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 / 建筑师的城市旅行,无论是否称得上“景点”,也会为了建筑本身的吸引力前往打卡。
但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有意见了:这有什么了不起,即使不学建筑,作为一个不带任何学科标签的游客也会为一座城市的好建筑流连——可是,如果是一幢办公楼呢?
你会对一幢办公楼产生兴趣吗?
城市中,除了住宅之外,最多的开发建设也许就属办公楼了:商业写字楼是办公楼、产业园孵化园是成片的办公楼、政府办公大楼以及各企业自己的总部大楼……所以一个有趣的事实摆在面前: 虽然如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大型公建是城市的明星,但当代城市的风貌肌理其实是被住宅和办公楼所统治的 ,又因为住宅对“私”而办公楼对“公”,使得办公楼之于城市形象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说到这里,你对办公楼的印象还是这样的吗:
△ 90年代的传统办公楼建筑
其实早在上世纪的美国大城市中,办公楼就已经承担起城市标志物的使命——以摩天楼的形象:洛克菲勒中心之于纽约;西尔斯大厦之于芝加哥。
△ 洛克菲勒中心 1939年 纽约
△ 西尔斯大厦 1974年 芝加哥
摩天楼式的办公楼是上个世纪资本的狂欢,而今天大公司的总部大楼虽不再一味求“高”却也仍是明星建筑师们的游戏场——必须有足够的噱头、爆点,将其转化为可识别度。
如最近超级活跃的腾讯降落在中国各地的总部大楼 (甚至城市) 设计:
△ 腾讯北京总部大楼 OMA 北京
△ 腾讯滨海大厦 NBBJ 深圳
△ 腾讯前海湾智慧城区 MVRDV 深圳
但就办公楼设计而言腾讯还是太年轻,大家最最熟悉的仍莫过于苹果公司的系列操作了,无论是它们的城市旗舰店还是飞船总部大楼,无需贴牌就能透出满满“苹果范”。
△ 苹果品牌-产品-包装-广告-建筑
但这仅仅是凭借建筑师的创造力吗?苹果从产品、包装、广告直至建筑贯穿了统一的美学理念和标准,自然使其门店、总部具有其它品牌不具备的特质,从而保证自己品牌唯一唯我的绝对高价值。苹果的案例告诉我们:
一个公司的办公楼其实是 “品牌+建筑” 的结果,采取 “品牌影响力+建筑表现力” 的途径,追求的是 “1+1>2” 的效应。
所以欲做好一个公司办公楼的设计,必须先深刻理解公司的品牌,所谓的城市标志物效应如果说是一个城市的“品牌价值”,那首先也是建立在资方对自身品牌价值的追求之上,然后再论能否达到“企业招牌”与“城市地标”的双赢。
好,我们聊了聊苹果也聊了聊地标,现在收!让我们看看自己手头上的菜市场改造项目然后回到现实。
哈哈现实也没有那么骨干啦,虽然没办法扳倒苹果御用的福斯特爵爷上位,但是仍然有大量的独立/创意/新锐/酷玩公司注重对自家品牌的打造,对其有自己的思考、品味和追求,于是希望借建筑师的专业之手来讲独属自己品牌的空间故事——这其实是我们人间建筑师们的广阔舞台哦 (猜猜你未来会不会接到这样的项目) :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次由沪上知名创意广告公司KARMA与席间设计事务所之间“品牌×建筑”的化学反应,位于上海繁华的淮海中路背后街区里的新办公楼项目——
VILLA KARMA
△ VILLA KARMA 场地鸟瞰
01
品牌 | 何谓KARMA
KARMA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独立广告创意代理公司,相信创意是影响世界的力量。建筑师介入项目展开设计之前首先对“KARMA”这一品牌进行了理解,理解分别涉及三个层次:
层次1.
品牌的符号蕴意与LOGO的图形表意
KARMA在梵语中即“轮回”的含义,轮回的概念在这个项目中就是及其重要的一个设计驱动点,而KARMA的品牌lOGO即可以看做一个摆手行走的人形,也可看做一个闭目沉思的脸形,亦或汉字“永”的抽象变体,三种图形表意都能在不同侧面与“轮回”的蕴意相契。
△ KARMA品牌LOGO
层次2.
