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BIM专家视角如何判断BIM未来的发展趋势?

BIM专家视角如何判断BIM未来的发展趋势?

发布于:2021-01-07 11:21:07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以下文章来源于广联达新建造 ,作者探索数字化转型的

文 | 许杰峰



01

近些年,我国在BIM推进方面的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发布BIM指导意见,对于这一系举措您是如何看待的?


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相关政策性文件看,整体说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该技术的认可和支持,鼓励从业者使用与创新;


另一方面利用政策性文件也可以适度规范市场,避免行业乱象的发生。 但如果具体拆解、研究各项文件,也不难发现国内的部分指导意见偏宏观,有的指导意见下发之后,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与任务分解,导致指导意见没有达到发布预期。


住建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通过政策影响全国各地的建筑领域相关部门对于BIM技术的重视,就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意见》中提到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这一目标的发布背景是当时国内正处于BIM发展、扩张的高峰期,行业内一片看好,普遍认为BIM技术会不断突破、快速改变原有的设计、施工管理方式。


事实上,BIM的发展是全产业的问题,需要打破原有的工作习惯与利益链,要求“业主、设计、施工、供应商”等都能响应与支持。


从手绘到CAD,虽然也是一次深度变革,但其本质还是在二维的层面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没有改变,而从CAD到BIM,增加了一个维度、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方式,并且涉及深层次的利益再分配,其难度呈指数型攀升。


个人认为在“十四五”的相关政策中,仍应有BIM指导意见来指导BIM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但建议不同地区根据辖区内建筑行业水平和BIM应用情况,有针对性的编制相关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应侧重于让技术在工程中落地、产生价值。


此外,政策发布后应有反馈与评估机制,不断更新与完善,才能更好的发挥引导价值。


02

您认为现阶段我国BIM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如何?对于企业而言,是否有必要制定企业的BIM标准,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和阻碍?


中国的BIM标准体系建设还有待提升,目前已经发布的标准系统性不强,主要侧重于应用。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可看作“标准的标准”,是框架性文件,《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还不能覆盖建设的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主要促进建筑信息的交换与协作。


从业者在使用过程中只能针对不同业务需求去查找不同的依据,不能建立系统性的认知。


从全球范围来看,英美两国的BIM标准影响力较深。其中,美国BIM标准(NIBS)主要分为三部分:


技术、分类系统和符合性规范的引用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应用实施标准,覆盖非常全面,既有针对软件开发人员的内容、也有面向工程管理人员的部分,体现了美国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


英国标准系统性强,以国家强制力推行,将BIM划分为3个等级,内容与软件紧密结合,实用性较强,要求建立通用数据环境,并规定了包括文档的管理、模型的命名和拆分要求、模型样式等细节性内容。


与这两个国家相比,我国的BIM标准中,基础性的内容相对缺失,更加强调BIM技术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BIM标准应该在基础性方面多下些功夫,可以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将好的内容做本土化引用。


近几年不少企业在编制BIM标准,由于现在的国标内容深度不足,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补充是比较合理可行的办法。


建议企业标准应该重在执行层,根据一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使用的软件,编制切实可行的操作级规范或指南,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沟通反馈机制、设置奖惩措施,不断优化,确保执行。


03

在您看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算不算精细化的一种模式,其中BIM技术起到的价值主要有哪些?


个人认为标准化是精细化的必要条件,标准化是减少错误、降低风险、提升效率的最佳手段,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


BIM属于信息技术的范围,对于建筑企业,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离散度非常高、沟通效率低,BIM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可视化和高集成度,从而使信息能够高效传递。


BIM模型实际上是为项目中的各个构件建立了专属的数字ID,通过这个ID可以将与之相关的材料、进度、成本等信息进行关联集成,再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管理的拓展应用。如果能实现实体与信息模型之间的完整映射,那么也就具备了工业化自动生产的基础条件,将会引发建造方式的彻底革新。


04

从您的视角,如何评价国内外的BIM软件,在后期应用上您对国内软件有哪些期许?


BIM软件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三维设计软件,具有建模功能,面向设计师;另一类是消费级的管理类软件, 主要用于模型浏览和赋能,使用对象是工程管理人员。


目前,在基础建模BIM软件方面,国内设计院、施工企业采用的多是国外产品。


但是, 一方面,国外BIM软件不满足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管理逻辑与业务习惯出现了“水土不服”, 且这种“水土不服”问题似乎正在导致企业决策者对BIM技术本身价值的质疑。


另一方面,也给国内设计院、施工企业带来了长期、高额的投入与维护成本;


最重要的是可能为建成后的单个建筑、群体建筑、园区级乃至城市级的建筑数据安全带来隐患。 管理类软件相对条件好很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软件的实用性差,这主要是因为开发软件的人不了解业务需求。


通过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梳理企业业务场景、推广应用实践等手段,软件的能力应该会逐步走向正规,成为项目管理的新型生产工具。


因此,建议国家层面考虑组织在科研创新、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具有结构复杂、环境复杂工程设计与施工经验、具有“社会奉献精神、不以逐利为根本目标”的企业,牵头进行国产基础建模BIM软件的研发工作;


高校牵头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面向未来的中国建筑人,促进BIM理论与国产BIM软件、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


信息化企业牵头进行BIM插件、软件、平台的二次开发,共同构建国产BIM软件的系统化、良性化、技术生态圈。


05

企业推广BIM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哪些困难,有什么解决办法或思路?您如何判断BIM应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建筑业企业该做好哪些方面准备工作?


常见困难有以下几点:


第一,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变革动力不足。 建筑施工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购买材料、工人实施才能完成实体的转化。


目前国内的劳务受教育程度偏低、老龄化严重,管理难度大,很难实现信息技术的落地。而材料供应商自身动力不足,不愿意在信息化上进行投入,不利于BIM的发展。


第二,国内项目工期紧张,管理细度难以提升。 中国建筑市场业主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极力压缩工期,三边工程依然存在,导致施工管理难度增大、建筑质量安全风险提升。


设计图纸、施工计划的变动都非常大,不利于BIM的落地。


第三,缺乏具备BIM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在施工企业中,一般应用BIM技术的人员大多是刚毕业一两年的员工,现场管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而具有现场管理经验的员工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一般又不太想从事单一的BIM工作。


第四,惯性思维不愿意变更,传统模式难以颠覆。 常年以来建筑行业管理粗放已经成为习惯,形成思维定式。而BIM的潜在要求就是全面普及和协同工作,如果不能从顶层推动,由项目主要负责人督促,实际的应用效果往往低于预期。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试点示范、优势企业扶持、政策补贴等手段,做出代表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可以是中小型企业),带动整体向上发展。


总的说来, BIM技术在我国进入发展的爬坡期基本已经成为共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不断向产业链各企业缓慢渗透累积,才能引发质变。


建筑企业应该多培养具备传统业务与BIM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外部新技术发展动向,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12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厦门:打造BIM报建审批新模式,探索CIM平台建设新亮点!

厦门将 打造BIM报建审批 新模式 探索CIM平台建设 新亮点  BIM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