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问答 \ 设计企业扎堆上市,有野心还是只为套现

设计企业扎堆上市,有野心还是只为套现

发布于:2021-03-08 11:22:08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问答 [复制转发]


上市能对冲行业波动吗?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作者 | 张帆
编辑 |  肖琪玲



今年一月中旬,宁波市出台实施意见,鼓励建筑业企业通过挂牌上市等方式优化产业和股权结构,希望借此做大建筑业企业规模。作为建筑领域的分支,设计企业当然也在鼓励之列。


无独有偶,2月26日,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敲钟上市。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奥雅设计本次募资金额达到8亿人民币,发行价54.23元。截至目前,奥雅设计较发行日上涨34.15%,报价72.75元,市值43.65亿人民币,在资本市场颇受欢迎。


事实上,在奥雅设计之前,就有一大批设计单位“登陆”资本市场,他们为什么要扎堆上市?对于员工而言,公司IPO究竟是好是坏?



01

设计公司扎堆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家设计领域的企业在深交所、上交所成功上市,如中衡设计、广州地铁设计院、筑博设计等。此外,还有不少企业仍在排队,等待冲刺IPO。最近,尤安设计、蕾奥设计等5家公司已经顺利过会,后续还有山水比德、徐辉设计、霍普建筑设计等正在等待过会中。


从宽泛的定义上看,苏交科(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应该是业内第一家成功上市的设计单位,其上市于2012年年初,前身是省属科研设计院,主营业务为规划咨询、勘察设计。


如果落到建筑设计细分领域,第一家上市企业则是中衡设计,前身是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上市时间节点为2014年年底。几乎是同一时间,华设设计(前身为中设设计)也成功IPO。


事实上,为了竞争“设计行业第一股”不少公司都做过努力,早在2012年2月,汉嘉设计(汉嘉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就已有志冲击IPO,并对外公布了招股说明书。但因为注册资本、公司改制等问题,最终败走麦城。直至6年后,才于2018年5月成功上市。上市成功后,汉嘉设计逐步向以设计为主导的EPC总承包业务方向扩展。


另外,华阳国际也曾因为招股说明书财务数据多处不一致,被迫延后3年上市才终于拿到A股入场券,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2016年,筑博设计IPO被否,到2019年11才“上岸”;CCDI悉地国际的上市之路更曲折,IPO折戟后只能选择被体量较小的中设股份并购重组......


由此可见,设计企业扎堆上市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至于行业为什么会在2012年后呈现“上市潮”?


上丞国际联创董事易彬认为,国内建筑设计环境日渐式微,上市行为有助于设计类企业集中资本做兼并,或放大设计价值投身服务与产品研发等其他业务。


“只有上市才有资本做兼并与其他业务。”



02

为什么要IPO?


一名深圳资深建筑设计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建筑设计行业如何与资本市场、互联网接轨是这几年行业内探讨最多的话题。目前行业面临大洗牌,能不能筹集到过冬的资金,已变成很多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说得更直接一点,在行业发展早期,项目多、业务好接,设计单位之间的竞争较少,各大公司几乎不用花太多精力就能实现较高的盈利和流水,几乎没有太多忧患意识。


而近几年,处在产业链下端的设计企业受房地产波动的影响陷入“寒冬”,他们从过去“做大蛋糕”到如今不得不“争抢蛋糕”,彼此之间大打价格战。使得不少头部公司“穷则生变”,不得不花更多精力来思考如何打败竞争对手、跑赢市场周期。


用上市募资来加速公司发展跑赢对手,似乎被看作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具体而言,上市对一家设计单位究竟有哪些好处?


1. 品牌形象利好


上市公司财务公开透明,一般规模较大,更容易在合作、竞争中掌握优势,是企业运营中最规范的类型之一。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有多少人关注你、投资你,就有多少人研究你、监督你,因此信任感、约束感更强。


奥雅设计董事总经理李方悅在上市答谢酒会上直接表示:“作为设计企业,我们不差钱。上市是为了设计的尊严和价值。”


直白一点就是她认为上市之后公司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能成就更好的项目。


2. 有钱做“跨界”发展和资本扩张


上市往往意味着募资,有一笔可灵活使用的现金流。


这笔钱可以用来跑马圈地,扩大公司规模,加速发展,也可以用来往其它领域渗透,比如EPC总承包业务、咨询业务、后端运营业务、新兴技术研发等。


细看上述那些上市企业财报也能发现,数字化、信息化项目建设已普遍成为大部分公司募资的原因之一。比如广州地铁设计院募资6亿人民币,其中不少资金将投入到生产能力提升和信息化系统升级上。


3. 股权优化和触发激励机制


股权激励是设计院提高内部管理效率的重要管理工具,因此设计企业上市后,可以丰富员工激励手段。


此外,受到更全面的信息制度、财务制度的监管,也会倒逼设计院提高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营的规范程度。



03

上市对设计师有何影响?


当然,除了上述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的种种利好,业内还有另外一种声音:高管推进设计公司上市只因有利可图,纯粹为了套现。


比如总部位于深圳的筑博设计就曾面临过类似的质疑。


其财报显示,报告期内(2016-2018年)公司高管已领取的薪酬总额分别为1943.08万元、2011.18万元和2080.26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1.93%、22.29%和15.70%,被质疑是公司涉及高层套现。


其中,2018年公司董事长徐先林领取184.55万元,董事、副总经理杨为众和徐江的薪酬分别为167.12万元和150.12万元,监事马镇炎、城市建筑设计部总经理杨晋的薪酬则超过200万元。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管理层高年薪,但是企业经营收益非常弱,说明薪酬分配不到位。 这样做往往会引起外部关于此类企业套现等质疑。而且类似企业若是要上市,本身要注意这方面的权衡,否则很难理解这种差异。”


除了套现层面的质疑,设计企业上市也被部分设计领域的从业者不看好。


此前就有某一线外资事务所的合伙人在接受「计成」采访时分析认为,设计公司一旦上市就要按期公布财报,面临着盈利层面的压力。 而设计行业完全是靠人力和创意做支撑,在盈利和增长压力面前,公司会不会进一步压榨底层员工?企业会不会因为过于追求利益而不得不放弃设计艺术层面的追求?


答案很难一概而论,因为上市终究只是一种没有情绪的商业行为,从发展层面利大于弊,但落到底层员工,他们的利益完全由公司领导的态度决定。


如果领导愿意,他可以分股权通过激励机制,让员工看到与工作成正比的收益;如果他不愿意,昧着良心只顾自己的利益,上市确实只能为此推波助澜。


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的良心,但人心往往最不可测。


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公司扎堆上市 谋转型过冬 21世纪经济报道
[2]筑博设计高管薪酬畸高 占利润16%被指套现 长江商报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问答

返回版块

1.78 万条内容 · 9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建筑师吴晨: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收录于话题 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带来四份建议,其中之一是“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