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标准”对项企管理数字化有什么用?应如何编制?

“标准”对项企管理数字化有什么用?应如何编制?

发布于:2021-04-23 13:25:23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发展大潮,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


建筑行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围绕建设项目各阶段、各参与方、资源要素以及项目管理过程进行。


要想解决项目管理的数字化,就要解决信息化系统的各个层面的标准化。


01

标准化是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标准化包含底层数据格式统一标准、行业或企业层面的业务体系标准、软件系统层面的数据交换接口标准、相关管理层的方法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标准等建设。


标准化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我们在企业、行业中开展标准化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佳秩序,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从而最大限度的取得经济效益。


为提升行业及企业水平,国家行管部门和企业都在着力建设相关标准体系,以期提升企业工作协同效率及企业信息化水平。


02

目前建筑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借助于BIM技术以及其它相关行业的信息化技术,各大企业都在大力投入建设企业项目相关的信息化系统,据初步统计国内每年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已经高达上千亿元,而且还在迅速增长。


但这项工作却存在严重的问题:通过近几年业务信息化系统开发经验,信息化系统开发其成功率不到20%,有的甚至半途而废,更多的信息化项目是设计的规模大,开发的规模小,运行起来则萎缩成几个信息孤岛,继而两三年后推倒重来,数百万元的投资便付之东流,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导致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统一管理


目前国内的大型企业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基本上是采用自建模式、招标定制模式、购买业界比较成熟的软件平台模式;


前两种模式在进行开发过程中,大部分企业推行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


  • 底层功能往往出现重复开发。


  • 不同企业在行业及业务范围上存在差异,在进行与现有业务系统对接时,数据接口及业务规则需要投入大量专业资源及开发资源。


  • 随技术企业管理模式变化,软件升级更新换代很难得到保障。


第三种模式是目前行业较为成熟且接受的,原因是:


  • 基于平台技术的项目管理系统在一些公共能力、基础底层开发都是一次性的且可以不断的被复用,结果就是系统软件开发费用大大低于企业定制化项目费用。


  • 不仅如此,平台提供的技术、业务、数据平台,可以很好的解决企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及基于大数据中心数据挖掘及归因分析,为企业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有效决策依据,提升企业数据的复用价值。


广联达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经过20多年行业实践经验积累,沉淀出来的面向工程建造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平台覆盖了从设计、招投标到施工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业务,依托广联达公司在造价和施工领域20多年累积的技术和业务优势,打通了从设计、招投标到施工全过程的数据流和业务流,构建了产业大数据和行业知识库,实现了为围绕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多参与方业务赋能,为多地域、多行业的生态伙伴赋能,目前平台使用已经覆盖了全国4万多个工程项目的应用。


2. 企业缺乏相关有效机构承接标准


企业在建立信息化系统过程中,能够不断重复上演信息化系统开发中的功能实现、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等很有意义的创新。


企业集团相关业务部门在经过多次这样重复后才意识到,将这些创新形成规范、标准体系可以提升企业效率及节省企业成本;


继而成立一个专业化组织把经验以及创新及进行汇集起来,通过总结、研究上升为标准、规范,再通过标准、规范和组织约束整个系统行为(系统执行评测)使其按照标准、规范执行达到知识吸纳的目的,使整个系统协调性和效率得到提升,并逐步走向成熟。


企业之间创新以及效率提升也需要行业标准化机构成立专业的委员会来识别规范、标准,引导行业内企业之间编制规范、标准。因此,专业化信息化系统机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解决行业信息化标准问题的关键。


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是独立的,需要一套体系化组织机构来承接,从战略层面研究国家政策、行业技术以及业界新模式管理理念变化,从而指导行业信息技术创新,形成有效指导实施落地的管理、技术、作业等标准,从而有效开展标准化实施落地。


广联达从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建筑行业生产水平提升相关软件产品开发;也持续不断的在深入参与行业的业务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编制;在建筑行业的规划与标准编制及执行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从2008年至今,广联达公司先后参与包含GB/T50851 GB50500等在内的五十多项标准编写。


3. 标准化人才缺乏,是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另一因素


企业在适应新技术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变革情况下,需要一大批标准化人才。据国家标准委员会统计。中国标准技术专家已超过4万,但与标准化改革发展要求相比,仍旧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标准化人才储备不足,主要表现在标准化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大部分标准化人才基本上都是有专业技术岗位担任,标准化人才体系培养比较落后。


目前在中国。复合型标准化人才缺失,标准化人才梯队建设尚不健全,熟悉标准化有关法律、法规和从事行业标准化工作且从事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定经历的专家较少。


最后标准化人才结构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标准化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方面有待提升。


因此,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需建立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是提升标准化意识, 企业标准化代表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加强标准化意识是企业建立标准化机制的基础。


其次,打造标准化人才培养, 通过国家标委会对标准化人才要求,企业长短期结合培养标准化各个层次人才体系建设。


三是建立企业标准化专家库, 开展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标准化深层次交流及培养。


四是设置一些专项资金, 鼓励标准化人才继续再教育,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标准化体系建设经验。或者继续参加各大院校的标准化方向课程,更系统的学习标准化知识,使之成为综合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标准化人才。


广联达公司近几年响应《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号召,在标准化人才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的投入,从原来计价领域到现在施工项目管理领域、从施工方到建设方,从业务标准到底层技术标准、从企业标准到行业标准,各个领域标准体系建设都有了一定的成效。


03

标准应如何编制


1. 标准编制时,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内容


(1)首选熟悉标准编制依据


标准编制之前,首先阅读以下相关标准化文件:

