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发布于:2020-12-30 15:56:30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以下文章来源 A05工作室  ,作者唐小风


开篇 ——寻找“天生建筑师”

 

当下的建筑设计怎么教?特别是在理工类大学怎么教?这可能是很多建筑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因为在理工类大学里,建筑学的课程体系最不 “理工”,而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理工”。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建筑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是不是可以教会的?笔者曾经觉得这个专业可能最适合理科与文科通吃、条理性很强的天生文艺青年,而且这个人最好还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再有些南方建筑师的大热天围围脖(最好是红围脖)、北方建筑师的大冷天穿拖鞋(最好是光脚穿)那种独特气质。

经过多年的教学让笔者知道了,这样的同学并不存在,因为这不是中国的经济现状和高考体制能培养出来的同学。也可能真有,但即使有也轮不到笔者来教,这样的同学都是未来的 “神仙”,一般老师也教不了。

言归真传,立足现实,在笔者现在的观点里,就是每个人都能学好建筑设计。既然很少有上述的理想天才,那关键是找到你自己的道路,因为建筑设计并没有唯一答案。曾经在课程里笔者更多的是思考如何阐述观点,让同学在大学课程中能吸收多元的老师理念,各取所需。 但现在笔者更加明白,学生是教师职业的服务对象,课程应该更多让他们寻找自己的路,这个路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寻找。


建筑大师的围脖天团(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课 ——从“中国地图”开始


第一堂课怎么上?这个对建筑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但却又陌生的问题。 所谓熟悉是说很多课也不是第一年上,都会积累了一些题目经验,每个老师也都有自己的三板斧;所谓陌生是因为每次课面临的学生会有很大不同,他们的设计理解和前期积累会有不同,抓住每个人的 “内心世界”永远都是陌生的。

本文的这次课程是哈工大三年级上学期的老城区社会住宅设计,在第一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现场前期勘探与分析。而这次的第一堂课,笔者选择了陌生的一面,了解每个同学是从黑板上的一幅中国地图开始的。


“龙哥”团队的前期调研



“四条人”小组的前期调研


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经济不均衡,让南北方的同学、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同学,都会有很大的思想差别。这张中国地图从黑龙江到云南,遍布大江南北,是班级同学的家乡, 笔者和同学们要从陌生中开始共同寻找每个人自己的设计道路。


黑板上的中国地图


 

第二周 ——城市中的“场所”

 

三年级的第一个设计面临着实际的城市地段,笔者更希望同学在低年级思维发散的基础上, 回归建筑本质,更加理性的介入城市场所中的建筑。

第二周设计解决的是居住建筑和基地的认知问题,这里面需要完成一部分设计积累,积累的理论、案例以及现场条件越多越有助同学架构设计理念。知识积累也需要大家归纳和总结,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这个环节在未来过程中也会不断的需要强化跟进。


第二周的城市探讨


 

第三周 ——住宅的“类型”

 

第三周我们会研究城市与建筑空间类型,之后会研究尺度和建造等环节。 希望同学会在一周多的时间内 挖掘多种建筑类型可能, 选择适合每个场地的 空间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不是最终的形体,这阶段与美丑更加无关。发展模式就是同学整合出来的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基本组合方式,可以参考一部分案例的解决方法,解决方法并不是抄袭体量。每个环节用基本体块完成即可,但是重点要阐述生成的动机和原理,一定要逻辑清晰的生成初步理念,这是下一周多要完成的任务。

这阶段强调不需要提供什么文字性设计名称,也不需要赋予设计理念故事情节。就是简单的基地发展的空间模式,纯粹的建筑与基地自身问题。解决现有问题,为未来自己发展预留一定可能性,解决到这里即可。


第三周的类型挖掘

 


第四周 ——逻辑与发散

 

上述阶段仍以前期研究为主, 主要目的是分析住宅建筑的类型,同时研究不同基地的特征,把这两点结合起来。 然后会在不同基地进行多种布局方式的探讨,上一阶段不急于定案,要有多类型的分析比较。所以希望同学仍要多关注其他同学方案,也不着急标新立异,这是一个共同研究和取长补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吸收和归纳多种发展思路,总结出适合自己地块同时符合未来住宅使用的自己方向。积累得越多,金字塔才能盖的更高,可以说还是分析积累阶段。

