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高品质的田园化空间特色构建策略——以北京顺义区为例

高品质的田园化空间特色构建策略——以北京顺义区为例

发布于:2020-11-11 14:30:1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本文从回归田园城市的本质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观,对高品质田园化空间特色内涵进行解读,构建了三大导向下的三个层面策略,并以北京顺义区为例,从宏观层面提出构建城乡融合的有机整体格局;中观层面强调对山水林田等空间景观要素进行系统指引,彰显天境、地境、乡境、人境和文境下的美好人居环境之美;微观层面通过上下联动,对镇村空间进行“情境交融”的建设指引,将品质规划贯穿于各个层次,从而全面实现高品质的城乡空间特色营造。全文刊登于《规划师》2020年第10期,欢迎分享。


作者信息:

魏祥莉  中规院(北京) 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二所

苏海威  中规院(北京) 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二所主任规划师

陈曦  中规院(北京) 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二所

曹佳楠  中规院(北京) 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二所

解惑

1

 高品质田园化空间特色内涵


回归田园城市的本质


城和乡的关系,离不开霍华德先生的田园城市理念,该理念深刻影响着我国很多城市的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耕读传家”“吿老还乡”等文化价值理念十分契合。 在当前的规划实践中如何深刻理解其理念内涵,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思想源泉,首先还需要回归其本质。


按照霍华德的理论设计,田园城市兼具城与乡的优点, “田园城市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城乡融合之地,通过城乡融合形成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田园城市的模型,城市居于中央,四周围绕着大型农田。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田园城市之间、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以永久农业地带分割。在城市人口达到上限后,将会在绿色隔离带之外再建新城,新城会建设新的乡村地带,随着时间推移形成城市群,但在这一过程中绿色隔离永远不被破坏。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观


在《说文解字》里,“品”意为“众庶万民”;“质”意为“用物品抵押”,引申为名词时,指本来的特征,从字面上来看,具有“大众的特征”之意。从“品质”一词来看,应包含“品位”和“质量”两种涵义,是两者的集合,涵盖无形和有形的内容。 吴良镛先生更是指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既要满足安全、生存等要求,更追求一种人文意境,在哲理上具有一种‘中国智慧’”。 城市品位的高低,“无形”的融入、“意境”的表达是关键。


因此,高品位的田园化建设除了需要对山水林田等生态景观元素加以提升,构成自然美的基质,实现“质”的飞越,还需将这片土地的精神、深厚的人文意境融入其中,重构天、地、人、城、乡的关系, 形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品”,最终完成城市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基本物质建设到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规律,从而避免“千城一面”,凸显城乡融合下的个性特质 正如古人传统艺术创作中除了对山石、水体、植物等实体要素的匠心构筑外,还以精彩的诗句点睛,让诗画艺术相连,达到“以有限空间,营无限意境”的境界。


同时,作为一座城市品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广阔乡村地区,其多元独特的乡土人文价值常常被忽视。 乡村地区通过引入新经济,吸引更多有活力、有需求的年轻人进入乡村,以展现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将继续承载着农耕文明,繁衍深厚的乡土文化,成为都市人诗意栖居的重要载体,让品质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建设,而是一种诗意栖居文化的回归。


总之,高品质田园化特色空间需实现城乡融合,以及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结合, 以塑造“具有城乡融合的意境之美”为核心 ,满足人们获得从花园到田园,从广场到农场,从城市到乡村,从喧嚣到宁静的多层次需求。



2

高品质田园化空间特色构建策略


技术路线

规划通过对地域范围内的资源特征进行梳理和挖掘,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全面认知国土空间的本底条件,提炼出具有特色的要素和空间载体。 在系统构建中,通过反思以往城乡图底关系,构建了 三导向、三层次” 的技术框架(图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管控指引。其中, 宏观层面 以目标为导向,尊重大尺度的空间格局特色,以“望山见水”的总体意境为指引,构建整体城乡融合特色框架,抓住节点、廊道和特色突出的区域; 中观层面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塑造和提升系统,将各要素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关联,延续内在发展脉络,以实现“达山达水”; 微观层面 在小尺度范围内,以实施为导向,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微空间,打造“亲山亲水”式的精妙体验感,从而构建以微见著的内在秩序和文化意境。

