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这样的设计,让棚户区、旧工厂、荒地立刻变成活力四射社区!

这样的设计,让棚户区、旧工厂、荒地立刻变成活力四射社区!

发布于:2021-04-20 09:00:20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2021年4月8日,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盛典在成都落幕。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获得社区营造奖, “绿之丘” ——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获得生态贡献奖,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获得城市创新奖,连州摄影博物馆获得建筑设计奖,西村大院获得公共空间奖。
 
这5个获奖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座以人为本的理想城市应有的样子。

获奖项目: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通过社区种植这样一种看似无比纤弱的改造手段,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抗并逆转大规模开发对城市的侵袭。(图源:新浪图片)
 
获奖项目:“绿之丘”——上海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改造;将一座冰冷的废弃厂房,转化为联结城市的温暖复合体。(图源:同济设计TJAD)
 
获奖项目: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解决了原有1600户棚户区居民的居住问题,并打造全新商业生态等复杂功能,完成了极具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大范围城市更新实践。(图源:《经济观察报》)

获奖项目:连州摄影博物馆;在城市传统街区,让博物馆与周边的民居和社会生活无缝衔接,成为照耀城市的文化灯塔。(图源: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获奖项目:西村大院;超级体量和超大尺度的院落,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空间,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维度。(图源: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摄影:陈忱)
 
其中,有一个项目显得与众不同,那便是上海社区花园 系列公众参与公共空间更新实验,它虽然不是一个有着恢弘想象力的大手笔项目,但它体现了未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方向—— “有机更新”与“微更新”
 
也就是说,将城市看作一个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的有机生命,人为介入应顺其肌理、循序渐进,并且强调 “公众参与” 与“日常生活”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项目,有的就是居民区旁边的废弃荒地,场地上放了工具,路过的人们可以直接 拿起工具种花种菜 ,还有工作人员手把手辅导,渐渐地,荒地成了游乐园。

(图源:微博@刘悦来)
 
疫情期间,当所有公园、影院都关闭的时候,这些社区花园依然是开放的。
 
就这样一个一个的社区花园,既联结了人和自然,又拉近了人与人的关系,赶快行动起来,不依赖政府和开发商,让自已成为空间的主人和创造者。

(图源:微博@刘悦来)
 
社区花园项目的发起人刘悦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至少应该是我们社区的主人。可我们往往把对景观空间的权利让渡了,甚至把它忽视了,变成了单纯的消费者和被动的旁观者。这一点我们要向广场舞大妈们学习,很多社区原来是没有广场的,她们去跳舞了,就有了广场。”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凤凰空间



01
从大拆大建到给城市“扎针灸”
 
现代化是一个连续解放,不断自由化的过程,人们的思想倾向于提倡拆除旧世界,营造新未来。
 
早年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理论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他认为应当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理论,认为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设想
(图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本质上是类似的,他们把城市看作一成不变的事物,认为通过理想的规划和技术就能解决城市的问题,进而实现建筑师的个人理想抱负。
 
而随后的大拆大建的城市开发模式,不仅使城市环境更加拥挤,还让城市的特色与文脉也不复存在。
 
简·雅各布斯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将严重破坏城市的多样性,主张用小规模的改造来替代大范围的城市更新。
 
在此基础上,西班牙建筑师和都市研究专家 莫拉莱斯 (Manuel de Sola Morales) 于1982年提出了 “都市针灸”理论 (Urban Acupuncture Theory) 。他将城市建成环境看作物质性、组织性、传递能量的皮肤——“针灸师通过对穴位穿刺、按压等来调节机体的内在新陈代谢。”
 
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创造和激发都市性,以最小的干涉实现最大化效果。
 
西班牙巴塞罗那是都市针灸理论的首个实践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改、扩建了450个市政公园,见缝插绿、见缝插花,营造出市民可停留、可参与的公共游憩空间,废弃的车站、闲置的空地都被改造成户外休闲空间,整个城市被激活。

西班牙巴塞罗那(图源:pixabay)
 
1999年6月,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 (RIBA) 授予 巴塞罗那 金质奖章,这是该奖项第一次授予一座城市而不是个体,表彰其过去20年在广场和街道小尺度的改造对于都市化的杰出贡献。
 
在我国, 吴良镛 先生则提出了 “有机更新” 的思想,他主张城市微更新,即采用小而灵活的方式进行城市更新:“作为城市细胞的住宅与居住区,它的肌理与质地,对于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环境体系,至为重要,宜顺其发展,不宜随便破坏。”
 
1987年,吴良镛主持了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在改造过程中保留胡同式街坊体系和有价值的文化建筑,探索单元式住宅与四合院形式相结合的“新四合院”体系,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菊儿胡同改造前(左)与改造后(右)
(图源:《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02
建筑微更新,
激活城市失落的空间
 
