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北京普罗建筑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北京普罗建筑

发布于:2021-03-02 10:10:02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城市之桥将人们聚集 ?夏至

感谢  普罗建筑  对gooood的分享


▼视频:戏剧城市 ?朱雨蒙@coppakstudio

 


引子 – 从胡同到大院儿,历史空间的再审视


北京,这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城市里,“大院儿”承载着大量北京人的情感记忆。比如部队大院,机关大院,工厂大院等等。我们总说,原来北京的孩子分成“胡同的孩子”和“大院儿的孩子”,这种文化空间性的对峙,形成了那个年代这个城市的戏剧性的张力。

今天我们要特意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这些年的城市更新浪潮中,已经涌现出了很多对于“胡同”生活的新的空间创新案例,但是对于“大院儿”,这种更加具有鲜明年代性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如何改造与开发?我们却缺乏相应的研究与指导。

我从小就在北京的一所部委高校的大院里长大,那时候我就在设想,这些神秘的高墙对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当我们长大,“大院儿”已经慢慢被城市所包围和吞噬。如果我们能够再次通过设计去影响这个城市,那么除了设计,回到人本身,我们更希望引入这样一种社会性的思考,即从“大院儿”这种普遍性的城市空间现象的兴起与转化中,我们如何再次发现人与城市之间的那种密切又戏剧的关系?


▼北京一些大院的现状 ?普罗建筑

 


限制与巨大的机遇 – 在通州CBD打开一座尘封30年的大院儿


项目基地位于通州北关。通州这片土地是一个已具有多年的高速城市化印记,但是又保留着郊区低密度城市肌理的典型化地区。基地位于人工开挖用来泄洪的减河与主运河的交汇点,在大运河上形成了一个岛屿的形态,而运河本身周边也就此形成了减河公园等自然休闲的场所。围着基地周边,是一些建成十几年的低密度住宅小区、北工大的通州校园,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沿街商业。总体来说,这里既有复杂的社会体系层次,又有着独特,独立的自然气息环抱周围。


▼与“运河商务区”遥相而对的“运河创意区” ?普罗建筑


我们的基地前身——菲美特金属制造厂位于这样一个高度优越的地理节点上,它与一河之隔的通州运河CBD遥相对望,一片片高楼拔地而起。但是我们的基地却可望而不易达,被小区紧紧地包裹在其中。当我们第一次到达这个厂区的时候,我们就被它那种尘封的大院气质所吸引,那些80年代风格的砖房,那些高耸的行道树,那些巨大空旷却保留完好的车间无不诉说着对上个时代的深深缅怀。

▼菲美特金属厂原始“大院儿” ?普罗建筑


业主只给了我们两条设计原则。一,由于产权的限制要求,所有的建筑改造都要严格按照原有旧建筑的轮廓线来设计,位置不允许变动。二,将这里改造成为一个高端独特的办公园区。除了这两条简单明确的设计原则之外,剩下大量的设计内容留白给了我们。这给予了我们巨大的设计自由度去打造一个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微缩“普罗城市”。


▼与运河商务区相遥望的运河创意区 ?夏至


 

城市之桥 – 打开园区公共性的重要内核


城市到底是什么?如果说,城市是表达一种状态,一种混杂、多元、交叠、激发的状态。那么在城市更新中,我们就应该去贯彻,和坚决的执行呈现这种城市精神的核心状态。


▼城市之桥-连接城市领域与自然领域 ?普罗建筑


新的办公园区虽然不能物理性的取消掉围墙和大门,但如果我们能将园区不再视为一块独立的场地,而是将其视为由人工城市(住宅小区)向自然的城市(运河岸)所过渡的一个中间区域,那么它就能被更好的识别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将这一块缺失的拼图填补进城市完整的肌理中,再次抵达精神上的公共性。