品牌代表的公司整体形象与气质画像
广告代理是一个极度依赖创意的行业,创意的不断涌现翻新就是公司业务可持续的基本保证,“轮回”意象无疑是对创意永续的一种追求。在研究KARMA公司完成的系列商业/独立作品后会发现,这家公司对创意产出的质量追求高、品味独具,加之上海大环境影响下透出的“精致”、“国际”等气质标签,一个很有个性的品牌势必对建筑回应过程中的材、质、体、量、意提出要求。
△ VILLA KARMA整体环境
层次3.
与品牌相匹配的建筑功能及空间需求
作为办公楼设计项目,建筑的专业操作除了需要回应上述两个层次的形象、气质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回应办公的使用功能,而这种办公功能本身存在的独特性也是品牌特征的一部分,比如创意性工作时常加班及国际化运营模式该如何用建筑语言表述?办公的工作特点决定建筑的功能定制,办公的环境追求决定建筑的空间品质。
△ VILLA KARMA室内工作环境
这三个层次虽不能囊括一家独立创意公司品牌的全部价值,但信息量却基本足以支持一个建筑项目的设计推进, 建筑师对“何谓KARMA”的理解,将使建筑在此保有功能使用的同时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创造性表达,用建筑展示品牌风格。
接下来我们就要为大家梳理一下KARMA品牌是如何驱动VILLA KARMA的建筑生成,以及建筑如何反过来回应品牌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转译”,也就是用建筑的语言讲品牌的故事——那么转译如何发生?
02
建筑 | 转译的发生
1. 原状梳理
项目所在淮海中路背后,是一幢三层的法式联列式花园新里,建于1936年,有着传统的法式竖券窗、红砖墙、壁炉烟囱和一个内嵌房门入口上方的巴洛克椭圆窗洞。建筑师介入之前,原先的设计将老洋房的结构与环境进行了破坏性拆解:室内木楼板、粉刷墙皮、门窗套及院内的大树均被移除,与之一并被移除否定的还有这所距今已有80多年光景的老房子的历历岁月。但无论是业主还是建筑师都认为在不同的时期都应将其使用痕迹进行留存,什么被抹去、什么又需要被恢复不应该凭主观喜好或价值的判断做出决定,这也是“轮回”概念里对时间的基本尊重。所幸,原有的圆形水池、旧楼梯、壁炉、罗马柱和几处斑驳墙壁存留了下来。
△ 岁月痕迹留存
对项目原状的梳理是转译的第0步,确立了本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将 遵循“过去、现在、未来”并存于建筑之中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是“并存”,因此历史遗存的、当下使用的和未来预期的关系需要一步步在建筑操作中被回应与兑现。
2. 基础改造
第1步面对老房子原状的改造,而改造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决定“去”什么、“存”、“改”什么以及“增”什么。对历史遗存的尊重和对古旧的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智识与品味,设计原则已经决定保留老房子的历史痕迹,那么改造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历史痕迹重新梳洗。
1) 外立面改造
老洋房的外立面保留了自1936年来红砖立面的原始风貌,并且砖墙没有开裂损坏,状态良好,另外立面上有一扇木门、一扇巴洛克圆窗和三层 (共6扇) 竖窗,它们作为既存的立面要素。
因此在对外立面的改造中,除“去”红砖、门窗要素之外的墙面杂物,保“存”一层木门、门上巴洛克圆窗洞中的木窗和楼梯上的两扇木窗,而将其它洞口位置的门窗更新“改”为细边钢框玻璃窗,新玻璃窗以中转方式开启。
清理后的沿自1936年的红砖墙面和布满老旧痕迹的木门窗与新钢框中转玻璃窗的新老对比,随是简单的“去”、“存”、“改”的改造操作,但建筑的时间性已经油然生出。
△ 外立面的新旧对比·
2) 结构置换改造
结构上,原有建筑为木楼板-砖墙承重体系。
△ 建筑原木楼板结构