另外这阶段设计处于 黑箱阶段, 虽然逻辑分析占主导和必不可少,但是感性和发散思维也无可避免的并存。所以,一方面笔者希望大家可以多发散,不拘泥于一种最基本合理的空间类型;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草模现场研究不断地找感觉和机会,这里面会有一些自我的成分存在。通过慢慢研究, 最终把逻辑和发散有效整合思考。


第四周的方案比较


 

第五周 ——人的“尺度”

 

在这之后,大家有了城市和住宅类型的基本认识,但是也存在比较自我和表达过多形式复杂的倾向。这一周设计会 加强建筑尺度的认识, 这里面有住宅户型和交通核的尺度,以及一些底层公共空间尺度,进而完善一些平面关系。

如果这个设计只是教大家会做住宅,这就太课程简单化了!笔者还是希望大家学会从城市场地入手同时结合建筑类型分析的设计方法,不是解决单一课程设计, 而是承前启后的形成自己的设计手段, 为未来高年级以及出国留学打好基础。这阶段这一点同学理解似乎还不太透彻,属于有点迷茫的接受过渡期。但有些同学已经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投入,形成良好的态势,能够多总结多前瞻性的看问题。


第五周的尺度研究


 

第六周 ——建筑的“建造”


在基本解决了同学们的场所、类型以及尺度问题,这一周开启了建筑的真正 “建造”环节, 也就是要了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构造生成过程, 从这周开始,笔者有了自己的班级专用笔,这个笔是大宝同学提供的。从这周开始,前面更多的草模沟通转向了草图沟通。

笔者在曾经一定时期的教学中比较回避画草图,更多是希望引导和交流。这次的教学过程即将各环节明确完成任务,同时也希望同学在逻辑与发散之间不断地反复思考,而在第六周这阶段,画笔又再次回归来加强理性环节。


唐老师专用笔

 

第六周的草图交流



第七周 ——空间的“表皮”


在前些周的不同主题架构后,同学们基本都找到了自己的建筑类型,也架构了自己的空间特色。在此基础上,同学开始进一步完成自己的整体建筑,也会展现自身的建筑性格语言。

所谓的 “表皮”是在建筑空间与结构骨骼基础上,再进行相匹配的材质、色彩和肌理等做法。这一点需要同学们很多的比例关系认识,以及材料与构造知识积累,因此这个环节在理工科大学往往完成的并不是很好。本次设计在这个环节做适当探讨, 避免同学花大量时间而落到简单的形式怪圈,而更希望表皮是建立在空间与骨骼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建筑思维。


周周同学的模型


丁丁同学的模型


胡胡同学的模型



帅帅同学的模型


轩轩同学的模型


阿浩同学的模型


 

结语 ——职业的“建筑教师”

 

“建筑教师”与”建筑师“在当下的国内已经成为了两种职业, 所谓职业就是既要服务也要养家糊口的工作,而这两种职业的服务人群不同,势必让这两种职业既有交集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看到翻译出身的穆里尼奥能成为足球界的世界名帅,而刚刚仙逝的球王马拉多纳却是一个蹩脚的三流教练,因为足球教练和足球运动员也是两个不同的职业 (不知道穆里尼奥和马拉多纳的朋友请自行百度) 也就是说职业的“建筑教师”要教好未来职业的“建筑师”。

当下的建筑学基础教育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不断交织的,建筑设计发展已经到了多元并存的时代, 即使如许多西方院校,也是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迥异。 工科大学里前两年建筑教学的特殊属性,让同学在三年级走到了对建筑认知的十字路口,未来深造还是工作、甚至是否还坚持去进行建筑创作,这些问题已经摆在了同学眼前。