▼“城市之桥”- 概念 ?普罗建筑


▼“城市之桥” ?夏至


▼城市之桥在建筑中穿梭 ?夏至


▼城市之桥将人们聚集 ?夏至


▼城市之桥模拟城市不同层次的沟通体验 ?夏至


▼城市之桥–活动的创造地 ?夏至


▼空中之桥 ?夏至


▼活力之桥 ?夏至


▼城市之桥从建筑与树林中穿过 ?常可


通过设计一座贯穿园区的城市之桥,将园区靠近住宅小区的入口与运河岸边的入口直接相连,这座桥就会被识别为城市的公共体系。由此也带来的效应是,整个园区反而成为桥的背景内容,成为城市中自然与人工的过渡空间,一处自然而然的不突兀的城市场所,自然的消解了由封闭性所带来的排他性的负面效果。而桥本身则是园区内外人员所关注的景观艺术品。这种双向的识别,创造了有趣的二元关系。通过这种策略化与轻量化的局部景观设计介入,一个动作达成我们期望实现之前所不具有的城市性,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更新。


▼城市之桥连接美术馆 ?夏至


▼城市之桥连接美术馆 ?孙海霆


 

由戏剧性的“单体设计”汇聚成“城市场景办公集合体”的反向规划


在如今如火如荼的城市更新浪潮中,当下非常流行一种改造手法,那就是快速粗暴的统一建筑风格:比如常见的红砖怀旧风,水泥工业风等等,通过某种统一的气氛,快速达成并建立秩序并形成视觉优先的网红效应。但是我们认为,真正的城市应该是多元和混杂的,它是在不同时期不断生长与叠加出来的历史沉淀的表达。尤其是面对这些已经具有原始规划逻辑的大院改造时,如果我们一元化抹平处理,可能会损失大量的改造体本身的自发独特活力与多元性的想象。


▼城市场景办公集合体 ?普罗建筑


带着这个思考,我们尝试着抛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方式,而是反向从每座单体或组团入手,对每个功能区予最适合的设计,最后,再自然地汇聚成一个新的独特园区。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策划了不同的办公模块体系,我们因此也给这些丰富多彩的办公模式起了不同的名字,从“错院&插座家”,“仓·谷·庭”,“没有大门的美术馆”,“阶梯总部”等等,通过这些自然的并不过分强调统一的集合,一个丰富多元城市场景化办公集合的新整体,逐步模拟出一副真实城市生活的长卷。


▼戏剧性的多元城市 ?普罗建筑


 

中心区 “仓.谷.庭”设计——从废弃生产车间成为具有集体认同感的办公仓体


▼办公仓体由原始厂房建筑改造加建而成 ?普罗建筑


▼办公仓体的横切面 ?普罗建筑


在整个多元化的园区建筑中,中心区肩负着容纳大量办公面积的重任,但我们期望的花园式办公与原有的生产车间却有着物理和情感上的不匹配,所以我们对B区的主要策略是消隐。我们不希望再去凸显原有厂房的高大、冰冷的工业感,而是试图给予它们一种平稳,细腻的温暖感。

通过覆盖一种统一而又有变化的陶制立面,使得立面充满质感变化的同时,又足够消隐后退,不给人带来不必要的压抑感。由于使用了整体陶质的包裹,也让每个建筑体都能呈现出很好的完整形体感,就像一个个现代仓谷,矗立在整个园区的中央,为整个园区奠定高雅稳重的基调。他们有底蕴有温度,不再被历史遗物这样的烙印所累。通过立面陶板与陶棍的细腻纹理设计,我们希望人们能舒服的接纳这些仿佛来自未来的办公仓体的当代建构美学。