1) 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具体包含GB/T1.1《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2《第2部分 标准的制定程序》

2) GB/T 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

3)GB/T 20001《标准化编写规则》

4)GB/T 20002《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


如果编制建设工程相关标准(5xxxx开头),请参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


(2)遵循标准编写规则


1)编制标准目的意义清晰、目标明确


2)统一性

遵循标准结构统一、文体统一、术语统一


3)适用性

标准编制内容应易读便于实施、内容易被其它标准引用。


4) 一致性

如果有等同、修改或非等同标准,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5) 规范性


a.标准起草之前,应确定标准预计架构和章节以及章节之间的关系;如果标准存在多个部分,应预先确定各个部分的名称及逻辑关系。在进行框架梳理时应尽量结合企业技术水平,把企业产品和技术能力融入产品框架中。


b.标准编制中的条文,编写时应尽量保留条文说明部分,以很好的对条文进行解释,辅助使用标准的人快速理解标准。


c. 对于强制性标准以及专业技术标准,编制人员需要有义务结合标准内容进行标准应用指南编制,指导企业使用标准。


2. 清晰标准编制流程以及标准编制过程中形成的工作成果


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GB/T 16733规定,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阶段划分为九个阶段,见图1:


预阶段: 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制定项目建议,是标准计划项目建议的提出阶段。(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各个),有标准提出方形成标准项目立项建议书。


立项阶段: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的国家标准新工作项目建议统一汇总、审查、协调、确认。立项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起草阶段: 技术委员会落实计划,组织项目的实施,至标准起草工作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止。起草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10个月。(负责起草单位应对所订国家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全面负责)


征求意见阶段: 起草工作组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往有关单位征求意见起,经过收集、整理回函意见,提出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至完成标准送审稿止。征求意见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2个月,这一阶段的任务为完成标准送审稿。


审查阶段: 自技术委员会收到起草工作组完成的标准送审稿起,经过会审或函审,至工作组最终完成标准报批稿止。


批准阶段: 自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技术委员会)、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标准报批稿起,至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止。


出版阶段:自国家标准出版单位收到国家标准出版社稿起,至国家标准正式出版止。出版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这一阶段的任务为提供标准出版物。


复审阶段: 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废止阶段: 已无存在必要的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废止


3. 编制一个合格的标准,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对标准立项进行充分论证

标准立项前,充分考虑本标准要求解决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条件是否成熟,是否有相关标准拟与这些问题有关?要求解决这个标准拟需要制定多少项标准,是一系列标准拟还是一个标准分为若干部分,确定标准预计结构框架。国际上有没有可参考的材料,行业有没有相应经验。


(2)起草小组起草人员配置要合理

标准起草小组无论多少人,均要具备下列条件:


  • 参与人员应从事与该标准主要技术有关的专业技术骨干,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 了解标准编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外相关技术水平;


  • 设计国际标准或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水平;


(3) 充分检索有关文献

标准编制前,应充分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包含但不限于法律法规相关文献、标准技术相关文献、国家、行业标准文献、国外先进、国际标准文献、论文文献等。


(4) 做好起草前的准备工作

标准起草前,将有关技术内容进行充分研究,考虑标准适用范围、相关技术内容;要保证所选择的技术内容有充分的依据;对所要引用的标准和相关标准充分了解,涉及相关专利技术的,一定需要与专利负责人达成一致。


(5) 写好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内容应先进、可行;标准文本复核标准编写要求、逻辑性强、语言简练;征求意见处理后应送交被征求意见的对象,充分做好标准征求意见解释工作。


(6) 开好标准审查会

应提前将标准审查稿、专家意见处理汇总表、编制说明尽早送达审查专家手中;审查人员复核规定、审查人员需要全面;审查意见一定要明确;审查后及时修正审查意见后修改送审稿尽快报批。


04

编制标准应注意哪些问题


标准编制中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标准编制程序方面

1. 立项阶段: 对标准必要性和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论证,盲目立项。建议标准预阶段要做好标准调研及可行性分析。


2. 征求意见阶段: 征集意见不全面,面向客户群缺失,对征求意见中反对意见不予以解释就拒绝。


3. 审查阶段: 审查邀请对象以专家为主,不邀请使用客户;审查人数代表性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自编自审模式;审查资料现场发放,评委没有足够时间阅读审查内容。


4. 报批阶段: 对审查会提出的要求不予以处理;审查会后迟迟不报批;对审查会专家意见随意修改。


第二类:标准结构框架


1. 结构框架

标准框架结构由于前期立项阶段可行性分析不到位,造成标准框架内容缺失


2. 标准编制内容

缺乏标准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和预期经济效益分析;缺少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及水平对比分析。


第三类: 标准编写方面


1.标准用语缺乏严谨性、条文之间缺乏逻辑性;

2.格式以及编号无遵从标准编写规范要求内容


第四类:标准内容方面


1. 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不论是强制性标准还是推荐性标准,均应与我国法律法规相适应。


2. 采标问题

把采标工作误认为就是翻译国际标准,没有考虑我国国情下的标准体系建设。


05

如何利用标准提升行业、公司品牌?


“一流企业做标准”,标准之争被经济学者称作“赢者通吃”,谁把控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今天,强化技术研发,成为标准的制定者成为市场营销的主流。


建筑产业数字化变革任重而道远,建筑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在科技进步引领下,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标准体系为基础,通过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对建筑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带动企业与人员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建筑产品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升级,实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目标。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17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20年BIM之路,这位BIM领域国际资深专家看见了什么?

01 下一步BIM将如何发展? 各国对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进展不一,您认为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的下一步将是什么?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