图1 技术路线图


构建策略

01

宏观层面:立骨架,融合要素,把握重点

城、乡各有特色,城市集聚有序,乡村小而美。 城市内部板块通常有不同尺度、层次的城市设计等规划研究,但对建成区以外的国土空间管控较少。这些地区要素复杂、系统内部高度关联,大都面临景观破碎化、孤立化的情况,需进行全域要素的融合,提炼品质塑造的框架,为整体布局优化提供基础,获得整体意境的提升。


规划立足全域城乡关系统筹视角,尊重城乡整体格局特征,突破单一、零散的点状资源开发的瓶颈,强调城乡各要素的串联、整合与融合, 抓住其主要发力点,以构建城乡融合的田园化魅力空间为目标,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管控格局,以“面状”的山水林田交融的特色斑块为主体,作为城乡融合的示范区;以“线状”的绿色廊道为网络,串接点状的乡村空间,作为城乡融合的示范线;重点挖掘和展示田园微空间,作为城乡融合的魅力点,从而构建由城到乡、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相互渗透的全域特色空间格局。


02

中观层面:优系统,突出特色,串联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美好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性强、高度关联的生命共同体, 一方面 需以自然生态为基底,梳理山体、森林、河流和农田等自然要素面临的问题,通过采取低干预、生态修复手段,延续和提升其景观形态,包括对山水林田的自然景观亮化、梳理及营造,展示天地意境之美; 另一方面 通过对聚落形态、公园和绿道等人为景观的塑造,融合人文底蕴,传承农耕文明记忆,充分展现乡村景观、乡土文化的美学特征,使人置身在大自然中,感受天人合一之美。


03

微观层面:促落实,有效管控,要素互动

规划需上下联动,除了要把控全域系统,还需要对微小的镇村空间形态进行管控,以形成人与山水互动的空间。 为有效指引美丽乡村的实施,在明确整体风貌特色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与周围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的良好互动,注重“情境交融”,加强人与自然、乡村的情感联系,并对关联密切的地区空间形态进行重点管控,从而实现与山水林田湖的共生共建,成为全域田园化空间特色的重要落脚点。


3

顺义高品质田园化空间特色构建实践


顺义位于北京近郊区,在从卫星城到新城的发展过程中,河西新城采用“田园城市”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构建了“公共交通轴线串联城市组团,生态绿地环绕其间”的空间发展模式(图2)。随着传统产业优势下降,顺义在北京大都市区中面临竞争力下降,原有宜居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特色不突出,且河东广大的乡村地区未得到重视,导致城乡、河东河西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按照新一轮北京总体规划的要求,顺义作为5个平原地区的新城之一,是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 《顺义区空间规划战略研究》(2017年) 提出了以生态的城市空间、特色的田园村镇和高端的环境品质为特色的总体城镇田园化策略。结合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需重塑顺义田园化特色,化解城乡矛盾,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图2 顺义新城空间结构图

资料来源:《顺义新城规划(2005—2020)》


从顺义自然人文条件和发展历程来看,其作为历史上的“京郊粮仓”,有大量开敞绿色空间,深厚的文化积淀,“ 田园化的空间特色 ”是其本底最鲜明的特征。为重塑其城乡空间关系,规划结合对高品质田园化的内涵研究,提出顺义需从强调“新城的田园”向“全域田园”转变,从注重以“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型指导城市建设的方式,回归田园城市的本质,完成城乡融合、空间魅力意境的构建,塑造“ 城田相融、城园共生 ”的大美形态,融合城和乡各自的特点,构建具有天境、地境、乡境、人境和文境之美的诗意栖居环境,实现全域高品质田园化建设(图3)。