▼中心区办公仓体 ?夏至


▼办公仓体-带有工业化历史隐喻的未来感建筑 ?夏至


▼(左)陶板与陶棍在立面上的连续性对于形式与遮阳的考虑

(中) 办公仓体立面定制化陶板与灯具一体化设计

(右) 仓体之间的连桥  ?夏至


▼仓体剖面细节 ?普罗建筑


▼办公之仓构造设计图解 ?普罗建筑


办公仓体立面分为三段式。第一段是与街道相接触的部分,它使用黄色陶棍格栅,中段为玻璃窗,上段为灰色陶板。三段式的设计极大的消解了大体量对于园区街道的压抑感,将建筑控制在怡人的尺度。建筑上层陶板通过四种不同定制单元以及三种灰色的组合,形成复杂但统一的肌理。通过在每块陶板上定制隐藏式灯槽,使灯光设计与材料设计一体化,形成高级且有韵味的泄光仓体效果。每当周围的树影打在立面上时,立面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细腻的像素质感。


▼立面陶板的机理作为承接自然树影的“绘图板” ?常可


▼仓体的转角设计 ?常可


▼(左)办公仓体内庭院

(右) 公仓体内庭院与景观连 ?夏至


▼根据行人视线进行疏密节奏变化的陶棍 ?夏至


▼通往上层办公区的独立廊道 ?夏至


▼廊道与仓体所形成的的“庭” ?常可


在中心区的主体建筑之间,还有历史遗留的过渡空间的处理问题,我们既要维持他们的原始外轮廓,同时又要解决突出的建筑侧面长进深的采光问题,于是我们设计了仓谷中的“堤岸之谷”。这些山谷般的立体街区提供了不同层面上的私密户外平台,人们可以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走到露台上散心,同时与不同层面上的人进行交流。通过设计,将原有建筑中最不利的位置打造成最活跃的区域,极大的增加了园区的文化价值与生活体验。


▼办公仓体中的堤岸之谷 ?夏至


▼堤岸之谷所提供的私密与公共露台 ?夏至


▼堤岸之谷的多层交通联系 ?常可


▼堤岸之谷的内部 ?常可


 

内部核心空间“裹之庭”设计——办公仓体内部的发动机


“裹之庭”作为整个园区的展示及销售办公场所,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室内设计。通过一条白色的曲形墙面在空间中进行不断的包裹,使展示空间与办公空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分离与融合。同时,裹之庭在未来将作为园区的公共交流平台,其中庭以及报告厅可以承办入住企业的各种活动,成为园区的发动机。同时“裹之庭”也是 “仓.谷.庭”整个中心区这种高大复式空间所带来的独特空间体验的进一步延伸强化设计。


▼“裹之庭”门厅图解 ?普罗建筑


▼“裹之庭”展示区 ?常可


▼“裹之庭”门厅 ?常可



▼“裹之庭”展示区 ?常可


▼“裹之庭”楼梯 ?常可


 

连接不同区的“桥之院”院落景观设计——交流之桥与乐趣之港


通过城市之桥的介入,园区内部的庭院被其彻底激活,原本被建筑围合的消极空间成为了园区的中心景观。城市之桥在庭院中盘旋而上,从一层的草地最终穿过B区建筑的二层直达美术馆。在内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S形,并围合出一个小型的喷泉广场。地面起伏的山丘与空中悬浮穿梭的浮桥共同形成一个围合式的活动空间。这里地面上与桥上的人挥手相望,互动,游戏,仿佛这里不再是一个办公园区,而是一个游乐场。连续的坡道使人们不自觉地走到空中,在建筑旁边擦肩而过,仿佛漫步在云端。


▼城市之桥将原本封闭的院落划分为动态的区域 ?夏至


▼悬浮的城市之桥 ?夏至


▼城市之桥创造出人与人动态的互动关系 ?夏至


▼城市之桥进入建筑 ?夏至


▼城市之桥 ?夏至


▼桥之院之中的喷泉广场 ?孙海霆


 

“借院&插座家”设计——错动与插接的“不完整的房子”


