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景观设计百花齐放的时代:从设计风格到材料表现的多样性,网红项目风靡一时,越来越趋向舞台化、场景化的空间营造方式,结合声光电效果的互动式、感应式装置……却隐隐让我担心,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撞脸”,一切皆有套路可循。 酷炫的效果,真的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未来之路吗? 一面是这些被我戏称“奇技淫巧”的空间设计手法,大行其道。一面是人们对古典园林的态度——没有感觉?
好似数码电子产品与书籍对人的吸引力, 两者在信息接受方式上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被动地接受, 后者则是主动地认知与探索,需经独立思考的过程 —— 只有经历这个过程,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你的”知识。
再回归到古典 园林这个话题。——“你说,对苏州园林没有感觉了。”那么,园林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是形式表现、赏玩路径,还是最终意境的呈现?
—— 苏州园林vs日本庭院。 静 观与游观
我不止一次被问到, 如何看到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庭园的关系 。总体来说,日本庭园总是会显得更精致一些。那么 中国古典园林的好在哪里 ?
乍看园林 , 觉得所有的园子都差不多,相似的亭台楼阁榭,相似的假山、鱼池、花木 ……假如赶上个旅游旺季,乌泱泱一片人,想拍张岁月静好的单人照片都要排队,还要时不时关注有没有其他游客入镜,这感觉——嗯,一言难尽。
所以,要 细读古典园林 ,尤其是苏州园林, 更重要的是了解 当时的 游园动线 与 赏玩方式 。
古人为赏玩山水中定下 行望居游 四品。而 苏州园林,则是把古人对山水居的向往融入日常生活 ——城市山林。不可园处为园也。
园林的赏玩,是内向型的 。 日常生活的诗意,在这一亩半亩间(极致的案例还有100多平方米的残粒园)。以供园主、家人,偶携三五好友观赏。 不止行望,更要居游 。以身为度的居游意,身体不得不配合出仰止、抬望、侧身、观峦等等具有山水意味的程序化动作。 苏园的观赏视角是散点式的,360°视角 。自此,“眼界”转化为“身界”,“观法”转化为“身法”。
日本庭园的精致 , 更多在于它的静观 。 多在室内, 固定的视角,固定的观赏距离 。不需要近距离观赏,细节及材质肌理本身就不那么重要。定点观赏,则只需要在固定视线对所对景致做优化和调整。而庭园亦随着时光流逝,在不停的修正中愈发显得精致。
此处片岩取意“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古典营造手法,并以“理者相石皴纹“——在片岩肌理上做区分,远无皴近有皴,前石筋骨暴露;且以对片岩打磨颜色的浓淡,来体现远近关系——“仿古人笔意”。
此处片岩,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古典中国山水神韵的“枯山水”。可惜此处景致不止室内静观,亦有园中游观——一旦登临山旁石桥,视线转至片岩侧面,远近浓淡的视觉关系立马破功……
可见,高下不在手法,而在观赏方式与观赏角度。
——营造法原vs园冶。 变与不变
关于 形式类同 的问题。 不止园林,建筑亦如是 。西方犹存关于中国古典建筑非艺术论与非历史论之辩,概因中国古典建筑没有形式的绝对差异,只有功能与落位的相对区分。
说到古建,必须要提《营造法原》——本书系统地阐述江南传统建筑的形制、构建、配料、工限等内容,兼及江南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也给人中国古建形制固定不变的既定印象。
古典营造里,建筑是规整的,体现儒家的礼序 。
榱桷之下, 制式的相对不变 ——传承与变通, 体现匠师们的巧妙心机 ——花篮减柱、重椽复水、连屋草架、泼山雾云等等,皆有例可循。
? 留园曲溪楼,重椽复水——表里不一的视觉意趣
曲溪楼为匹配眀瑟楼体量及对园林宅第部分体量的遮挡
单坡屋顶做成楼的体量,实际上一半楼的体量并不存在
园林布局要自由许多 。 体现师法自然的道家哲学精神。
相似的园林要素——叠山,理水,花木,建筑。相似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榭。 妙在位置经营 。
? 留园石林小院,园林建筑的自由布局
? 留园鹤所,平面九宫格式的布局
窗洞面向充分考虑了对景关系
园林营造,不拘形制。《园冶》云:“凡家宅住房,五间三间,循次第而造; 惟园林书屋,一室半室,按时景为精 。”园林的核心在于景致。“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建筑意味上的消极空间,因园林介入而趣味横生—— 随形就势,并发展成一套逻辑自明的形式美学 :半亭、云墙、折廊……
? 拙政园折廊,随地形起伏变化
园林要素,适配不同的基地,好比以五音(宫商角徵羽)组合成各种音律。 高下亦在“因借体宜”间 。若将以上要素视为初期的标准化模块,古典园林何尝不是适配各种场地的标准化成果?
