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世界第八大奇迹”,67万人告别缺水,那座渠……

“世界第八大奇迹”,67万人告别缺水,那座渠……

发布于:2021-05-06 10:10:06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1960年
河南省北部山区的林县(今林州市)
进行着一个震惊世界的工程

凌空除险(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10万人仅凭简单又原始的工具
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
开凿了一条大渠
把滚滚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县
最终,一条 1500公里 长的水渠被建成
宛如一条玉带
由西北向东南
横跨晋豫两省

这就是被称为
“人工天河” 红旗渠

七十年代初
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
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
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那些记忆

充满着苦涩与伤痛


历史上
林县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方
翻开县志
1435年到1949年的514年里
有记载的 旱情就有104次
其中 大旱绝收38次
“人相食”现象更是达到5次之多

缺水是千百年来
林州最深、最痛的记忆

“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

如果那些太遥远的过去
惊不起我们心中的波澜
在林州,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常常被老人们在茶余饭后讲起:

1920年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

这些不堪触碰的记忆
如同黄土地上被太阳暴晒生出的裂痕
埋藏着无穷无尽的苦涩与伤痛

翻山越岭去挑水(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为了生存
许多林县人不得不扶老携幼
离开家园
虽然路上时不时会有人倒下
但是逃荒的人还是前仆后继
他们不知道哪里是尽头
只知道哪里有水哪里就是家

好在林县人的困苦境地
在1954年开始出现转变
这一年
26岁的杨贵来到林州任县委书记
谁都没想到
这位被分配来的退伍小伙
会改变林县的命运

杨贵资料图

时代有幸

遇到这样的他们


1957年12月
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上
发出了 “全党动手,全民动员
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的号召
期望通过水利建设
五年基本改变
十年彻底改变林县干旱贫瘠的面貌

那是一个群情激昂、百废待兴的年代
人们充满了
建设新中国的渴望与热忱
这句带着强烈时代印记的口号
也地动山摇般
触动了林县人等待已久的心情

誓师出征(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八人抬巨石(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高举红旗赴太行(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1960年2月11日
37000多人 走进了太行山
他们不是专业工人
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
父子相随,夫妻相伴
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
背上棉被就独自上路

此刻,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
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
“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这10年里
据红旗渠志记载
先后有81位村民牺牲
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
许多人连一张照片
都没有留下

这10年里
林县人民自食其力,不等不靠
资金不足自己筹
工具紧缺自己做
石灰、水泥自己烧
炸药用完了自己造
粮食不够吃就用野菜和水草充饥
……

“自力更生样样有”(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红旗渠铁姑娘(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这10年里
其中, 施工难度最大的青年洞
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
因为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
凿出一个600多米的隧洞
漳河水才能最终进入林县

青年洞,全长616米,摄影?孤城

1960年11月
红旗渠曾接到指令
因自然灾害和经济原因暂停施工

可修渠的人们不愿意轻易停下
即使口粮供给没有保障
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
还是悄悄地来到山崖前
8个月后
在这群年轻人背水一战的咬牙坚持下
隧洞顺利凿通!

这是一个全部由青年人攻克的难关
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这群青年遇见的时代
或许不是最好的时代
时代有幸
遇见这样的他们

青年洞突击队(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这10年里
整个红旗渠工程
花了 6865.64万元
其中, 国家补助1025.98万元
占总投资的14.94%
林县自筹资金5839.66万元
占总投资的86.06%

对于当年财政资金
只有290万的林县来说
这些数字
就是当地人血汗和智慧的见证

劈开太行千重障(来自红旗渠官方网站)

这10年里
红旗渠工程总计
削平山头 1250座
沿渠兴建了 “长藤结果”式的
小型一、二类水库 48座
塘堰 346座
水利库容 2381万立方米


林县14个乡镇410个行政村受益
67万人口和3.7万家禽家畜
饮水有了可靠保证
54万亩耕地得到了有效灌溉
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自此终结

“红旗渠精神

永远不会过时”


1969年7月6日
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通水

通水的那天
负责工程爆破的炮手张买江记得:
10多万人聚集在干渠边哭成一团
边哭边喊 “毛主席万岁”

图为红旗渠通水当天的情景

1998年10月8日
杨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概括: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红旗渠的灵魂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带给林县人的
是太行山深处的一段记忆
更是为改变命运而不屈抗争的精神
即便几十年过去了
这种精神依然光芒四射

20世纪80年代
十万修渠大军出太行搞建筑
凭着吃苦耐劳的品性
林州建筑闯出了名气和口碑
如今
仅在当地注册的建筑公司
就达860家
撑起了林州经济的半壁江山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
但多年来彼此接力
活跃在带领老百姓
“战太行、富太行、美太行” 的最前线

红旗渠
既是历史答案
也是时代考题
这里
不仅有中国的过去
更有中国的未来

俯瞰红旗渠,摄影?孤城

来源: 共青团中央 、水利新语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7 万条内容 · 36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库调洪演算的原理和方法

免责声明: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