园区北区原本是一组并排的带院子的老旧平房,原来连续的坐北朝南的平房+院子,这种陈旧的模式,很难再创造出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使用感受。于是我们在保留原有建筑位置的前提下,对院子的布局进行了大胆的重新划分,我们让每个院子都跟上一个相邻的院子借一个角,使每个院子从原来的前房+后院变成1前院,2中房,3后院三个层次。让一排呆板的平房在不改变房子与院子之间物理格局的情况下,神奇的变成前庭后院的嵌套双院格局。同时为了呼应这种院子的错动,把房子也进行了和院子一样的细微错动,让设计语言更为统一,可再生的设计概念也低调的植入其中。


▼借院鸟瞰图 ?夏至


▼借院生成图解 ?普罗建筑


▼借院&插座家平面图 ?普罗建筑


▼连续的借院  ?孙海霆



智利建筑师阿拉维纳曾设计过“一半的房子”,通过留给每户自己所能改造的另一半的空白空间,每一户家庭都有了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改造机会。通过设计上的不完整,反而最终打造出设计者与使用者所共同创造出的完整的家。这个智利的社会实验住宅案例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当下中国城市更新与产业办公的个性化与快速迭代需求,其实与之是异曲同工的。


▼阿拉维纳设计的“一半的房子”


我们把一个个完型的房子切割出一系列的豁口,使其具有不完整的形态暗示,未来业主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去加建或者重新定义房、院的关系。形态上的不完整,就像一个插座,一种基础设施,等待着不同的客户插入不同的新结构,最终形成适应使用者的个性形态,成为功能上完整的房子。一两年后随着租客的变化,又可以插入新的插销,形成生生不息的变化。


▼插座家设计图解 ?普罗建筑


▼不完整的建筑立面 ?常可


▼建筑作为前后院的联通装置 ?夏至


▼将建筑变成城市中纯粹的物体 ?孙海霆


▼水泥板立面的工业化艺术效果 ?孙海霆


▼创造出抽象的艺术化的纯粹园区 ?夏至


▼插座家使用后被业主插入“扩展插件” ?常可


▼插座家屋顶天窗施工效果 ?常可


“借院&插座家”的表皮我们采用了水泥压力板干挂的非标构造方式。通过将这种平价的工业化基材处理成一种彰显独特性和精密性的外饰面材料,带来了材料感使用前和使用后的强烈的感官反差。通过内置式的隐藏天沟设计,保持了檐口饰面转角的完整体块形态塑造。


插座家 水泥压力板外饰面构造图 ?普罗建筑


▼插座家剖面大样图 ?普罗建筑


 

南区“阶梯总部”设计 — 错层创造出的贯通日光共享空间


“阶梯总部”是园区中唯一的一栋独立办公空间,尤为独特,为原有停车棚原位置翻建而成。由于原有建筑进深很大,如果将其划分为办公空间,传统的做法是在其中间挖出一个院子,以保证办公空间内部的采光要求。但做成院子虽然可以是一种解决方案,但是却会因为在中间挖院子损失大量的办公面积,损失后的面积一下子让灵活性大幅降低,同时中心的院落也让这栋建筑的态度趋于内向,这使得业主与我们共同为其设立的独栋总部办公定位大打折扣。同时,中间做成院子对原有建筑的轮廓形式有了大幅的改动,在审批上也面临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两点,我们采用了一种通过剖面设计来解决难题的方式。


▼阶梯总部方案的生成图解 ?普罗建筑


▼阶梯总部方案–充满光线的联通式办公空间 ?普罗建筑


通过将原有方形建筑划分成几个部分并进行阶梯状错层处理,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屋顶和一层楼板打开侧向的高窗,使建筑室内在不挖院子的情况下,得到满足要求的室内光线。同时,这种阶梯状的设计形成了不同标高贯通式的办公空间,加上建筑四面完全通透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得“阶梯总部”成为空间类型上充满活力与公共性的开放办公空间。


