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赵晨唐壬|向历史成就致敬,与时代脉搏共鸣

赵晨唐壬|向历史成就致敬,与时代脉搏共鸣

发布于:2020-11-26 16:14:26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赵晨? 唐壬 CA当代建筑

上海体育馆, 亦被称为“上海万体馆”,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 始建于1960年, 1975年8月竣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筹资, 总投资额 3 322万余元 , 占地10.64 h㎡, 总建筑面积4.78万 ㎡。其配有比赛馆、 练习馆、 会议馆、 贵宾厅、 停车场、 设备机房等配套设施。上海体育馆经常举行重大政治、 体育、 文艺等活动, 是上海的城市地标, 也是见证城市发展历程和承载市民感情的历史性物质载体。


1 历史回声

早在1959年首届全运会前夕, 上海市就提出建造“万人体育馆” 的设想, 并使其兼顾举办大型集会、 文艺演出的功能。1959年 9月经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批准, 经多方比较, 最终选择了距离市中心较近的这块土地。当时, 此处尚为大片农田, 也为以后大发展预留了空间。1960年1月, 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之前身) 完成设计方案。其中, 练习馆工程于同年3月25日开始打桩, 5月8日完成桩基工程。
然而, 当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 全国楼、 堂、 馆、 所的建设呈现停滞状态, 上海体育馆同样循令暂停。直至 1972年, 上海市委提出重建申请并请示中央政府, 10月24日, 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 :“同意。由计委拨给专用材料, 限期完成, 设计到现场去, 北京长处要学, 短处要去掉, 并且还要批判地吸收外国先进经验, 并努力超过。
”设计团队赴北京及其他体育场馆参观调研,也听取了各省市建筑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团队遵循“适用、 经济, 可能情况下注意美观” 的原则, 几经比较, 确定了面积、 体积和维护均最经济的圆形体型, 结构设计原则确定为除悬挑及局部为现浇混凝土外, 其他部分为简单统一、 易于预制装配体系构件, 并于当年底顺利完成了方案设计。

1973 年初, 市里批准设计方案。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高度重视, 抽调技术精英, 由汪定曾、 魏敦山、 洪碧荣、 邢同和、 居培荪领衔, 40多位技术人员组成的设计团队(图1), 即刻奔赴现场, 开始边设计、 边施工的紧张工作。1973年春, 停滞了13年的上海体育馆工地重新沸腾了起来。1975年8月, 经过紧张建设, 气势磅礴的现代化体育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图2)。

△ 1 上海体育馆全体设计人员  

△ 2 上海体育馆建筑外观

2 场地设施配置

主比赛馆呈正圆形, 总建筑面积为3.1万㎡,建筑高度为33.2 m, 主体建筑直径为110 m, 首层平台直径为136 m。屋盖采用中国传统经典的挑檐形式, 直径为124 m, 檐口高度为27 m, 出挑达7 m。外立面的108根预制巨型柱子具有连续的韵律感,其间装饰有大尺度浅蓝色玻璃, 造型完整经典,形式简洁明朗, 细部比例精巧, 极具时代风貌和民族特色。位于比赛馆东侧的练习馆(现已经被拆除), 由3个长35 m、宽35 m、高10 m的综合练习馆组成, 通过连廊与主馆便捷连通(图3~图6)。

△ 3 20世纪70年代原设计一层平面图纸1  

△ 4 20世纪70年代原设计一层平面图纸2
△ 5 20世纪70年代原设计立面图纸  
△ 6 20世纪70年代原设计剖面图纸
观众席容纳量为18 000余名, 环绕场地圆形布置, 视线、 视距、 视角均匀良好。 观众席有24个区 : 楼下8个区, 楼上16个区, 内场是拥有3 000个座位的电动可伸缩看台, 它可自由推进或收回,从而改变内场尺寸的大小。 馆内功能布局分上下两层, 底层南区为贵宾区、 会议室、 接见厅 ; 西区为记者区、 新闻发布中心 ; 东区是运动员友谊厅, 与练习馆相连, 便于运动员训练、 比赛 ; 北区为运动员检录处、 休息厅及文艺演出时的后台。 底层外围设有 64 间休息室, 可作为比赛、 演出、 管理功能房间使用。 二楼为圆环形联通的观众休息厅, 宽度为11.3 m, 面积达到3 700  其高大、 宽敞、 明亮, 并设有小卖部、 饮水机、 卫生间及供观众休息的空间等。
比赛馆内场尺寸为42 m×38 m, 净高为22 m,比赛场地可安放8台乒乓球桌或4片羽毛球场。活动看台收缩后, 场地最大可扩展为68 m×38 m, 可放置16台乒乓桌、 8片羽毛球场。自行设计的电动折叠式篮排球架, 平时可收于地板下, 比赛时用液压传动自动控制顶升。
主体馆内空调、 冷暖器、 电气照明、 电声设备一应俱全。其中 :照明采用满天星式碘钨灯,组合图案优美, 照度最高达1 300 lx ;灯光采用程序控制, 纸带穿孔, 光电输入, 根据不同活动需要任意调节 ;建筑声学也经专业设计, 低频丰满, 高频圆润。

