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旧公厕和旧材料的双重新生,不输日本建筑师的中国“厕所革命”!

旧公厕和旧材料的双重新生,不输日本建筑师的中国“厕所革命”!

发布于:2020-12-23 13:42:23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 转自:建道筑格

各位设计师
大家好!

中国建筑师一直在努力创新

使公共洗手间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美观、合理、环保、智慧……

他们以实践行动表明

当前公共厕所设计

正以建筑实验的姿态

不断改革中国公共空间



  01. 
旧公厕和旧材料的双重新生
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景观厕所


广东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有一处旧公厕
设计师将旧公厕拆除后的旧材料进行重新利用
完成了一次旧公厕和旧材料的双重新生

祖宅村全貌

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中
设计选择了类地景化的处理
将卫生间部分功能区
藏在一个供村民日常休闲娱乐
举办活动的大台阶之下
解决了公共厕所便利性与隐蔽性的矛盾

拆除后的建筑废料

在材料的选择上
设计师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模数和秩序
将破碎之后失去了模数
无法被利用的 旧砖瓦 重新利用起来
让旧材料以一种新的形式续写历史

砖瓦墙的每一块砖都经过设计师的考量

统一模数的钢丝笼的使用
让笼内的砖瓦有了极其自由的组织方式
斑驳的旧砖旧瓦就像本地的历史片段
将这些片段打碎又重新组织拼贴

放置入笼子中的茶壶等生活用品

整个墙体的施工过程都遵循重力规则
越往上部的笼子
需要承受的重量就越小
垒砌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在材料上运用了更多的瓦、碎砖、旧茶壶
等特别的材料
在砌筑方式上也采用了更多的镂空
使砖墙显得更加通透


日出或日落时
阳光透射进来
穿过这些砖墙的缝隙
洒落在地面或墙角
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这些材料承载着整个场地过去的记忆
建筑师希望以碎片化的形式
将它们放进新建筑之中
整个场地在更新之后
依然能够找到一些
关于旧时光的平常而动人的细节

露台夜景



  02. 
带风景的厕所
小型基础设施项目



该项目于今年5月竣工
标志着公园向露营登山休闲地转变
“带风景的厕所”
是一个很小的基础设施项目 
为游客提供基本需求服务


该项目被设计成露营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因为当地的土地法规不允许
新建任何类型的新结构或有屋顶建筑
因此,厕所只是一系列的围墙设计


在野营公园的大面积区域内
4个不同位置放置了一套2个厕所
并配有一个洗漱台和一张长凳



洗漱台的顶部是一块厚厚的 混凝土板
上面有一个很小的斜坡
洗手的时候水可以直接排走


项目所用的天然石材鹅卵石采自附近
简单的铜管被弯成水龙头
石头墙是当地工人精心的杰作

4个小型基础设施元素
旨在突出其为适合景观的简洁构造
同时它们成为公园里的目标建筑


  03. 
“无界”之厕
大数据分析 智能化覆盖


该项目坐落于
深圳北环?道和艺园路相交的转角
建筑师将公厕设施消隐在树木及绿化带中
厕所隔间采?无分性别隔间的形式
形成了一种无边界的
与自然交融的流动型平?布局


设计在??上采? 8K镜?不锈钢 材质
其外观随着光线的更替
四时的变化呈现出不同景象


当?们步入其中
其身影亦成为了建筑立面的一部分
促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建筑形态
建筑在这瞬间成为了一个
简洁并有力的艺术装置



简洁明快的室内氛围
透过天窗撒下的?缕缕被枝叶轻抚过的阳光
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厕体验
同时?然采光可作为室内的光线补充
减少照明的能耗,节约能源


为了方便父?带幼儿如厕
和减轻有限的厕格的压力
在树下别具心裁地设置了一个绿?的桶装置
该装置含?个儿童洗?池
两个儿童小便?
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
有效地分流了部分如厕需要
同时也增添了?童如厕的趣味性
亦消解了母亲带男孩上卫生间
可能引起的各种尴尬

天窗撒下?缕缕被枝叶轻抚过的阳光

该项目包括三个无性别隔间
?个无障碍卫?生间
?处幼儿户外卫?生间和管理员用房
维护管理上充分运用了互联网+大数据
通过运用建筑全生命周期BIM
后期的管养、维护都可以及时查明


在非隐私区域使用具备客流统计摄像机
?为分析摄像机
以及超脑NVR、人脸门禁
信息发布终端以及iVMS管理平台
等?系列智能化产品
实现覆盖全公厕的智能化
可实现人流统计
公厕区域内人员倒地
剧烈运动等预警功能


市民可以通过扫描?维码
了解空?质量、温度、湿度等信息
使用后还可对公厕进行评价
公厕自启用以来
?使用人数维持在500人左右


  04. 
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
深圳南头公厕


项目位于深圳市的深南大道
与南山大道交叉口西南的树林内
树冠高度都在十五米左右
主干分叉高度均在三米以上

枝叶繁茂,夏日树影匝地
形成闹市难得的一片阴翳
林下的小路是公交站台
连接周边步行通道和小区的捷径


新建的公共卫生间要求配置
8个厕位的女厕、7个厕位的男厕
无障碍洗手间、母婴室和管理用房
这些功能如果都容纳在一座单体建筑里
占地将超过80平方米
势必要砍掉一些树木