▼阶梯总部外部完成照片 ?夏至


▼阶梯总部内部施工现场照片-通透的光线与空间层次 ?常可


▼阶梯总部内部施工现场照片-层层跌落的联通空间 ?常可


 

南区“没有大门的美术馆”设计 — 一处不设限的“街道式”运河美术馆


利用园区西边原有工人宿舍及食堂,我们改造了一个街道式的美术馆-运河美术馆。因为美术馆作为两条过道的交叉点,成为一个通道式的艺术空间。这两条过道一条是城市之桥,从园区大门一直延伸到美术馆并能走到运河边的通道,另一条是连接阶梯总部前广场与美术馆前艺术广场的通道,这成为了美术馆的户外大堂。所以,美术馆不再是传统的一个艺术品,而是作为园区的交通枢纽,一种基础设施存在,艺术被融入了生活本身,艺术参与了生活,参与了城市。更多运河美术馆介绍,见如下链接


▼运河美术馆 ?孙海霆




 

普罗城市 — 普适与包罗共存的戏剧性城市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共同作用,而现实中大部分更新项目往往是开发商业主针对一个封闭独立的地块的单方面推动。那么面对这个现实,设计师是简单遵从甲方的开发思路,还是从城市责任感出发,帮助甲方与城市这两者合谋出更大的共有价值?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戏剧城市 ?常可



可以说,新潞运河创意园是普罗建筑在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后的一个阶段性思考总结。通过架构一种普适性的连接,使改造区域与城市更加融合,创造群体上的开放性与公民性。同时,在具体的改造形式上,通过自发性、多元性的原则,在区域规划设计的层面上创造一种包罗的城市状态,使改造的部分与真正自发形成的城市能够进行衔接,也就是从群体秩序上的公共性来到个体体验的公共性。这种普适与包罗,即是“普罗”的核心思想。

同时,这个项目说明了,在城市更新的开发中,当建筑师可以从策划,规划,建筑,室内,景观,灯光,建构检测等进行全方位统一化的设计,就能够完整贯彻与实施出最理想化的概念。


▼戏剧城市 ?常可


通过对菲美特金属厂的整体规划改造,我们不仅得到了新潞运河文创园这样一种新物种创意办公园区。更重要的是,原来尘封的大院儿经由我们的改造,它能够与地产开发相融合,最终真正与城市保持开放,协调的同步发展,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型城市。我想,在副中心的大规模建设中,我们不但需要“运河商务区”, 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运河创意区”。

通过这次实践,既解决改造项目本身需要的功能和使用需求,又能对城市更新这个命题进行直接的回应与对话,把开发的妥协、未来变化的无序、城市层面上的设计愿景都融为一种积极的设计应对,我们愿称其为一种直接的诗意。



项目图纸


▼园区一层平面图 ?普罗建筑


▼园区二层平面图 ?普罗建筑


▼园区三层平面图 ?普罗建筑


▼园区四层平面图 ?普罗建筑


▼园区立面图 ?普罗建筑



项目地点:北京市通州区
项目性质:办公创意园区/产业园区/美术馆
设计周期: 2018.3-2018.10
建造周期:2018.6-2019.11
总用地面积:31384㎡
总建筑面积:33128㎡
业主单位:通州新潞文创园
规划-建筑设计:普罗建筑 officePROJECT
室内-景观-灯光设计:普罗建筑 officePROJECT
主持设计师:常可、李汶翰
设计团队:姜宏辉、张昊、赵建伟、冯攀遨、林旺铭、袁博、陈斌斌、陈纪元、魏斌(驻场)、焦可晴(实习)、谢嘉钰(实习)、王佳桐(实习)、扈诗雨(实习)、吴香丹(实习)
视频影像:朱雨蒙@coppakstudio
建筑摄影:夏至,孙海霆,常可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立方体的重构-理想之蓝咖啡,青岛开尺设计事务所

收录于话题 用 餐区布置 ?DEERISLAND_W 感谢  开尺设计事务所  对gooood的分享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