3 自力更生,上海制造之典范

当时国内经济几近崩溃, 又缺乏外部支援,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项目举全市之力,自力更生, 自主攻坚, 优质完成, 最终创造了历史。图纸经由设计师手工绘制, 建筑材料、 机电设备、 装饰材料、 建造设施、 施工技术完全是本土自主研发。有超过 300多家单位参与研发、 实验, 如 :江南造船厂的钢结构焊接工艺 ;上海耀华玻璃厂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的浅蓝色隔热玻璃 ;自主实验、 研发调制的建筑涂料 ;农具厂以手工打制的穿孔吸声板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热情和智慧, 其成果在当时条件下堪称一流, 展现了“上海制造” 的历史性成就。即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 面对宏伟的上海体育馆, 我们仍能切实地感受到激荡在那个时代的聪慧和热忱, 不禁令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1]

主体结构的梁、 柱、 观众席看台板及关键节点为预制混凝土构件, 屋顶为钢屋面。巨型钢结构屋面采用钢球节点平板型三向立体空间网架结构, 设计荷载3 000 t, 由36根巨型混凝土柱子支承。由于其整体性能良好, 计算精巧, 网架用钢量为 46 kg/㎡, 屋面采用 0.8 mm铝镁合金板材料。屋面网架由9 000多根钢管和938只钢球节点构成, 重量达 600 t 以上, 其实施过程也充满了挑战。整个网架先是在地面预拼装焊接而成, 于1973年10月19日正式吊装。吊装过程分为整体提升和旋转就位两个步骤——整体提升后, 整个网架通过 12台电动卷扬机“同步提升” 超过柱顶标高50 cm, 然后旋转就位, 经过近3小时紧张施工过程, 网架被准确地安装在柱顶上。这个充满智慧、 国内首创、 土洋结合的施工吊装方法, 一举成功, 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图7、 图8)。

△ 7 上海体育馆屋顶网架地面组装  
△ 8 上海体育馆屋顶网架吊装  
上海体育馆的建成, 改写了上海没有大型现代化体育馆的历史, 其建筑艺术成就在中国建筑史, 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1988 年, 上海体育馆和上海游泳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43 座著名优秀建筑, 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比较建筑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2]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 活动中, 上海体育馆荣获得银奖, 充分体现了其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郑时龄院士点评说 :  “上海的经典建筑应当具有批评意义, 为历史树立典范。  如果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是经典建筑, 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现城市的文脉, 体现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市民的素质。 ”  [3]

随后陆续建成的上海游泳馆(1984年)、 上海体育场(1996 年)、 运动员大厦(1996 年)等, 以及交通、 商业、 服务配套设施,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交通便利化, 整片街坊逐步发展成为总占地35.96 h㎡、 总建筑面积达25万 ㎡的上海市区规模最大、 功能最完善、 最具活力的体育中心(图9)。

△ 9 现状总平面

4 城市的光荣和记忆

建筑是城市公共记忆的有效物质载体, 上海体育馆在城市建设历程中具有文化、 艺术和技术的历史价值, 见证了许多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留下了深深的城市发展的痕迹, 成为城市空间记忆风貌形成和市民情感维系的物质载体。上海体育馆建成至今, 为上海市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成为球迷和市民心目中的殿堂, 见证了许多重大比赛的尖峰时刻。如世界级女排邀请赛、女排明星队赛、 羽毛球大奖赛、 乒乓球锦标赛、斯诺克大师杯赛, 亚洲级男篮、 女篮、 女排、 羽毛球锦标赛等, 作为主场馆分别承办了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 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比赛及闭幕式。
作为最大的室内活动空间, 体育馆也承办了许多重大文艺活动, 如中央乐团、 中央新影乐团、 上海青年艺术节、 亚洲和平、 中日青年大联欢、 中外明星演唱会、 上海国际艺术节、 上海国际电视节开幕式、 香港时装、 美国霹雳舞、 冰上明星芭蕾、 百老汇音乐舞蹈演出等。作为新中国优秀建筑的代表, 也接待了许多中央领导和国际知名人士来访, 展示城市建设的成就。据统计,自建成至 1989 年底, 上海体育馆共举办体育比赛、 文化演出、 电影、 政治集会及其他活动, 总共3 018场, 观众达3 666万人次。 [1]

1999年 9月, 拆除 1/4 看台, 增建大型舞台设施, 进一步扩展其广泛适用性, 上海体育馆以“上海大舞台” 的面貌再度展现在市民面前, 并隆重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 的盛大国庆晚会(图10)。

△ 10 上海大舞台建成  
经时光历练, 风吹雨打, 上海体育馆主体结构仍然尚好——最新检测结果表明, 场馆无重大倾斜和沉降变形现象, 设施有些陈旧, 但仍处于良好的生命周期, 依然具有长久存在的价值。