在木楼板被破坏性拆除后却给了将建筑内部结构整体置换的改造可能:以竖置于壁炉烟道、半嵌入砖墙内的钢柱配合拉结筋巩固砖墙竖向承重,将木楼板置换为混凝土楼板,形成混凝土楼板-钢结构内框架结构体系。从使用体验感和安全耐久性上进行结构升级。
3) 室内表面改造
先前介入的施工铲除室内墙皮将红砖墙暴露出来,如果说外立面的时间性是由新老门窗的对比凸显出来的,那么室内表面“红砖墙-残存墙皮”的材质对比就有了在室内同样构建时间性的可能,建筑师用磨砂阳极氧化铝板、光滑金磨石、白色涂料处理墙面与吊顶,进一步形成“红砖墙-残存墙皮-新覆层”三个层次的时间对比叙事。
△ 室内新旧材料对比
室内外人对建筑的感官调动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为什么建筑在外用可视的门窗对比叙说时间的交叠,而在内用可真实触感的材质对比,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次递进诉诸每一处空间使用中的日常体验。
3. 设计介入
如果说前两步在介绍中看起来显得还是颇为常规,并看不到太多与KARMA品牌的关联,那是因为在改造项目中讲故事与一处纯然新建的建筑不同,它天然带有更多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的由来正是前两步一直在强调的时间质感。
通过原状梳理与基础改造——文稿已经摊开,对KARMA品牌理解后的建筑叙说在此第2步的设计介入中行至正文。 “轮回”要素在室外对应庭园的设计,在室内对应楼梯,分居室内外的两部分要素透过竖窗又互相形成结构性呼应。 KARMA公司的办公特点直接影响建筑功能和空间品质,将由特制的照明灯光进行专项设计应对。最后的一些细部作为办公环境内的精致彩蛋,起到点缀作用,深化了项目的细节完成度。
1) 庭园水循环设计
庭园中既存一处圆形喷泉水池,水可流动的特征被抓住,用进对“轮回”概念的呈现上,自庭园大门入口起一道细流顺着矮墙墙角引向庭园内,随后水线右转止于一片弧形墙前,视线直达洋房的木门入口而水线转折暗示了花园的入口。
△ 庭园入口
水绕圆形喷泉水池回环一圈,顺着矮墙后的跌落瀑布进入下沉庭园的水景装置,圆形喷泉水池与下沉庭园的圆形水景装置在形上相对呼应,下方由涵管将水泵回喷泉池,明显而完整的水流回环是直白的,设计并没有采取这样的策略,而是用了两个圆形端头区别可见的流动的“明水”与隐藏循环的“暗水”:庭园里活水的不断流动在明水与暗水间交替,不知其始不知其终,实现意的“轮回”。
△ 水循环的起始与收束
2) 楼梯设计
老洋房的木制三跑楼梯是室内空间的重要竖向要素,对楼梯的处理分为两部分:
1. 楼梯新旧的时间对比 ,一层至三层保留了原有木制楼梯,二层就木制楼梯进行形式用金磨石材料延申补形,成为一处阶梯状区域,可休憩亦可做小讲座、发布会使用,三层至阁楼层则改为了新的不锈钢焊接自承重楼梯,没有了之前木制楼梯的梁柱后,结构顿显轻盈。
2. 螺旋灯带的线性延申 ,在楼梯梯板底部随楼梯登高,设置一折线螺旋上升的装饰灯带,一路穿越一、二、三楼收束于阁楼层。灯带用其均质的线性光线串联了新旧楼梯的材料异质,将“轮回”概念以可见光注入时间层叠的意蕴之中。
△ 木制老楼梯
△ 不锈钢板焊接新楼梯
△ 阶梯形区域
3) 内外空间结构呼应
内部与外部的阶梯形因为连续线脚的可识别性,透过法式竖窗形成对望,下沉庭园的伸缩雨棚与二层室内的大台阶区域呼应,而在入口处的阶梯形吊顶又形成了另一轮呼应,通过直接的结构形呼应将内外空间勾连起来,原本老洋房的砖墙区隔被打破。
△ 伸缩雨棚的“阶梯形”
△ 大台阶、雨棚阶梯形的对望关系
△ 入口阶梯形吊顶
4) 照明灯光设计
KARMA的办公习惯代表了创意公司的运作模式,时常加班使得夜间工作成为常态,因此办公楼的空间环境设计要对夜间工作做出反应,一方面在环境使用上要尽可能使“加班不那么沉闷“,另一方面空间的夜间高频使用为照明灯光设计提供了机会。
△ 彩色光办公环境
回到设计原则中对“过去-现在-未来“并存的要求,照明灯光其实是一种外来的氛围介入,配合老洋房丰富的历史材质层次,设计准确把握了灯光作为一层“轻纱”笼罩在建筑室内空间,用RGBW洗墙灯来实现这一效果。没有了自然日光投射在建筑材质上的质感对比,夜间人工光线重在烘托一种整体性,在灯带、洗墙灯的配合下,光色涂布于空间表面并可以依据具体需求进行万变。
