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建筑施工 \ 中国现代建筑批评(转贴)

中国现代建筑批评(转贴)

发布于:2008-03-04 21:29:04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中国现代建筑批评
我是韩国建筑师。到中国已经四年了。但我是外国人,接触中国建筑的时间还不长。我知道我无法正确的认识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大环境——不短的中国现代历史。因此我有点担心我有没有资格批评中国现代建筑,但任何人都不能自信地说自己正确了解中国现代建筑。我持着友爱的眼光写这篇关于中国建筑的文章,因为我相信在未来世界建筑发展上,中国建筑一定会跳出从属于西方建筑。在这论文的批判对象的建筑物里,不是都是否定的,我只是持着批判的观点看对象。我常住在上海,再三往来南京,因此这论文的对象建筑多半在这两个城市,所以这两个城市不是我所要批判的对象,而是我常看到的城市。但,其他城市的状况与这两个城市差不多,因此将这两个城市作为实例来论证。
我确信在随后不长的时期内,中国文化一定会再次复兴。十八世纪以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附近国家都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存在。但是,现今的文化的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位置在哪里?中国建筑在悠久的中国历史背景下从未走出过自己国家的大门,在中国建筑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下,西方建筑师们正忙碌于占领中国这个孕育巨大潜力的建筑市场。近代中国建筑失败之后,中国建筑才摆脱了其错误的传统建筑意识,但一不小心就会陷于更大的错误。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不确立它的主体性,而进入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传统之路,而是破绽之路。我打算批判地检讨关于近代以后中国建筑的一些现象,因为我想提示中国建筑的未来方向的一方面。对于在这论文中批判的对象建筑,肯定的评价也有点儿道理,但从历史的广角观点看则不能给他好评价。在韩国前年末我出版了一本关于上海城市建筑的书,因此关于上海城市建筑我研究的比较多,看到的资料与实物也比较多。韩国建筑状况也不比中国的好多少。而且很多中国建筑师也已经知道了这些文章里提的情况。但是,请你们中国建筑师们了解,这小论文是一个有二十五年以上建筑设计工作经验的外国建筑师,于中国建筑师的类似性比差异性更多的韩国建筑师的一种看法。

1.上海近代建筑的非主体性和非现代性。
上海近代建筑因为其主体大部分是西方人,所以只能归为非主体的。但这点是基于当时历史状况造成的。而在此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现今不少中国人为有这样的上海外滩建筑群而感到骄傲,还把它作为模范。上海的大部分近代建筑从当时世界建筑的潮流看,是非现代性的。当时代世界建筑已经进入了新思潮的建筑运动,因为不能感知其新时代潮流,只能积极的参照已经流下的西方古代建筑诸样式的的所谓新古典样式。所以诸多的外滩建筑群中没有一个堪称一流现代建筑。然而很多中国人忽视了建筑群的历史性非理性的评价建筑的价值,并且因它而自豪,甚至一些中国人开始要将外滩建筑群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运动,是相当可笑的事。而且更可惜的是现在的上海建筑情况也差不多一样。我常常被邀请进行对上海现代建筑作出评价,当然在上海也有比较成功的几栋现代建筑,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众多其他上海现代建筑只是追随过时的建筑潮流的垃圾而已。如果我们五十年后再看的话,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中山陵的非中山性
南京的中山陵是中国人纪念尊敬的孙中山先生的重要瞻仰地。在查勘北京紫禁城与明代的皇帝陵墓时,我感受到的是非人性与权威性的尺度感,让我惊愕至极。然而中山陵也仿效非人性的古代宫与陵的型制。中山先生是谁?他是举起人民就是主人的三民主义“旗帜”,为推翻封建专制主义而发动了革命的伟人。那么,为什么他的陵墓建造得如同于他推翻的封建帝王的陵墓呢?评价一群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它的外壳,而是其建筑适合的内容。内容适用错误的建筑,即便在其他方面作出何种努力,都不能挽回其错误的内容。我认为其单体建筑硕大的瓦屋顶不用说是非改革性的,有着很长的中轴线,其上升序列的核心构成明确是非中山性的。既然是中山先生的陵墓,就应该回到人民身边,应该具有跟人民和谐素朴的概念。因此给那样建筑以优秀的名誉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家的蠢话,就是中国建筑走向未来之路上的绊脚石.