对于标准化这一课题 ,许多设计从业者内心依旧是拒绝的,总是先验性地将标准化视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甚至将其等同于粗制滥造, 何尝不是一种傲慢与偏见?
必须要强调, 我们现在所讲的景观设计,与古典园林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
在《景观设计的逻辑思维》里,我讲过,一个动人的设计要有 好的立意 ,要能考虑到 客户需求 与 场地限制性条件 ,但这依旧只是景观设计层面。 园林一定是与日常生活发生关系的 。
在古典园林中,我们常常会讲到意境。 意境往往决定了项目品质的高下 。那么,意境到底是什么?意境的意,与立意的意是否一样?意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17年末,在阮仪三老师的讲座上提过这个问题。阮老的回答是:落魄公子遇小姐,私定终身后花园。 园林,一定是要与情感发生联系的 。古典园林自带叙事性的特质—— 在情感发生过程中,意境逐以呈现……
意境则是境界的转化 ,伴随成果自然流露,它是空间的精神气质。
意境的呈现,大多经历以下三重境界:
景
这个景,可以是景观,一切美好的物事。 美是具有普适性的 。美好的景致让人惊叹、着迷,引发愉悦感。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承担类似空间导演的角色,以光影诱导人、氛围感染人—— 空间使用者“无意识的选择” :游览动线与休憩点, 恰恰是设计师的“有意为之”, ——那些精心设计的路径与停留点,对景空间。
意境在空间设计层面,完成了 意念的落地 和 意象的呈现 ,并 传递给空间使用者 。
情
苏州园林的空间魅力在于深远不尽 。控制性地观看,控制性地游走——古典营造诳人的镜头语言:环秀山庄峭壁山,留园云墙,艺圃浴鸥小院……拉开了距离,模糊了边界——在现代空间设计中依旧适用(而现今苏州园林的没有感觉,恰恰是拥挤的人潮强调了空间边界,尤其在旅游旺季,深远不尽分分钟破功)。
咫尺山林——在方寸之地内凭极简的空间布局营造无边远意——亦在 引发无尽情思 ,可以去国还乡,可以离愁别怨……所以江南古典园林似乎总笼罩着一种淡淡哀愁。
自此, 意境完成了从形式到意识层面的转换 。
境
〇 意境在“景”的层面是自明的
美好景致诱人前往、停驻、极目远眺……空间仿若山水长卷,随着访客进入,前期阶段关于动线、姿态行为的设定被一一还原…… 以空间为媒介 ,更似一场发现之旅, 访客与设计师无声对话 ,因洞悉隐藏背后的设计心机而会心一笑。
〇 意境在“情”的层面是模糊交织的
人是情感的动物,亦被情感驱动、影响。“ 物情所逗,目寄心期 ”,形式与意识层面的相互影响,你很难分辨,到底是空间触发了情感,还是情感氛围诱发了空间记忆?
〇 而 意境的最终呈现 ,有触景生情,亦有使用者当下情感记忆对于空间的反向影响……
没有感觉,也许因为你还在路上,还没能get到——园林是营造值得浪费的光阴,古人在园林中与自己相处、对谈、看四时变化……无论念多少遍《从前慢》, 心若未静下来,你依旧感觉不到 ——过了立夏,天光亮得一日比一日早;雨水一多,桂花的香味便清淡一些—— 那些寻常岁月中的琐碎美好 。
你跟随人潮,程序化地停留、拍照——你成了别人镜头里的风景,别人亦时不时闯入你的画面;加以导游各种附会歪解、猎奇传说……是古典园林“到此一游”的典型打开方式。日后提及,惟有“经典”游客照,以及人山人海的旧年印象。
……
如果没有操盘西子湖四季酒店的缘起,那么我会不会对古典园林产生兴趣?我不知道。
所幸这些年并未走远——从纸上园林,到照片,再到实地寻访,从不得其道到一路死磕,从不懂到似懂非懂,探讨、质疑、论证……我依旧在路上,在槛外。
在往返、寻访中感受四时变化之细微精妙……
微妙经营。大抵如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37.75 万条内容 · 28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