5 新生的思考,避免历史记忆沉没

上海开埠以来, 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 海量新建筑蓬勃兴起, 城市用地逐渐被充满, 城市必将面临大量的既有建筑更新和再利用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建筑,已经建成 45年的上海体育馆一直在持续不断的使用中。针对日新月异、 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 作为城市经典建筑, 上海体育馆主要从两个主要方面——历史价值和城市风貌来体现, 而其建造过程则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最高水平的自主设计、施工、 管理和工业技术水平, 因而具有工业遗产价值。
随着新一轮城市的发展, 徐家汇体育中心将疏解杂乱的功能, 整治、 美化环境, 回归体育产业、 赛事中心、 市民健身的主题。作为上海市区最大的城市更新案例, 受到了学术界、 广大市民及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上海体育馆既面对更新、 升级、 改造的命运, 又面对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课题。人们对特定时期、 特定场所的记忆却不可替代。市民对城市的记忆、 对城市的情感正是依托于城市的建筑、 场所及在其中所发生的各类活动而存在的。拆除?新建?改造?修补?如何把握“度”, 则反映了全社会对这个城市历史的态度。
新建与更新交相穿插, 既存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冲突已是全球性课题。在上海尚不算长久的历史中,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外滩优秀历史洋行、洋房及里弄建筑, 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建筑设的优秀案例, 如上海体育馆等,它们是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 经济、 政治的鲜活证据。
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际会议《维也纳备忘录》 第 25 条提道 :城镇景观、 主要视觉轴线、建筑地块和建筑类型都是构成历史性城市景观特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徐家汇体育中心的四大主体建筑物、 空间结构、 空间轴线和秩序, 将被整体保留的再开发理念达成共识。广大市民在运动中自然而然地感觉历史的氛围, 并体会时代发展的脉搏。正如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 中所言 :尊重场所精神并不表示抄袭旧的模式, 而是意味着肯定场所的认同性, 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诠释。 [4]
针对上海体育馆的具体情况, 结合当代观演技术发展及观众感受需求, 经过近两年的学术讨论、 大众参与、 概念征集、 案例比选、 决策咨询的过程,  [5] 上海体育馆的更新改造思路最终被比较清晰地梳理出来, 其主题词即保护、 改造和更新。
上海体育馆的改造更新将保持其最具识别性的特征, 保存并传达历史感情, 维持立面风格和结构体系保持不变 ;局部按照当下建设规范适当加固, 改善其存在的内外部空间环境, 聚焦于提升核心赛事的承载功能, 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补充功能用房, 升级机电设备, 建筑材料更新替换, 提升建筑物理性能。其主要表现在 :①竞赛区域进行功能重新组合, 扩大运动员更衣室, 使之适合现代竞赛需求 ;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新增运动员热身馆, 完善其比赛功能, 加强与地铁站点的联系 ;③优化 VVIP流线, 使之与其他功能流线有立体的区分 ;④拆除前期改造形成的舞台, 使观众看台恢复成为13 000座规模, 通过活动看台调节场地尺寸与观众规模, 并将实现体育竞赛与文艺演出的转换 ;⑤更新屋面钢结构, 提高屋盖结构的承载力, 增设斗屏、 端屏、 环屏等现代媒体设施, 提升赛事氛围。

目前, 上海体育馆的改造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不久将以新的姿态焕发活力, 重回人们视野(图11~图15)。

△ 11 改造总平面 
△ 12 一层平面  

△ 13 看台层平面 
△ 14 剖面图  
△ 15 体育馆室内透视图  
史长卷, 似白驹过隙。  多年以后, 我们坚信后人会感激当下的决策, 为这个城市延续的发展有所贡献, 这段值得珍惜的城市历史记忆没有被封存, 没有沉没, 而是被鲜活地保留下来。  ■


注释
① 《上海地方志》 中显示, 1961~1970年上海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一直徘徊在40~80亿元, 1972年上海地方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为4.66多亿元。
② 详见上海市建筑学会官网 http://www.assc.org.cn/SocietyNews/93。
③ 详见上海人大官网http://www.spcsc.sh.cn/n1939/n1948/n1949/n2329/u1ai146503.html。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体育局. 上海体育建筑[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2] BANISTER F.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M]. London: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and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6.
[3] 郑时龄. 上海的新经典建筑评述[J]. 时代建筑, 2000(1):42-45.
[4] 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M]. 施植明, 译.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5] 范文莉, 赵晨, 唐壬. 既往传承、 再续创新 :存量时代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城市更新实践[J]. 华建筑.2017(14):98-103.


图片来源
图1~图15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作者简介
赵晨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体育观演建筑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唐壬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二院副总建筑师、 建筑一所所长、 设计总监、 高级建筑师



-END-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4 万条内容 · 28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铁路设计线路站场路基等。。。

关于铁路设计相关可咨询我啊,铁路设计搞了十几年,从测量到设计一条龙都有涉猎。。。。。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