3.传统瓦屋顶的继续的失败
源自民族主义的所谓大屋顶样式是中国近代建筑后期的代表性样式。众多重要的中国建筑戴着不合适的大帽子,耸立在大街上,并且作为中国主要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跟社会主义本质显然这种民族主义倾向的建筑已经发生了矛盾。从以共同生活为理想的无阶级社会形式上讲,美国复兴期的机能主义样式其实更适合用于中国共产革命期的建筑,可不幸的是,作为***要打倒的***社会的为首国,美国的建筑样式注定是被坚决排斥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新事物的国际主义建筑样式被抛弃,建筑和社会产业的其他部分步伐不一致,因此也就找不出中国建筑的出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性理论家梁思成却在这时候赞同传统大屋顶样式,使得国内建筑师的思维受到桎梏。复兴传统大屋顶样式突然衰亡,直至成为一种罪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因为领导者修养的局限性加上建筑师在决策上的无语权,中国建筑一再容忍传统大屋顶样式,现在还被相当活跃的采用。在近代以后世界建筑历史上,付诸了很多努力和献财政投入的中国传统大屋顶样式建筑中,有没有产生世界之所瞩目的建筑作品呢?一个都没有,但只有中国内部的好评价。过去时代的建筑外皮只能适合于过去时代的建筑,我们应该探索传统建筑内在的精神,以此作为现今的借鉴。


4.还没觉醒的香山饭店的教训
1981年,世界闻名的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在北京历史悠久的香山,设计了香山饭店。他是美国人,也是中国血统的华裔建筑师。因为他已经站在了世界现代建筑的巅峰上,他的概念与意见大部分被采用了。此后香山饭店一直到现在,在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香山饭店对于中国正在讨论的地域性问题,提出了不错的解决方案,给中国建筑的未来起到了舵手的重要作用。其后在诸多关于中国建筑传统的讨论或论文上常常被用作为模范事例。虽然也有因狭隘地域主义或毁损遗迹地等的理由持批判意见的,但香山饭店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并且成为学生们的学习对象。可是,在香山饭店诞生以来20多年后的今天,我可以明白地说,以后的任何中国现代建筑都没有超过香山饭店。以香山饭店具备的环境和政策上的优点伪托故成功的理由,就是不能那样设计的人的口实。当大部分中国建筑师还在探索外部形态为主传统现代化方法的时候,贝聿铭提示了空间为主传统现代化的转换的视觉。中国以及东亚汉字文化圈建筑中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建筑和建筑之间、建筑和自然之间、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被首先考虑的,就是空间为主的建筑设计手法。现今,在一些优秀的现代西方建筑里已经融合了类似的思考与感性。中国现代建筑应该要退出以大屋顶等外部形态作为传统建筑现代化之路的思考,这种因素只需留一点作为小小的辅料。让我们自己探索建筑内在的意义和建筑外部空间中蕴涵的精神吧!

5.人民政府建筑的非人民性
民主国家的国会议事堂是国家的中心。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也占据了民主的象征性地位。民主革命以前,中心位置的政府建筑常常构成于强力的中轴线,建筑形式也是权威性的。但现在的民主时代,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建筑越来越采用开放的、非权威性的、以市民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在西方新建的政府建筑中,很难的找到硬直的对称形式建筑了。但民主主义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民主历史的根子越短,在人民与建筑之间的墙壁越高越厚。中国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虽然对称形式,但是比较开放的,采用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用的方法。可是最近建立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也在人民广场中轴线上,采用严格的对称形式,在对人民排斥的同时营造出闭锁的气氛来。这难道是人民政府的人民性吗?纵观东西古今历史,对称形式的建筑常被用于具有权威性与象征性的建筑,在近代社会以前政府中心建筑似乎绝对的采用这种形式。但是,经历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时代以后,由于市政府中心建筑其本身就是人民主权的象征,对人民是开放的,归还给人民的权利的新方向突出来了。对称形式建筑已经不是市政府建筑的代名词。对称形式只是需要强压的权威的专制主义的产物。可是现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政府中心建筑仍然采用对称形式作为权威的盾牌。但是,市政府中心建筑对于人民不应是威胁性的,它应该贴近民心。那些为强调权威用笨重的石头打分的市政府中心建筑是不能温柔地安慰人民的心的。

