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甄峰智慧城市理论再思考

甄峰智慧城市理论再思考

发布于:2020-12-14 14:51:14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智慧城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依托于智慧管理中心、一体化数据平台、智慧功能区,通过智慧管理、要素流有机组织促使整个系统的运行。

——甄峰



文/甄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01  智慧城市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和反思
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我们梳理了近20年来 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 : 近些年关注智慧城市的群体很多,相关的研究热点也很多,如建设目标与发展策略、管理与应用、技术支撑等。 智慧城市的研究从2000年初的研究探索期,经过2010年前后的初步成长期,走向今天的深入发展期。 在此过程中,研究群体从早期的IT研发人员扩展到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 从文献关键词的变化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研究领域也比较广。 从新的技术角度看,物联网、云计算等被研究学者运用到智慧城市研究领域,包括比较前沿的边缘计算、区块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于智慧城市实践来说,从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关注智慧城市,到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反思智慧城市探索的得失,我觉得非常 好。 虽然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某些领域走在全球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智慧城市建设在这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规划的定位不清晰。 智慧城市规划可以解读为“智慧的城市规划”和“智慧城市的规划”。 关于智慧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领域很多学者在探索如何更加智慧地编制城市规划方法。 但是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来说,信息化规划的烙印明显,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并不是非常清楚。
第二,我们对城市规律认识不够,对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问题与需求分析不足。 对于从城市科学角度研究智慧城市的学者来说,可能是对新技术的欠缺。 所以,我认为把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劣势协同考虑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过于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没有从技术集成应用与创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考虑。 这几年对于智慧城市来说,我们谈的更多的是 ICT 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而没有结合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来探索智慧城市建设。 同时,我们关注技术的解读,但缺乏对社会和人文的解读,忽略了知识进步所带来的知识体系的更新,习惯性用传统的思维考虑当前的问题。
第四,建设“城市大脑”,首先还是要解决人脑的问题。 目前还有很多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市民的思维停留在工业化线性僵化的时代,并不适应智慧城市建设。 那么,如何去克服此类问题,树立一个智慧化时代的开放、流动、共享与融合的新思维与新理念值得我们反思。
第五,体制机制方面如何创新应对? 资源如何协同整合? 对于政府而言,作为空间规划的主题,城市规划建设目标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目标是否协同与匹配? 新技术的使用是否与规划目标背道而驰? 是否会激发新的投资机会? 对于居民来讲,它们是否能适应我们为了改善居民生活品质而引入的新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使城市居民流动性提高,是否会影响本地化社区生活? 对于企业来说,新技术固然很重要,但是选择哪些新技术,新技术与已有技术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等,都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02  智慧城市要加强理论探索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探索。 目前,我们对智慧城市 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ICT的普及,而开始注重以人为本,关注社群需求。 国际电信联盟(ITU)于 2016年指出,智慧城市一方面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生活质量、城市运营水平、服务效率及竞争力,另一方面保证后代在经济、社会、环境及文 化方面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思考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如何将人、技术、空间和社会、整合在一起并协同发展,从对其内涵的理解上进一 步探索。
智慧城市存在于一个复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的基本核心理论,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对其进行考虑? 我们人与人的关系,地与地的关系,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各种构筑物、建筑物、地理环境等之间的关系,都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被重新构建。 我们要在新的人地关系中探索人与人、地与地之间要素的互动,从而促进智慧城市,包括“数字孪生城市”功能的建设。 在人地关系研究过程中,我们探讨了智能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方面的应 用,以及居民生活方式因此发生的变化,还从空间角度对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做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对于我们构建复杂的智慧城市系统来说,深度还远远不够。
智慧城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依托于智慧管理中心、一体化数据平台、智慧功能区,通过智慧管理、要素流有机组织促使整个系统的运行。 就具体建设项目而言,我们可以分阶段建设实施,但是考虑其功能设置时,需要综合、统一考虑智能的空间单元。
智慧流动性涉及社会、空间方面,我们需要考虑这些新的设施是谁在使用? 如何被使用? 使用后会对个人、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个体流动”向“社会流动”转变的背后是信息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如何构造流动、复合的活力空间,如何重塑家园功能、社区归属感。 另外,我们还要避免快速流动性带来的负面问题。 例如 :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们要反思流动性对风险管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03  科学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要从五个方面更加科学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
第一,需求导向 : 满足多元主体活动需求。 对于智慧城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空间单元,如 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其需求是不一样的,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调研,包括公共服务、企业生产及不同人群,从不同空间尺度——建筑到社区,功能区,城市,甚至都市圈,对不同活动主体进行需求分析。
第二,目标引导 : 如何助力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非常明确,刚才也提到ITU在2016年就提出“智慧可持续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空间层打造中,我们要考虑怎样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打造智慧空间,实现不同尺度空间的协同发展与统筹建设。 在管理层面,要做好智能化的城市运行管理、应急管理。 在应用层面,面对不同主体的需求,提供智慧共享的民生服务。 在技术层面,要引导社会化创新、协同创新。 针对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也可以通过智能技术来实现这些目标,包括可持续活动目标、可持续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从公平、共享角度实现可持续性社会。 另外,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创新、时空压 缩、智慧管理,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人本的新型城镇化。
第三,数据共享 : 信息资源整合与智慧大脑平台。 从数据环境的感知,到数据库的建设、融合,再到数据分析,最后实现在部门行业的应用。 在充分理解城市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搭建智慧城市信息模型,而不是简单把当前的实体城市融入虚拟城市去搭建一个“数字孪生城市”。 基于智慧大脑平台,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预警,从而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第四,空间协调 : 未来技术应用场景下的空间智能化。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流分析、数据分析为手段,以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为支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在这过程中,我们要考虑“人—设施—空间”的动态耦合与时空协同,包括公共服务供需的时空协调与动态匹配、应急交通智能调度、智慧诊疗与医疗资源动态配置,还要超前考虑未来技术所带来的空间可能变化,包括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变化、空间仿真模拟与数字孪生空间、未来技术场景的空间需求。
第五,治理协同 : 复杂系统联动与多主体 交互。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我们要做好技术系统、空间系统、活动系统和决策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部的联动与互动,从而将各行各业的智慧应用协同起来,实现国土空间的智慧化发展。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需求都不同,我们要了解其需求重点,构建自组织的演化机制,促进协同发展。
第六,从智慧城市规划实践方面来讲,城市科学需要从数据平台建设到技术支撑、应用、 服务层面进行介入,真正把智慧城市的规划与智慧的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并协同发展。 在此过程中,要紧扣人的需求,关注流动性、社会网络、社区建设与治理,将以人为本体现在空间优化中。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5 万条内容 · 24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工程解决方案如何运用三维扫描技术

三维扫描技术又被称为实景复制技术,具有快速性、效益高、不接触性、穿透性、动态、主动性、高密度、高精度,数字化、自动化、实时性强等特点,在建筑工程领域应用广泛。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可对现有大小建筑逆向三维建模存档,BIM信息采集。 运用此项技术,小到室内外装饰装修设计、建筑修缮、现代钢结构虚拟装配,异形建筑模拟构建,大到园区、景区重新设计规划、改造工程,皆可通过三维运算、模拟之后再实施施工。此项技术可为建筑工程节约大量成本,在不需要破坏现有建筑环境的前提下,只需要短时间对建筑采集三维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后期处理,运算即可看到现有建筑资料和规划改造之后的效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