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外国建筑师的“中国梦”

外国建筑师的“中国梦”

发布于:2021-01-22 14:39:22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你明显能听到外国建筑师和翻译说的不是一回事。”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作者 | 张帆
编辑 |  肖琪玲

2011年,来中国的第一天,西班牙建筑师Valcarce就被任命主导设计一个近16万平方米的项目,当时Valcarce才24岁。

“我刚到办公室,他们说,‘你需要领导这个项目’。”

Valcarce认为这过于疯狂。

在当时的欧洲,房地产泡沫破裂,很多国家建筑行业急速萎缩,Valcarce所在的西班牙,三年时间建筑市场变小了一半。

大多数的毕业生都难以在建筑行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少部分人即便能如愿成为建筑师,大多也只能从事翻修项目和小型的基础项目,设计一个10万多平米的项目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中国,Valcarce却可以实现梦想,一年时间她能接触近20个项目,购物中心、综合办公楼、酒店等,几乎都是大型项目。

这是2017年CNN驻北京记者Oscar Holland在报道中采访的真实案例,在报道中CNN还认为,扎哈、库哈斯等明星建筑师在中国的成功经验,促使欧洲新生代建筑师积极前往中国,想要碰碰运气。

无独有偶,欧洲建筑师Anna Pipilis在中国工作3年后决定回到希腊,她在中国参与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工作,其中还包括与MAD在安徽合作的某大型住宅项目。她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有更强的履历和工作经验。如果毕业之时留在希腊,她几乎很难获取到同等的发展机会。

Valcarce、Anna Pipilis的经历并不是个例,类似的国外建筑师还有很多。

十到十五年前,大量的年轻外国建筑师入华,乘着中国众多城市大兴土木的“东风”,他们获得了过去不曾拥有的机会和成长经历。

讽刺的是,同一时间大部分中国应届毕业生却不太可能得到同等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回报。

意大利建筑师Nicola Saladino曾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刚到中国时,客户的重大项目都需要外国人。朋友们邀请我参加会议只是为了‘展示我的面孔’。”

外国人参与的设计就一定比国人做得好吗?

答案当然不是,只是在那个年代,扎哈、库哈斯、皮埃尔·德梅隆、福克斯等明星建筑师在中国出尽风头,他们的作品引动着民众的眼球。

跟风请国际建筑师做设计,通过外国人提高“逼格”被很多投机取巧者当作看似便利、实则荒唐的“捷径”。

类似的情况周鑫也遇到过,周鑫毕业于济南大学,曾在某一线中外合资事务所任职,也去过地产公司、本土事务所闯荡,现在成立了个人工作室。

他曾在一次对外开放的招标评审会上,亲眼看到某设计单位通过用外国建筑师演讲来提高“逼格”的案例。 “你明显能听到外国建筑师和翻译说的不是一回事。”

但作为创业者的周鑫也能理解对方的行为,“现在项目这么难接,设计方为了提高成功率出 ‘损招’的事并不罕见,虽然能理解,但却还是难以认同他们的做法。”

曾在华中某设计院工作5年的李子诚对这一现象有自己的见解,由于英文不错,他常常被设计院安排与外国建筑师对接工作。

在他看来,上述奇葩现象由多种因素造成。

一方面,早些年外资事务所承包了大量顶尖项目,导致部分设计单位和甲方在与外资事务所、乃至外国建筑师对接时,天然带有一层滤镜,认为他们是优质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确实有很多外国建筑师在工作方式、能力、态度上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毕竟大部分有资格出国工作的建筑师都超出当地的基础水平,愿意背井离乡往往也意味着有一定设计追求。

但李子诚认为,在当今背景下“外国建筑师更优秀”的滤镜早就已经被打破。

Nicola Saladino的经历验证了这一点,她认为中国公司区别对待外国建筑师的时代正在渐渐远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建筑,然后回国,他们并不像过去一样敬畏西方人。”

李子诚前段时间帮一位外国建筑师向多家设计单位投递了内推简历,但均未得到很好的反馈, “用人单位都表示国籍和肤色在工作经验和能力面前不值一提,外籍并不能为他的工作履历有任何加分。”

除了经济的因素,Nicola Saladino认为文化的变化也改变了市场。中国相关部门在2015年前后呼吁“停止崇洋媚外的建筑”,也进一步削弱了外国建筑师的魅力。

直接的表现是大量外国建筑师开始离开中国。2015年,Valcarce在北京认识了五六十个欧洲建筑师,现在几乎都已经离开中国,这当然是市场的选择。

王禹惟认为,中国的年轻建筑师正在崛起。 他们的设计水平正在以一种极快的速度与西方建筑师拉平,甚至超过他们。

王禹惟是中国85后建筑师代表之一,他毕业于中央美院和AA,曾在UN Studio、Adjaye Associates等外资事务所任职,目前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教,同时建有个人工作室。

在他看来,除了交流方式的差异外,中国建筑师与外国建筑师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不同。如果单论青年建筑师,国内很多年轻人可能更优秀。

“尤其是在一些小型项目上,近些年你会看到很多80后、90后建筑师们都能设计出让人震撼的作品,我会觉得他们逐渐在成为一种风格,乃至形成一种设计语言。”

在设计能力上,国内建筑师早已不需要仰视外国人。究其原因,可能由多层因素造成:媒介变化让信息获取变得容易、大量年轻人留学让西方的知识体系不再神秘、外部条件开始追上西方水平......

但设计能力上的追赶、拉平并不意味着,国内事务所与国际一流事务所之间没有差距,相反彼此间的差距开始变得更明显: 中外一流建筑设计公司之间的差距并不在于建筑师个体,而在于综合能力的差距。

这种综合能力具体体现在项目把控能力、公司运营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等层面,比如很多国际事务所都会有专门的IT部门做软件优化方案、数据分析辅助方案,这些都是他们的技术壁垒和护城河。

“所以你看到很多地标项目被福斯特、gmp等国际事务所抢下,并不一定是甲方看重他们的外资背景,而是信任他们的品牌和综合能力。当这些软实力跟上后,国产事务所才能真正拉近与国际事务所的距离。”

2020年我国GDP首破100万亿元。前三季度数据表现,建筑业、房地产业增速都已经高出2019年四季度的水平。

而反观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大多受疫情影响呈现不同程度地萎靡,中国可能是2020年唯一能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中国建筑市场依然拥有全球最活跃的土壤,外国建筑师的“中国梦”依旧在。只是随着国力渐盛、文化自信、设计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的甲方、设计单位、建筑师早已不再以过去一样敬畏的眼光看待外国建筑师。他们要想像过去一样“追梦”,可能还要拿出更多真材实料,而不是仅仅靠走穴站台混饭吃。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模糊的边界:Hylla落云自然体验中心gad建筑设计

  感谢gad的分享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时不时的从“原来的世界”适当抽离放松,是一种让内心回归安宁、秩序得以重建的方式,尽管地理概念上的“远方”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抵达,但由身而心的度假体验却难得发生。 如何才能创造出这种自在松弛的体验?是留给设计师的首要问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