设计目标聚焦在
结构基础如何避开所有大树的主根系
根据建筑功能
设计师拆分出4个相似的小体量叶片形单元
“叶片”的尖部是入口
较宽的腹部形成如厕空间

树根分布图
基础平面图

根据树干的分叉位置
建筑的高度被限制在3.2米以下
四个低矮的小单元
小心翼翼地落脚在树根范围之外


每个单元只设置双柱
布置在室内的中轴线上
以确保柱基础远离树根
这样起稳定作用的基础圈梁
尺寸就可以减小
进一步缩小了基坑开挖的范围
以保护根系



为了更适合悬挑并且减小构件尺寸
屋顶选择了 钢结构
屋面是 钛锌板立边咬合系统
吊顶是干挂铝单板系统
通过 双层檐口 的设计形成一体的屋盖
它与 金属幕墙 的围护结构完全分离


四个小单元退离步行道
栖身在树林的华盖之下
叶片状低矮的缓坡屋顶
重新定义了这片林下空间
我们称之为——片叶园


  05. 

性别友善卫生间
花墙如厕


日常生活中常能见到女士排队如厕的情况
因此,他们建议采取混合性别的卫生间
能使男女如厕的机会更加平等
空间使用更加公平

改造前后对比 

设计师将原来的男女卫生间完全打通
置入一个个单间
无论何种性别
自己选择单间如厕即可

从通道入口看植物墙

卫生间也是交换信息的重要场所
设计师在卫生间的隔墙上 打出几个洞口
将洗手、梳妆等功能内置于墙间

原先不相识的两人
也有了打个照面,交谈聊天的机会
同时,墙上洞口增加了可用面积
使卫生间增加更多单间
提高使用效率

“洞口”增加交流机会

多数人心中,卫生间是每日必需
却又不愿主动提及的空间
这个项目设置了一个可主动改变的植物墙
这是个以洞洞板作为基础的墙面

挂着几百盆不同的 植物
由使用者选择、照料
根据心情或使用所需调换位置与组合
也可自己带来植物,互相交换
谈论养植经验
随季节有新的香味,新的色彩


卫生单间的使用状态
与基金会办公室的信息相连
办事人员在办公室里就能查阅到单间的使用情况
方便安排时间
同时增设了残疾人单间
全面照顾残疾人的使用情况



  06. 
山之厕所
从“休息处”变“休息驿站”


昆仑山国家森林公园
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设施升级
保护区管委会邀请Lab D+H
设计一座示范性公共厕所
作为设施升级的启动项目


业主并没想好厕所的具体位置
设计师展开了基于场地的研究
提出新设施的建设必需遵循
最低干预开发的原则
设施的设计亦应顺应复杂的地势
而轻巧地藏置于自然保护区之中

体块生成示意图

设计师构 建了一个单体模块系统
它能够灵活地根据不同地形自由组合
以便适应性地推广至整个自然保护区


设计师通过单体模块的组合
一个顺应地形变化的庭院生成了
袖珍的中庭被一条时上时下的围廊环绕
在视野最佳处设置的景观 平台
为等候的家庭成员提供休息与观景场所


起伏的庭院分为两部分
休憩空间与功能空间
通过一条环状连廊串联而成

休憩空间由几组连续的模块单体转换过度而成
形成亭子与露台,作等候与赏景之用
功能空间将厕所功能
分为男厕、女厕、家庭用厕三类


中庭边缘设有两处洗手处
每处有两块折叠的耐侯钢板
一高一低分别给成人与儿童使用
用过的水从钢板缝隙中流入 砾石 过滤池
水过多时从 无边界钢板顶部
溢流而出并回渗地下


沿对角线起坡的单体
经过适应性地组合后
呈现出具有几何美感的屋脊线
形成了与昆仑山嶙峋的山脊线的对话

厕所的表皮采用 小枝 磨砂玻璃 并置
在保证隐私的同时又能产生优雅的光影效果

不同朝向的等候坐凳

为考虑方便性
厕所内设计有放置小件物品的
木台和兼具桌子功能的矮凳

从材料到构造方法上
我们都希望驿站的搭建
为环境带来最小的干预
并能将 单体模块 的组合办法
推广应用至整个保护区

单体模块间格栅的使用
休憩空间与功能空间
连续的景观亭形成休憩空间
简洁的耐候钢洗手池与竹龙头

相比其他常规类型的建筑
公共洗手间的尺度要小得多
但中国建筑师一直在努力创新

使公共洗手间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在他们的实践中
当前公共厕所设计正以一场建筑实验的姿态
不断改革中国公共空间


  • azen000
    azen000 沙发

    利用旧材料,可大幅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又节约了成本 

    公共卫生间融于周围环境,不突兀,不影响周边景色,又做到了私密性 

    2020-12-24 11:07: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香港K11美术馆,通透而“隐蔽”的玻璃空间

收录于话题 建筑观,观世界。 每日优选全球最新作品,推荐关注。 香港K11美术馆坐落于K11文化艺术中心的顶部,略低于海滨住宅十几层。美术馆的设计建造和维多利亚码头几乎是同时开始,也曾遭遇环境挑战。 美术馆是由原本预留给商业零售和餐饮的两层空间改造,建筑师为其配置了宽敞的雕塑露台,使美术馆成为香港宏伟天际线的一部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