这个设计将整个环节拆分明晰,是考虑课程设计以教学为主,与建筑实际项目的目标并不一致,而让同学能够更好的掌握各阶段的方法, 方法比一个设计结果更重要。 笔者希望在七周设计中每一阶段完成既定目标,让大家能够清晰自己在做什么,当然最终目标是 每个人在共性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设计方向,也建立自己的设计方法。


纸片同学的中期总结



纸片同学的最终模型




 

附记 ——部分同学的结课总结


  

小郭同学的总结节选——

 

在这次设计中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慢慢探索出了自己设计的工作流和设计能否让自己满意的关键点。在中期总结中 我说前几次设计课我觉得我的设计能否完成的好主要取决于我的概念好不好。但这次我发现,前期的理性分析更为重要, 即先做一个 “对的”之后,再考虑着手于“美的”。 (至少这很适用于我本人) 概念这个东西是自然而然的 ,相对于很多同学(没有贬低的意思)我几乎没花什么时间在想概念和起名字上,这些东西都是基于我的前期分析一直贯彻并落实的。另外我觉得建筑设计课里,设计做的充不充分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考虑的点够不够多,够不够 “thoughtful”(当然不是说要总在意一堆细枝末节没用的点)。我一直希望我能成为一个 关切的有温度的建筑师, 真正关注我是在给什么人做建筑,这个建筑做出来给谁用。体贴细微至使用者的衣食住行方不方便,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大局观看整个城市能因为我的建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也算是我的终极理想吧。


 

小杨同学的总结节选——

 

“黑箱思维” 这个词我其实到现在对它的理解还是很朦胧,不太深入。最开始我提出 “城市山谷”的一系列言论的时候,老师说“不要用一句话把自己框死”“要明白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这个基地它想做什么。”
“基地想做什么?” 说实话,这次词在我脑袋里转悠了一个礼拜,把我给打蒙了。之后我在不断理解城市肌理,理解基地的概况,理解城市发展逻辑,考虑基地和城市之间的设计。慢慢地明白,基地的特点,基地所处城市的特点是影响方案生成的关键要素,而不是自己凭空捏造了一个词汇来妄想解决这块基地的问题。

 


丁丁同学的总结节选——

 

在这个设计的中期,我也写过一个 “进步报告” ,在那篇总结里,我主要谈的是收获,我对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有了基本认识,我对建筑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知道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线性思维、发散思维、黑箱思维,在这个设计的后半段,这些词语、这些概念也不断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它们帮助我认识别人的方案,捋清自己的设计思路,也指引着我一步一步地完成这次的设计。而纵观本次设计的整个过程,我觉得我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知道了另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这是一种以建筑本质为起点,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不断深化的设计方法,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对应的需要考虑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约等于建筑设计的过程,这种设计流程和方法更加强调设计的逻辑,遵循这样的设计原则让我觉得自己的每一步设计都有理有据,而看着自己的方案一步步成型、深化,也让我很有满足感。

 


杨杨同学的总结节选——

 

在学习方法上,我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能找到案例,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那么的有恰当的原型,之前我在学习中不明白就找案例,其实有一些努力做事却不得法的感觉,因为一方面自己的思考是重要的,主要是在于自己对案例的整合能力,这个能力可能是看了很多东西后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能力可以让我不是简单的抄案例,而是更多的整合案例,整合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力,同时呢,学习案例要深入,不能只学形式手法,而且还要学习其内在的逻辑,避免走向盲目搬手法的手法主义,应该是这样的。

 

班级的建筑梦


(注:本文照片为笔者唐家骏拍摄,版权归笔者所有)
  • 加倍努力
    加倍努力 沙发

    学习了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多谢了。

    2021-01-02 11:27: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71 万条内容 · 40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微墅”升级2.0产品,面积相近,舒适度更高——“街巷”型规划布局。

昆明俊发嵩山溪谷 森拓设计 曾几何时,家家户户有院落,瓦上青苔,房檐飞燕,堂前茶果,翻墙的爬山虎;山水相伴,一杯白茶,几册清文,阅读精致天地。现如今高楼大厦,飞快的节奏,匆忙的脚步,繁琐的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促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产生了更多的向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