了原始平面中,嵌入完成后,留出了一些零碎的边角空间。 俞挺把它们作为特别的展出空间,并用红黄蓝三色进行标记。
在他看来,一个未来的城市不会割离信仰、灵魂,这三个空间应该代表神圣的空间出现。红色空间、蓝色空间、黄色空间被他分别命名为Olympus(源自科幻电影《苹果核战记)、Asgard(源自科幻电影《雷神》)、Arrakis(源自科幻电影《沙丘》)。
左:Olympus小展厅 ;右:Arrakis小展厅
Asgard小展厅 / 摄影:CreatAR Images
Last Redoubt内部则被想象成有十几层高的城市,每一层都有模型放置。放置模型的承板都是悬挑焊接在圆杆上, 不同的模型坐落在不同高度上的承板上,它们塑造出Last Redoubt的形态。
如果说第一层的空间更注重满足模型展览的功能,那么第二层的夹层空间则让人的参观变得好玩。 层层叠叠的空间,错综交织的路线,让夹层形成一个迷宫般的世界,丰富了人对空间的体验。
在行走中,你不知道会和那个模型相遇。这就像现实生活中,走街串巷之际,你会无意中与某座大楼相逢。
重叠交织的空间,迷宫般的穿行 / 摄影:CreatAR Images
看不够的建筑模型
正如Last Redoubt这个巨型模型令人回味一般,里面目前展陈的100多件国内外知名建筑师们的模型作品同样令人流连忘返。
那么什么样的模型可以进入这个空间?它们不外乎在学术界、设计界、城市发展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了厘清这个标准,博物馆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邀请了建筑师张永和担任名誉主席,李翔宁担任执行主席,同时邀请了刘家琨、袁烽、章明、柳亦春等九位中国各地知名建筑师担任委员。“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就是推选和评判值得进入建筑模型博物馆的设计。同时专业委员会成立后,也确定了几点入选标准:
总之他们都是需要经过了委员会认可的好设计。 ”
摄影:CreatAR Images
目前入驻的建筑有威尼斯双年展获奖作品、女性建筑师的游戏设计、上海建筑师的作品,在同济建造节上出现过的模型,以及几位院士的作品等德国,它们分别展陈在不同主题的展厅。
这里既有3D打印的模型,也有大量手工制作的模型。
在这个靠计算机建模流行的今天,看到真实模型,确实很有新奇感。 建筑师在设计之前,除了画图,还会通过建模来推敲建构尺寸、建造方式,通过制作真实模型可以更直观地看出问题。看着这些模型我不禁想象,一个复杂的建筑在落成之前,建筑师经过了多少次推演、多少轮调整才完成了最终的方案。
序厅部分作为临时展厅展陈着张永和的作品,第一次集中展示了张永和总共33件建筑模型,摆放着很具代表性的2010上海世博会企业家联合馆、龙华寺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玻璃钢宅、同济建筑广场等等建筑模型。对于无法走遍中国的观众而言,第一看到这么多张永和的模型,不得不说大饱眼福。
张永和建筑模型展 / 图片源自建筑模型博物馆
从马岩松主持设计的胡同泡泡32号,到何镜堂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李保峰主持设计的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蛋博物馆……这些模型惟妙惟肖的造型、精巧的细节,不仅再现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匠人般的心思,也还原着建筑师们思考创作的现场。
博物馆内展出的各色模型 / 摄影:CreatAR Images
当然,很吸引我这个成都人的,就是摆放在TijuanaC位的“竹里”。竹里实体建筑位于成都崇州道明村,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8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的中国馆中,竹里作为中国对“建设未来乡村”的实践作品展出。
而同样来自成都的何多苓美术馆建筑模型也在2020年捐赠给博物馆。
2020年度最佳收藏模型评选结果出炉: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保峰的《青龙山恐龙蛋遗址博物馆》,以3635票的最高票数获选 / 图片源自建筑模型博物馆
此外,博物馆还有几件来自普利兹克奖得主的作品。比如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的梦想之椅(Dream Chair)。这把椅子由三面曲线组成并且悬浮空中,拥有虚实结合的造型,上面有本人的亲笔签名。
安藤忠雄设计的Dream Chair / 图片源自建筑模型博物馆
而建筑女魔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的奥德普罗格长凳、花苞似的RADIA桌凳也被收藏其中。
奥德普罗长凳以实木的材质、流线的造型、铺满了签名的凳身备受瞩目,并且该长凳全球仅有10件。
此外,博物馆还收藏了王澍主持设计并亲笔签名的太湖房模型。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奥德普罗格长凳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RADIA桌凳
王澍主持设计并亲笔签名的作品《太湖房》/ 图片源自建筑模型博物馆
李晖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里的展品,向观众展示中国最优秀的建筑设计是什么样子,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好建筑,什么是国际认可的建筑潮流。这种‘建筑美学培育’的作用,会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想这会是建筑模型博物馆更大的价值所在。”
不同于网络图片,模型博物馆正在用实体物件勾勒出了一张中国当代建筑的历史地图,既具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也将为城市建筑建设提供思路。相信随着模型的增多,建筑模型馆将发挥更大能量。
主编:牧之、鹤鹤
编辑:希希
撰文:希希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郑慧莹
设计:思锴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浮岛公园,漂在海面的浪漫建筑文章转自: 原境界space (ID:OIGallery) Copenhagen Islands, Copenhagen Harbor FOKSTROT / Marshall Blecher 丹麦设计公司Studio Fokstrot的创始合伙人Magnus Maarbjerg与澳大利亚建筑师Marshall Blecher创建了一个雄心勃勃、充满巧思,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项目:哥本哈根群岛 (Copenhagen Islands)。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