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宝藏的“前世今生”贯穿着人类文化的历史,也是人类文化的记录者。拿建筑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为什么是身披瓦片、中间一个尖、四角翘起的样子?同样是为了让信徒更加相信“天籁之音”,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在视听设计上有哪些玄关门道?中国古建筑究竟有哪些充满灵气的“神机妙算”?
在钢筋混凝土建筑大行其道的今天,如翚斯飞的中国传统建筑似乎已成为一个熟悉却又遥远的“乡愁”意象,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北京天坛
无论我们如何惊叹于《阿房宫赋》所描述的宫城的壮丽,或感动于《醉翁亭记》所渲染的环境的清幽,当我们试图仔细勾勒出这些建筑的具体样子时,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对其一无所知——中国自古崇尚儒学,对匠艺关注不足,造成了我们传统建筑知识体系的缺失。
太和殿剖面图
即便我们有心翻阅哪怕距今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也会陷入对大量生僻字的困扰或只识其字却不知其意的尴尬,更遑论《营造法式》之类距今千年的建筑类古籍。
似乎学习传统建筑是有门槛的。
恒山悬空寺
历史拉远了我们与这些精美建筑之间的距离,时间的流逝也让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遥远。
眼花缭乱的斗拱与其各个构件纷繁复杂的名字,更是让我们在初次接近它们时便产生退避情绪,并进一步给我们带来困扰:“对于非建筑从业者,了解传统建筑在当下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意义?”
01 了解传统建筑的意义
建筑作为艺术门类之首,对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而又无比深远,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我们平日讲学习知识的时候,会用诸如“搭结构”“构建框架”“打好基础”“入门”“进阶”等词语;在描述人的能力的时候,会用“栋梁之才”“高屋建瓴”之类的词语;在分析事情的时候,则会用“关键”等词语——实际上这些词语都是从建筑学中发展而来的。
理解传统建筑的脉络,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认识历史。
如果我们明白了了解传统建筑的目的,便能将学习传统建筑的切入点从那些看起来非常具体而繁杂的古建筑知识,切换到古人怎么盖、怎么用,以及怎么理解这些建筑要素上,从而试图理解其中的文化,学习传统建筑的门槛便会相应降低,这一过程也会变得轻松愉悦。
比如,我们常将进入某某单位、学校或家族的标准很严格叫作“门槛很高”,“门槛”这个词同样来自传统建筑,可它究竟是怎么演变成一个形容进入标准严格的词呢?
古画中的建筑屋身被抬高
假设这里有三种板凳:第一种板凳仅有一个座面和四条腿;
第二种板凳具有一个座面和两两联系成组的腿;
第三种板凳则由一个座面和四条连成一体的腿组成。
如果这三种板凳材料都便宜(意味着用料多少对造价影响不大),座面形状也相同(不计加工成方或圆的差异),那么在同样结实的情况下,最昂贵的会是哪一种?
正确答案是:第一种板凳。
解析:这是因为,第一种板凳的四条腿各自与座面呈点状交接,对榫卯工艺及角度要求最高;第二种板凳的四条腿分两组与座面交接,两两相互牵制,对榫卯及角度的容错率有所提高;第三种板凳则将四条腿全部连接,其容错率最高,对榫卯工艺要求最低,只要足够紧,甚至不要求角度有多精准。
02 门槛里大有学问
在传统建筑中,门槛主要具有如下几种功能:
1、固定门枕石,同时将门板抬起一定高度,从而固定门扇,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形变;
2、防止冷风回流将尘土带入室内,保持室内外的区分;
3、视其高低而区分房屋重要程度或功能等级,配合上方门簪的数量,共同在文化层面表达秩序。
门槛
然而从文献中并未找到门槛相关的硬性的等级规定,那么这个等级制度到底从何而来呢?文化现象太复杂,但总有起因。建筑方面的文化,多数出于建筑建造的过程本身。
上面的题目中,三种板凳表现了工艺的不同精细度。事实上,比之于小木作中手工艺的精细度,建筑结构构件大木作中榫卯的精细度可能远远不如这些板凳。
这就要求早期建筑对结构交接节点的容错率越高越好,而地栿就承担连接柱根以提高整体容错率这一使命。而门槛则是一圈木地栿中一小段暴露在外的部分。
就像现代砖混框架结构中需要地圈梁一般,早期的木结构建筑中,接地处通常会有环绕的地栿(栏杆的阑板或房屋的墙面底部与地面相交处的长板),同样承担着拉结稳固柱脚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牵扯到一个结构问题、一个空间问题和一个工艺问题。
结构问题是,通常需要两个圈梁位于两端,才能令整体更为稳固,而且柱身开卯眼对木柱破坏较大。
空间问题是,如果柱高不够,只能施于柱头和柱脚。
工艺问题是,如果柱高、柱径都足够,那么尽管卯眼可以开在柱身,但是要想让横向的枋与之交圈,对长度的计算要求较高,如果更进一步想让两个枋在柱身内相咬的话,那就需要更精细的榫卯。
简单一句话就是,实在太麻烦了,对长度计算和榫卯的要求都太高了,可行性不高。
所以,多亏有了地栿,免去了这种烦恼。
03 门槛怎么被赋予了文化意义?
门槛高低为何会在文化中与等级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这是因为,古人社会地位越高,相应的屋宇等级就越高,能用的料就越大,能盖的房子也越大,其门槛也就越高。
社会地位高,意味着其屋宇普通人难以进入。门槛高,同样意味着其空间难以进入。文化关系就这么确立下来了。
后来,随着砖墙替代土墙,房屋稳定性更好,地栿也逐渐退出了视线,但是“门槛儿高”这一说法却流传了下来。
不过后来为了方便进人、搬东西或者出于修缮目的,门槛被做成了可拆卸门槛,比如寺庙就是这样。曾经给寺庙捐门槛被当成一种“功德”,这件事除了包含让人踩踏的隐喻意义之外,也是一种给穷人出资修庙的机会——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出得起钱给佛像重塑金身,将庙本身维护好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所写的那段关于祥林嫂想去寺庙捐门槛的说法。
可以说,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与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其实非常有趣,琢磨如何用最原始的技术条件盖出有趣的房子,其实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的设计训练。
想知道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为什么是身披瓦片、中间一个尖、四角翘起的样子吗?想知道中日建筑看起来相似,实则一个长高一个长胖的区别吗?想知道同样是为了让信徒更加相信“天籁之音”,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在视听设计上有哪些小心机吗?
那就来看看这本书吧~
04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它会告诉你上面问题的答案。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止这些,它还会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细致地分析传统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外形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它不光代表着技术的进步,也暗含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更有一份令人惊叹的工匠精神。
因此,一座建筑,不只是人的安家之处,也是生活方式与智慧结晶的集合。
窥探传统建筑每一个缝隙中流露出来的灵巧之气,领悟藏在木头中点点滴滴的传统智慧与文化。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这栋总部大楼绝了!在中庭挂了一颗「大钻石」,网友:这是我见过最炫的办公大堂本文转自:一起设计 微信公众号ID :together-design 本文已获得授权 总部大楼的设计总是能有层出不穷的新意。特别是在中庭的大堂,更是设计师“炫技”的重点。 最近 (注:本文原发布于2020年5月5日)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