在众多理论的基础之上,各地开始有计划地进行 “以人为本” 的内涵式城市更新实践,政府不再将工作重点放在对旧城建筑简单的大拆大建上。
 
“微建筑” 便是手段之一,微建筑存在于狭隘空间中,建造、拆除快速简便,既可以改善其原有生存环境,又不需要大动干戈,它与原有环境会产生一种相互依存的新的共生关系,能够快速直接地解决民生问题。
 
插件家 ,便是一个 “在房子里边造房子,空间里边套空间” 的微建筑创意,它是将一个现代化的空间嵌在老胡同中,不会影响原有居民的生活。建筑采用预制插件板,防潮保温性能良好,施工迅速,几个非专业工人在一天内即可完成搭建,造价低廉。
 
北京插件家
(图源:众建筑,摄影:高天霞)

深圳插件家
(图源:众建筑,摄影:战长恒)
 
白塔寺再生计划 ,则是一个更大规模的社区微建筑更新实践。在保持独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居住片区原有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植入新的设计。
 
比如 白塔寺胡同美术馆 ,原有的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改造后变为包括:艺术家起居、工作室、公共展厅等场所的艺术空间。
 
白塔寺胡同美术馆
(图源:Archdaily)
 
在白塔寺地区的胡同中,还隐藏着很多这样让人惊喜的小建筑,它们将历史与未来联系在一起,将为胡同社区的生活提供新的可能性。

 
03
艺术介入的微更新,
更强调普通人的力量
 
艺术介入,也是城市微更新的一种模式。
 
比如广州市竹丝岗社区,自2016年起,由民间组织——扉美术馆陆续发起了一系列的社区微更新活动,以 “艺术营造” 的方式创造出更多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进而拉近人与人、人与社区的关系,提升城市的活力。
 
当代艺术家宋冬的作品 “无界的墙” ,将社区中围绕U形车道的三扇围墙,设计成一个106米长的线性展厅,最宽的地方有1米,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20厘米,内部包裹上镜面反光材料,将围墙改造成了一个有趣的共享展览空间。
 
无界的墙
(图源:扉美术馆)
 
“无界的墙” 吸引社区居民们把家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用品、录音机、老风扇、老照片等拿出来,在墙内展示生活艺术。
 
无界的墙内部展品
(图源:扉美术馆)
 
艺术也延伸到了旁边的菜市场,建筑师 何志森 在竹丝岗社区做了 “菜市场里的美术馆” 的工作坊,通过作品证明艺术是无处不在、不分高低贵贱的。
 
“食乜美术馆” 的成员从各个摊主处收集到做粥的食材并将其煮成“万宝粥”分发给各位摊主品尝, “手美术馆” 的成员通过拍摄摊主们辛勤劳作的双手来挖掘双手背后的故事,然后举办以此为主题的摄影展。在展览之后,竟然所有的摊贩都来到美术馆把自己双手的照片领回去,之后便开始自发地在菜市场布展。

(图源:扉美术馆)
 
(图源:扉美术馆)
 
从艺术介入到艺术融入,从外来设计力量主导到居民自主参与,这是一个渐进和持续的过程。
 
今天,尽管这个菜市场已经被拆除, “菜市场美术馆” 仍然以新的方式延续、生长和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摊主们会定期举行聚会,各种政府考察团和机构也希望把这一理念带回到他们管理的社区中去。

 
04
结语
 
一座城市的微更新,主要包含下面这些要素:
 
1. 微介入,微更新的介入动作应以“轻、快”为主,尽量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并且要节省资金。
 
2. 在物质环境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先进理念的渗透,从精神层面提升人们对城市的归属管与认同感。
 
3. 通过政府管理者和设计师的引导,激活公众在城市微更新中的价值。
 
(图源:pixabay)
 
简单粗暴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应获得有尊严、有品质、有幸福感的生活。
 
这需要城市设计者和每一位居民的长久努力。
 
正如简·雅克布斯所说:“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


参考资料:

《刚刚,它们获得了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三联生活周刊)
《怎样算是好的小区景观?以及我们每个人能做什么?| 刘悦来》(一席)
《小题大做的“无界艺术季”——“都市针灸”理论视角下的广州竹丝岗社区微更新研究》(华中建筑,作者:邓士文、莫浙娟、吴中平)
《巴塞罗那城市更新三部曲》(公众号:丈量城市 )
《 POD式“都市针灸”,我们需要为人而存在的城市》(安邦智库)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大埃及博物馆即将开放,50米高差多层次空间

收录于话题 ? cw archive ? CNN 坐落于埃及吉萨高原边缘的大埃及博物馆预计将于今年夏天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由爱尔兰的Heneghan Peng建筑事务所设计,距离埃及的标志性建筑-金字塔只有两千米的距离。大埃及博物馆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一文明博物馆,将展示近10万件的古埃及文物。整个博物馆建筑群将包括一个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永久性展厅,一个文物保护中心,一个儿童博物馆,教育展区,会议区和景观花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