△ 光的轻纱
室内的灯光也在向外部庭园蔓延,线性的水景转变为波动运流的线性光线,在夜间这一水的循环被强调突出出来,下沉庭园在伸缩雨棚伸出后,光线在这一个半透庭园空间里形成了一个迷人的场域。
△ 室内光向室外的蔓延
△ 庭园的光环境
△ 灯光照明整体氛围
5) 细部演绎
整体建筑从KARMA品牌里提取的设计要素被转译成空间语言,使用在结构配置和环境氛围上,而建筑师也不忘将KARMA品牌以装置和家具细节进行“直译”:庭园入口大门印有LOGO的半球形灯、进入室内楼梯口的装置、三楼桌面的化用、下沉庭园水装置的漏水处理。
△ 入口KARMA标识
△ 室内楼梯口装置
△ 水装置细节
这些细部虽然一方面或会被质疑为零散的“小技”,但是仍然回到对KARMA品牌的理解和对公司特征的呈现,一家创意广告公司并不需要被“大略”统摄,创意的耦合零发正是创意的诞生状态,加之改造本来就是一个多层次交叠的过程,建筑的转译可能是抽象而隐晦的,直接的细部则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符号性的、形式上的层次,降低了可识别与理解的门槛。
03
品牌×建筑 | 一则寓言
当今的城市到底是被什么填充的?
除了建筑师、城市设计师之外,这其实是一个适合被每个人思考的问题。汪民安将城市的街道称之为“作为商品寓所的街道”, 当今的城市正在经历生产过剩条件下前所未有的商品溢出,而这种溢出最为人熟悉的表征就是品牌广告对城市空间的充斥,也就是说“城市-建筑-商品”在今天已然成为一个共同体 ,每个品牌公司有关自己品牌如何在城市的物质空间中存在也需要基于对这个共同体的理解。
△ “作为商品寓所的街道”
KARMA的办公楼改造是一个小小的案例,却是一则我们可以切实触碰到的“品牌×建筑”寓言,一个独立品牌在一幢老洋房中如何精致得体地达成互利互彰,消费社会下的商品城市处处是以夺目为出发的夸张广告——无论是挂在建筑立面、树在屋顶的广告牌还是以建筑物本身作为的“广告牌”。 寓言告诉我们,由品牌驱动的建筑设计并非只有夸张炫耀这一种“品牌语言” ,深刻理解蕴意、气质、需求和特征,在一方不那么起眼的新里小院也能够实现建筑对品牌价值的加成提升。
△ 在城市街区中的VILLA KARMA
丰富度与可读性,是一个品牌厚度的体现、是一处建筑空间的胜利,也最终能够达成对城市的交融合和。 我们总说消费时代的城市是激增以致撕裂的城市,独立于商品逻辑制造的“标志物”之外,我们或许需要更多这样由品牌驱动又有设计打磨的“小寓言”。
意味深长地
【完】
项目图纸:
图片来源:
1.VILLA KARMA实拍图 ? 章鱼见筑
2.项目图纸 ? 席间设计事务所
3.苹果产品动图截屏自APPLE(中国)官网
4.分析图和动图为作者据VILLA KARMA模型制作,模型 ? 席间设计事务所;分析图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5.引用相关建筑配图源于建筑学院&ArchitectureDaily
6.其余配图源于www.baidu.com
以上内容为作者个人解读,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雷同,那这...是因为这是一个商单呀,没有想到吧!
▽ VILLA KARMA项目原味解说视频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丹麦,哥本哈根,KgeNord车站COBE、Dissing Weiling和COWI收录于话题 ?建筑摄影工作室Hufton Crow记录了2019年完工的位于哥本哈根西南35公里的交通枢纽“K?ge Ord Station”。该项目由COBE、Dissing Weiling和咨询工程师COWI一起设计,由一座225米长的人行天桥相连,其特点是其内部雕刻起伏。Hufton Crow的摄影作品捕捉到了建筑外部和内部的铝包层,内部包裹着温暖的木质板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我看见了一只虾和鲸鱼的对话。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