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不用暖气冷气的房子 比被动房更加被动的【超级被动房】

不用暖气冷气的房子 比被动房更加被动的【超级被动房】

发布于:2020-12-14 19:32:14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不用暖气冷气的房子
比被动房更加被动的【超级被动房】 在无任何能源补给的情况下实现冬暖夏凉。


真正绿色环保的生态住宅


A,住宅本身需要设计一圈隔热层【比如 阳台 阳光房属于隔热保温层】
隔热层的目的是什么?
1,当然是隔热&保温,2.还能够吸热
冬天需要吸收热能 给房屋储备热能,同时还要确保热量尽可能少的流失。
既然要吸收热能,太阳的资源不可浪费,所以房屋采光面一定要尽可能大开间的玻璃窗,
以采集足够多的阳光射入屋内(同塑料大棚原理)为室内提供免费的热能,于此同时就
要考虑热量流失的问题,
解决方案:
首先是考虑真空玻璃,因为热能无法通过真空传递,但是窗框 依然导热,所以我的
解决方案是,不止一层真空玻璃窗,而是两层甚至三层,确保热量最少的流失,但是三
层真空玻璃窗造价又会升高,普通人家未必能够负担的起,
于是想到用钢化玻璃,12mm厚度大钢化玻璃,也是三层,每层间隔5-10公分左右,这样
改良之后 的设计,大块的玻璃 更显档次,也更加明亮,可以采集更多光线,成本大大降
低不说,也更显得更加高大上了。
这个还不够,我需要隔热效果更加靠谱,
就是住宅外围设计一圈隔热保温层【比如阳台,阳光房都属于隔热保温层】
但是建筑四周都要设计一圈隔热层,就会浪费不少面积,就会增加建筑成本,
我的方案是:采光面的热热层就设计成阳台,种花种草观景阳台。不是采光面 的隔热
层 设计成衣帽间,储物间,卫生间 和厨房等这些功能空间,楼梯间也可以考虑设计在隔热
层区域(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规划即可),白天敞开这些隔热层才光面的门和窗,让热空
气直接循环与室内空间,晚上关闭所有隔热层的门和窗子,尽量减少热量流失,
夏天需要阻隔热能,让屋子里面一直保持凉爽,夏天的操作比较容易些,因为楼上已经
打好了基础,所以,只需要白天关上所有隔热层的门窗即可,


B,需要设计一套 地下恒温自然风系统


屋子里要保持空气新鲜,可是开窗子,室外的冷/热空气就会进入屋内。所以我设计一套
地下恒温自然风 系统。顾名思义,就是空气经由地下恒温处理之后再进入屋内循环。


结构组成:进/出风口(空滤器 可调节百叶) 进/出风管道 地下恒温层(导热管道) 


工作原理:室外空气 经由空滤器过滤,流入地下恒温层,冷空气升温/热空气降温,
之后流入室内循环。这样就会尽可能保持室内空气的温度也是恒温的,实现冬暖夏凉。


空气流程:进风口--管道--地下恒温层导热管(像地暖管一样,一圈一圈的)--管道
--室内空间--管道--地下恒温层导热管--管道--出风口


空气流量:这个 地下恒温自然风系统 要做到 像自然开窗一样自然通风的效果,那么就需要
进风口足够大,进风管道足够多,才能确保有充足的新鲜空气流通。
方案A,进/出风管道不能是一根,而是一整排进/出风管道,确保足量空气流通
方案B,设计专门用于流通空气的空气井,确保足够多的空气流通(这个更适合大型建筑)


风口设计:进风口 也同时也是出风口,在房子 前后(南北或者是东西)分别设计进/出风口。
让空气自然对流。进风的时候是空气过滤之后再进入地下恒温层进行恒温处理,
恒温处理后的空气流入室内循环,注意:这时候 排风的时候,空气也需要经过地下
恒温层和空滤器才能排出室外。虽然 排气时候不必要再恒温再过滤,可是要达到
自然风对流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做了。
进风口和出风口是相对的,同一个风口,即可以进风,也可以排风,
(进风口就是排风口,排风口也是进风口)
这就好像打开窗子,你很难确定这边窗子一定是进风的,那边的窗子一定是排风的,要根据
当时的室内外温差和风向风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个不是探讨范围,我们只要确保空气可以自然
流通的,新鲜的,并且是恒温的空气就好。


  • ynhhyjb
    ynhhyjb 沙发

    地下恒温自然风系统,这个创意非常好,希望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

    2022-05-01 10:38: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71 万条内容 · 40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立方体”住宅楼,一种有趣的居住综合体

ADEPT 最新完成的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立方住宅展示了一种有趣的居住综合体,打破大建筑体量的尺度,提供了一种发展中的新型邻里开发项目的变化。 ADEPTs recently completed Cubic Houses in Copenhagen, DK shows a playful residential complex that breaks down the scale of a large building volume while offering a generous variation to the in-progress development of a new neighborhood.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