图3 从“新城的田园”到“全域田园”转变示意图


?   宏观层面:构建城乡融合的有机格局


规划结合未来顺义空间结构的塑造,梳理全域特色资源,提炼 城乡融合的魅力点、城乡融合的示范线和城乡融合的示范区 三类特色空间,构建全域田园化特色空间格局,在提升河西城市片区风貌品质的同时,也能凸显河东片区乡村田园景观特色,营造丰富多彩的田园城镇风貌。同时,借鉴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提出“居民3km进田野,1km进林带,500m进公园,街道100% 林荫化的田园化”的建设目标。


其中, 城乡融合的魅力点 为典型的田园微空间,依托美丽乡村的建设,强化与山水林田的交融,作为空间特色的吸引点; 城乡融合的示范线 主要是结合生态廊道、绿道系统的建设,串联片区和特色资源点,形成全域田园化空间骨架,构建特色线性体验空间; 城乡融合的示范区 选取了8个“城镇+田园+村庄”的空间统筹单元,它们邻近城、镇、村集中建设,以山为邻或与水相伴,有田园、林野、山地和湿地等景观斑块,通过强化其中城、乡、特色生态要素的相互渗透,以及承载生态服务、活力农业和休闲旅游等综合或特色功能,链接城乡居民需求(图4)。

图4 全域田园化特色空间格局构建图


?   中观层面:塑造五美之境


顺义自然资源特色要素主要有浅山、河流湿地、林地和农田;人文资源主要有文化遗迹、农业旅游和风景,整体风貌较为单一,以“绿”为主,特色未得到凸显。 规划通过对山水林田,以及文化、旅游、道路进行系统提升和指引,以“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构建具有天境、地境、乡境、人境和文境之美的诗意栖居环境。


01

亮山理水,展天境之美

古时营城者因循独特的山、水环境形势,营建出因地制宜的城市。顺义也不例外,历史上形成了“山有牛栏之冲、水阻白河之堑”的山水形势,三座古城与三山、三水相伴而生。但因其地处华北平原,整体开阔,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忽略山水关系,山水格局也淹没在城市蔓延中,因此提出“亮山理水”的规划手法,强化其山水格局,重现天境之美。顺义作为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区,除拥有燕山,还坐拥浅山山麓地带,拥有10余座海拔在90~200m的点状浅山,山体点缀在河东平原上,常与水相伴,有“万叠燕山万叠泉,飞流千里挂长川”之胜景。这些山体资源尤其独特,能够提升山体的景观性和体验感,是本次规划的关键。 规划修复山体景观、对矿山进行再利用,包括对与古县城密切相关的牛栏山、狐奴山进行重点展示,提升历史内涵,构建重要山体眺望管控廊道,加强对可视区内的建设管控。


顺义河网密布,但大部分河道、坑塘水量不足,甚至水体干涸;部分坑塘、河道的堤岸为硬化护坡,存在亲水观赏体验性不佳等问题。规划根据不同河道的自然条件、特色资源及周边建设情况将现有水系廊道分为九个景观主题体验分区(图5),每个分区形成不同的景观形象与特质定位进行提升,并针对北方河流的季节性特征,提出“ 有水则清,无水则绿 ”的规划建设策略,使人们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时都能有良好的景观体验。


图5 水系景观规划图


02

营林整田,塑地境之美

顺义林田资源丰富,林田交织,但空间较为分散、不连续,尤其是各类集体产业、平原造林和设施农业等的建设,以及低水平规模化发展,使林田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形态杂乱,难以成片,也缺乏景观性和体验感。


为改善林田分布零散、空间层次单一的问题, 一方面 需要进行整体整合,营造丰富的林田空间层次,形成大斑块林地、廊道; 另一方面 需要加强林下空间的游赏性,打造生动有趣的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针对不同片区林、田、园的关系,实施林园、林果、林田一体化。同时,引入艺术元素,合理规划大地景观,形成创意田园、艺术之田和花木景观等成片特色景观,并点缀各种特色农业景观点(图6)。

