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凝土结构的改造工程中,后置锚栓的使用非常普遍(如图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加固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后锚固规程),对后置锚栓连接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提出了详尽的规定。但在实际工程中,依然会发现一些值得探讨的细节问题。因《加固规范》的实施日期晚于《后锚固规程》,故对二者的不一致之处,本文均以前者为准。
一、《加固规范》关于锚栓的主要内容:
(一)承重结构可用的锚栓选型:
1.机械锚栓,有如下三种:
(1)自扩底机械锚栓;
(2)模扩底机械锚栓;
(3)胶粘-模扩底机械锚栓。
2.特殊倒锥形胶粘型锚栓。
“化学锚栓”因不够科学、严谨,已退出历史舞台。
3.后置锚栓连接仅能用于设防烈度不高于8度且建于Ⅰ、Ⅱ类场地的建筑物。
4.不得使用普通膨胀锚栓。
(二)单个锚栓的受剪承载力:
《加固规范》对单个锚栓的受剪承载力Va给出了详尽的计算方法,取如下两项的较小值,即Va=min{Vs,Vc}
1.由锚栓杆决定的受剪承载力Vs。
与锚栓杆钢材的性能等级、有效截面、杠杆臂有关,并考虑抗震折减系数;
2.由基材混凝土决定的受剪承载力Vc。
与混凝土强度等级、锚栓边距、锚栓外径、锚栓有效锚固深度有关,并考虑其它相关因素影响进行折减,计算比较繁琐。不考虑抗震折减。
对于受拉承载力,笔者认为,因为锚栓的有效锚固深度有限,承重结构尽量不要采用后置锚栓的受拉。当后锚固确有受拉的需要时,应优先采用植筋的方式更为稳妥。故本文以锚栓受剪作为讨论的重点,略去锚栓受拉的情况。对于轻质雨棚、轻型钢架的柱脚等受力较小的连接,可采用机械锚栓。
(三)受剪锚栓的主要构造要求:
1.最小有效锚固深度hef,见规范表16.4.3,随锚栓杆径不同而不同;
2.基材混凝土的最小厚度hmin≥ 1.5hef,且≥100mm;
3.锚栓公称直径≥12mm;
4.锚栓边距c≥0.8hef;最小间距s≥hef;
二、锚栓群的受剪承载力问题:
《加固规范》对单个锚栓的受剪承载力给出了详尽的计算方法,但对于螺栓群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并未予以明确。因为下列因素的影响,螺栓群的受剪承载力并不与螺栓数量成正比,甚至只有少数锚栓在受力。
1.锚栓杆与锚栓孔壁的贴紧状态难以把握:
锚栓属于承压型螺栓,其发挥受剪承载力的前提是锚栓杆与锚栓孔壁必须紧密贴合。但在实际工程中,由于难以克服的施工误差或不得不临时调整钻孔位置,每个锚栓与孔壁的相对位置关系各不相同,不可能保证每个螺栓与孔壁都紧密贴合,所以也就不可能做到各锚栓均衡受力。
经常有这种情况:锚栓在现场安装,锚板在工厂加工,各自分头进行。现场临时调整钻孔位置不能及时反馈到工厂,造成加工好的锚板到现场安装时,锚栓和锚栓孔对不上,不得不临时扩孔,甚至是随意扩孔。
如下图2所示,尽管有6个锚栓,但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只有两个锚栓在受力(图中1#和2#锚栓)。
2.锚栓杆倾斜,锚板安装时不得不扩孔(如图3),扩大到安上为止。
3.基面不平整,锚栓悬臂,锚板脱空(如图3)。这种情况下,即使锚栓与孔壁紧密贴合,但因各锚栓刚度不同,也不可能均衡受力。
4.或许有人会说,少数受力的锚栓变形后,会将剪力分配给其它锚栓,从而达到共同受力。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一来剪切变形量很小,无法完成剪力重分配;二来,变形达到多少以后其它锚栓才能受力也是未知数,因为其它锚栓孔的间隙是未知数。
三、连接板与锚板的焊缝问题:
连接板与锚板(板件命名见图4)之间的焊缝很重要,严格来讲应该在工厂焊接。但如图4所示,如果在工厂就将连接板焊在锚板上,则钢梁将受到锚栓头或锚板的阻挡,无法安装就位,故只能先将钢梁安装就位后(图5),再在现场焊接。由于操作空间和焊接姿势的影响,该焊缝质量将大打折扣。
四、后置锚栓连接的改进建议和注意事项:
1.预先用聚合物砂浆对混凝土基面进行修补,达到平整、垂直;
2.设计图中应注明:先安装锚栓,并垂直于基面安装,避免锚栓倾斜。再准确测量锚栓的实际位置,而后据此在锚板上开孔,一一对应,避免安装时随意扩孔。
3.当现场具备施工操作空间时,尽量采用两块连接板,并都开坡口。如不具备操作空间,则只能采用一块连接板单面焊,务必开坡口,且需将连接板适当加厚。
4.锚栓的受剪状态同C级螺栓。按《钢标》11.5.1 条要求,C级螺栓的孔径较螺杆直径大1~1.5 mm。对于锚栓而言,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若参照地脚锚栓,孔径较锚栓直径大20mm,这显然是太大了。可见锚栓的孔径如何控制还有待明确,避免随意加大孔径。
5.锚栓群的受剪承载力不能取为单个锚栓的承载力乘以锚栓个数,建议只计一半数量的锚栓。即使如此,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只能说是相对安全。
6.《加固规范》在锚栓受剪承载力计算中,未提及孔壁的承压承载力。当锚栓性能等级较高而锚板材质较低时,应注意补充验算孔壁承压承载力。
7.图1剖面1-1中最上面锚栓与楼板下表面的距离b=100mm为宜,方便钻孔操作,并适当留有调整孔位的余地。锚栓水平间距宜为“翼缘宽度 50”,以方便钢梁就位。
8.关于锚栓的中心距,《钢标》有最大间距的要求(≤8d0),而《加固规范》有最小间距的要求(≥hef)。当二者矛盾时,可不执行《钢标》的要求。
9.图1情况下的钢梁与楼板间隙的楔紧措施不能遗忘。
10.图中应注明锚栓性能等级、基面混凝土强度等级(依据鉴定报告)。
11.《加固规范》16.4.2条中关于最小锚固深度的要求(下图划线部分),没有实际意义且易误导他人,故建议删去。最小锚固深度按表16.4.3执行即可。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46.47 万条内容 · 114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看得见的结构和看不见的结构来源:iStructure( ID: iStructure2017); 作者: 张耀康 本文以流水帐游记的形式与大家交流分享,解读结构就像是在做方案,重新审视这些照片,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 希望本文能增进建筑和结构的交流。 看得见的机场结构教科书 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四号航站楼是我神往已久的项目。无须讳言,浦东T2的Y形柱在2005年设计时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马德里机场的启发,引进、消化、吸收,并采用向心关节轴承柱顶理想铰的创新做法。四号航站楼2006年正式启用,虽然已经是陈年老友般的感觉,但身临其境的时候依然有惊喜,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本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场结构设计教科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