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土建BIM应用 \ 建筑师的BIM之路:想说爱你不容易

建筑师的BIM之路:想说爱你不容易

发布于:2021-01-26 14:44:26 来自:BIM技术/土建BIM应用 [复制转发]




BIM描绘的前景,是一个让建筑师无限向往的未来:

1)通过参数控制方案修改,一键式搞定业主,彻底告别熬夜脱发的烦恼;

2)多工种协同建模,碰撞自动检查,三维自动出图,彻底告别CAD;

3)无缝衔接施工运营,对接产品选型,实时在线监控现场,有效管理变更。

 

从BIM传入国内到今天,前前后后已有10多年。

现实情况是,在建筑师这里,这几点似乎没哪条兑现。

革命尚未到来

 

太复杂的项目来不及用,太简单的项目也没啥用。

中国建筑师还被迫发明了一组新词 正做”vs“倒做”。

这组词今天已经赫然变成了行业术语。

 

前几天看到有文提到国外事务所对BIM的竞相吐槽,原来他们BIM推进的也没我们想象那么好。

那也可能真不该单独埋怨中国建筑师们忙着挣钱不思进取。

当代任何最新的建筑潮流和思想实验,都能在第一时间反射到国内建筑师群体中,在多年前就已经有比较复杂的BIM项目实践落地了。

目前这种情况可能确有超出个人能力的体系性问题存在。

 


桌子公司多年的奋力公关,最成功的并不是建筑师(那是十年前了),应该是对管理层面的宣传洗脑,到处试点强推,恐怕也只有不实操软件的人才会对软件拯救世界抱有执念。

这两年又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总有人有意无意地试图混淆BIM和人工智能的概念,制造BIM也很“智能化”的错觉。

 

但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目前业内的智能化水准,还远没有达到一个普通本科生的水平。

BIM能干的最智能的事情,也就是检测红线和退界问题。

略复杂一点的建筑高度都不一定能搞定:规划高度、消防高度,坡屋面高度,屋顶机房什么情况可以不算高度,实体女儿墙和幕墙护栏板的计算差异,室外地坪基准如何取值,航空限高如何退出施工高度?

 

还有建筑面积计算,听上去好像机器按路子跑跑就能做, 但哪知这本薄薄的面积规范,集成了二十多年开发商与政府斗智斗勇的精髓。

同样是楼板上的洞口,有的不算面积(中庭),有的算面积(管井、电梯井),有的还得算n倍面积(容积率折算)。即便人类把所有的洞口属性标清楚,目前的代码依然硬生生跑不出来准确的数值;更有甚者同一个模型不同时间都能测出不同的面积。

到不了阿尔法狗水平的机器,真理解不了这么多道道。

更别提江湖绝技“十八偷”。  

 

 

当然,除了吐槽 经历的 某些 试行 的奇葩 审查用的BIM,倒是很想聊聊建筑师实操BIM的一些感受。

BIM在学术上是一个广泛的数字技术范畴。通常说的BIM,一般特指Revit软件做模型和出成果。

 

1、做方案的BIM

 

用Revit做方案,显得高不成、低不就: 程序联动控制不如犀牛+GH;而简单形体操作又不如SU。

SU胜在简单,拉拉拽拽容易改,还容易出图,基本满足了大多数需求。

复杂的形体,要做反复而大量的微差比选的,犀牛也是 会是 第一选择。

而Revit的建模感觉像是倒退回了SU之前Cad建模的时代。

 

苛刻的设计时间和大量的修改,让Revit最有价值的"图模一致"显得一文不值,起码在方案 阶段, 不是首选项。

Revit介入项目的时间点,最好是过了密集修改期后的扩初中后期。

不过前期的不力,也是Revit受众有限的一个根源。

 

当年犀牛蚂蚱组合的出现,能够轻松驾驭双曲面、渐变等变异形体,一下子把建筑师的造型能力从SU提升了一个层次。加之那段时间各地都热火朝天地搞地标,10-15年之间曾经出现了一段软件应用的高峰。(但可惜主角并非Revit。)

2015年后,领导对“奇奇怪怪”建筑的重要批示和超高层高度的严控,让靠软件才能做的设计收敛了很多,大量公共建筑重归相对简洁的造型。逐渐自发BIM的喊声也变得微弱。

 

2、 施工图的BIM

 

这一阶段Revit的表现应该说是可圈可点。优点有:

1) 建模操作 简单。熟悉了工作界面,很容易上手。许多构件都可以找现成的,不过前提是有一个靠谱的族库 。

2)出图 方便。 用Revit统一出图格式,比CAD还要更容易点。原来图纸系统里最难画好的剖面图,采用模型切割生成,也变得容易许多。

3)复杂形体具备接口,和三维造型直接关联,出图准确。

 

我觉得, Revit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节省了审校成本。

在传统二维图纸的模式下,审校工作大多数限于单张图纸本身,一旦在不同的图纸之间切换,看起图来就非常困难;比如平、立、剖面图,核对他们是否有效对应,时间花费就会很大。而不同专业之间的会签审核几乎很难实现,只有设计者自己清楚。尤其是对大型复杂项目。

在设计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留下许多隐患,带来大量的变更。

Revit成图会使图纸之间的对应性绑定。

应对局部修改,也比效容易,减少改了平面忘改剖面、改了立面忘改平面等情况。

如果结构机电各专业,都能一起跟进模型,管线碰撞和净高控制这两个老大难问题,也会变得易于操作。

 

专业协调最大的困难在于不同专业之间的工作方式不统一。

建筑专业是一点点搭建,结构是另外的计算模型完成后切换,而结构最希望土建有个准确的框架再来建模。

这种差异导致了时间的拼叠,延长了整个设计周期,导致“倒做”时间成本反而更低。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BIM未来依然只会是停留在一种外包碰撞检测的“倒做”,不会真正和设计结合。

 

不过话说回来,也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图纸都适合Revit来画。

Revit最适合的还是相互关联度比较高的平、立、剖面图。

一旦深入到1:50以内的详图,就会比较麻烦。不是不能画,而是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Revit结合CAD可能在近期是一个更高效的工作方式。


 

3、用于施工的BIM

 

在BIM这件事上,似乎施工单位比建筑师积极性更高。

但问题是, 没有设计阶段参与的BIM就是一次彻底的“倒做”,错过了校验并修正设计的最佳阶段。

而施工方的BIM技术人员并不一定真正理解设计的意图,往往多是机械地检查碰撞、盲目地降低净高,或者绕行。纯粹以便于施工为目标,越做BIM净高越低。

这就和BIM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而且建筑师一定要警惕这种打着BIM幌子不按图施工的队伍,他们的管综水平一般都比设计院差远了。


现在来看,Revit作为一种绘图手段,尤其是施工图制图手段,依然值得推广,“正做”取代“倒做”也是大势所趋。

但需要在协同、工期、设计需求以及软件自身的进化上取得平衡。

只有让建筑师和他的小伙伴们觉得更快、更好用、更简单,才能产生革命性的迭代。

光靠试点强推只会造就一批分包公司,要想实现BIM的革命,还有非常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土建BIM应用

返回版块

1.45 万条内容 · 39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BIM案例港区钢结构深化设计阶段中的BIM应用

钢结构由于具有自重轻,可靠性高,抗震、抗冲击性好,变形能力强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大跨度 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中,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 项目背景 本项目属于钢结构工程范畴。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工程建设 24 座筒仓,单仓容量 3 万吨,内径 40m,高度 43.4m。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