图6 农田景观规划图


03

塑形引绿,还乡境之美

顺义地形平坦,受限制较少,城乡建设整体呈现沿路、沿河和沿山三种建设模式。 原有的“京郊粮仓”的乡境之美被不断连绵的城镇与村庄取代,呈现出平原大镇、大村形态,与周围山水林田缺乏互动。


针对部分镇村边界模糊、延绵发展的问题, 规划借鉴川西林盘空间界定方式,以成排的树木或纵横的沟渠等景观化方式,对镇村空间边界形成物理约束,凸显组团建设模式,管控镇村空间形态,优化、美化镇村界面,从而还原田园化空间特色。


对于沿路成带状建设的地区,适当腾退低效发展用地,在村与村、村与镇之间插入绿色廊道空间,避免建设用地过于密集,提升镇村环境品质;对于沿河生长型的地区,宜打通垂直于河岸的生态走廊,实现生态渗透、蓝绿交融;对于沿山麓分布型的地区,应避免沿山麓建设过度密集,可在其间穿插绿廊,实现山体景观的良好渗透(图7)。


图7 改善城乡形态的三种引绿模式示意图


04

筑园锦道,营人境之美

空间品质的感知,离不开公共空间的塑造,人游其境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也由此而来。因此,规划结合现有的公园体系和绿道,增加镇村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丰富和完善了“多级配置、全域覆盖”的公园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和有机连接的绿色开敞空间,连接城乡魅力点,也满足了城乡居民多样化的休闲活动需求;通过各类绿道串联各类景观资源,建设风景道、田间道、山边道和河畔道等示范线,串联城市的公园以及乡村的田园、果园,让城乡居民能体验全域田园特色(图8)。

图8 顺义全域公园体系图


05

修文融旅,串文境之美

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强调人文意境的凝练和升华,除了让人能“望山见水”,更需让人“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国城市营建的“文境”传统 。一座城市的特色和气质更是取决于“文境”的高下。


顺义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聚落,其悠久的农耕文明是顺义这一片土地成长之源。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历史,传承悠久的农耕文明。 规划恢复张堪庙、张堪水稻园和牧场等历史景观,保护乡土文化古迹,以及曾庄大鼓和张镇灶王爷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设置文化探访路,加强文旅融合,串联潮白河沿岸文化精华区、古城文化精华区和浅山文化精华区三大文化旅游景观区;注重自然人文展示相结合,重塑顺义八景,集山水、建筑和人物于一体,充分展现顺义文化内涵,焕发文化艺术境界之美 ( 图9)。


图9 乡愁记忆规划图


?   微观层面:强化“情境交融”的建设指引


顺义传统聚落一般是依水而建、背山而居,强调和周围山水的合理组织,达到“情景合一”的效果。 规划强调应根据不同镇村与山水林田湖的关系,将镇村分为四种类型 (图10),对其景观要素、空间形态、风貌特色和田园化景观建设等进行管控与指引,并以导则和图示向下传导到美丽乡村规划中,形成人居与自然良好互动的美丽镇村,从而将全域田园化的建设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各个层次。

图10 四种类型镇村控制指引图



4

  结语


随着品质规划时代的到来,城镇建设更重“品”的塑造,从而实现“质”的飞越。 此外,要实现“品质目标”,更需要用“品质的思维”进行系统的规划,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单一到复合,从而形成有效的可实施性方案,真正实现有“品质”的城市与乡村交相辉映的美丽人居环境特色建设。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王青;

终审:杨一虹;

来源:规划师杂志.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欺骗13亿人,国产剧的“假房子”什么时候消失?

收录于话题 以下文章来源于: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假的,假的,全是假的。 致欺骗我多年的国产剧。 故事假、演技假、台词假就算了,连背景里的房子也能假到离谱,这就过分了。 这宜家风的装修、干净敞亮的房间,和那一张快比床都要大的书桌,我说这是大学宿舍,你敢信吗?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