  • sundragon
    sundragon 沙发
    6.非社会主义的再开发
    大城市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其设施也已经落后了,因此城市的改造与开发是必然的。土地共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土地私有的***国家在公共开发时更有利。在我住过的韩国汉城的都市中心,因为昂贵的地价建设,小公园是想都不敢想的。只在建筑许可时候,才有一些政府的劝告。因此想通过再开发而得到更舒适更好的环境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当我住在上海,最羡慕的事情之一就是大规模再开发时同时进行的大规模公园建设。只要决策者有坚强的意志,就可以进行公共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再开发。我看这点是中国共产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那么,特别进行都市中心再开发时,应该把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开发计划的方向,但是现在相当多的城市中心区改造与再开发如同***城市的再开发,其主流状况是商业利益优先。上海“新天地”是专家和一般市民都叫好的改造的模范事例之,其新旧之间的调和性好,整体的设计水平也很高,决不低于西方任何城市,已经登上了国内外观光流线。但是,在新天地,只留有老的外壳,是提供给现代富人的,普通人民的生活痕迹一点都没有,更不能让他们的舒服的接近。我常常给朋友们作导游,带他们去新天地。频繁地遇到中国其他城市的旅游团。对他们来说新天地只是一个旅游点,而不是生活场所,可能使他们感到深刻的隔离感。那么,这与同一区域的中国***第一大会地的历史意义是相互矛盾的。引起中国***第一大会的革命旗帜的成果说不定是像新天地一样性格的建筑群。所以对中国其他城市的改造与再开发,新天地绝对不是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范例,只是一种把匹萨加大的方法,是极为特殊的案例。

    7.视觉为主的建筑政策
    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引以为自傲的国家和民族是不会一味地炫耀外形,更不会以高的,大的,华丽的形象作为自己的传统。因为传统不在于其规模而在于其内部的精神。可是,历史悠长,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每个城市的发展却都陷入了无法理解的规模竞争之中:最高的建筑、最大的建筑、最长的建筑等等。以物体的尺度为基准进行的现在的比赛状况是很危险的、没有价值的、非常糊涂的。来自于万里长城与紫禁城的规模的优越感不是社会主义的,不是民主主义的。万里长城或紫禁城的建造目的与建立过程从现代的角度看,都不值得。作为战争与绝对君主权力的象征,用数不清的人民的生命作为代价的建筑是不是值得骄傲呢?无关规模,建筑的水平是最重要的。当然从技术革新或学术的角度,规模也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因素,但现今无秩序的规模为主的开发无法提高人民的自尊的,只加大人民的大话。以外部形态的震慑力赢取高评价的建筑应该只是极为特殊功能要求一部分。任何建筑若想成为标志性建筑,那是文化水平的问题。如果把正在建设中的也包括在内的话,高度排名世界前十的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已经占了一半以上。那么,可不可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现代建筑文化的先进国家了呢?

    8.低廉的进口建筑的时代
    几个月以前,在中国建筑新闻记事上我看到一些比较有名的中国建筑师设计完成的建筑作品,而开发公司要求用西方无名建筑师的名字代替中国建筑师的名字。如今“三个代表”中的“先进文化”似乎已经等同于“西方文化”,只要有“西”字就比中国的更好。这样的思想无论在一般民众、文化意识比较高的人、还是所谓领导人中,都得到了广泛地认同,只管举西方人的手赞成。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够体会到中国建筑师的痛苦的心情,因为十多年前的韩国也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的。中国在其建筑的规模、范围、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其中相当多的重要建筑都是西方建筑师所设计的。在全球化的时代,明星建筑师在世界各地建造房子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作品对于提高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水平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可是,大多数外国建筑师留下的只是不太好的无责任的排泄物。大部分是,在他们的故乡,不敢想设计的奇怪的、环境破坏的建筑。这是利益至上主义的开发商和不顾前后只关心业绩的官僚们一起建造的,使用着绝对否便宜的费用即人民的血汗,不考虑未来性,积累的以后必然为之伤脑筋的、不能处理的垃圾。太低廉的价格购买的进口产品注定是假的。小的东西发现是假的以后不再买就算了。可是假的建筑物却要在城市中存在很长的时间,其伤害也是持久性的。今天已经到了文化战争时代,将规模最大最具有持久性的文化即建筑市场,在全中国全面的、主动的、随便的付出,难道就是中华民族包容万象的气势?这样的评价对不对呢?

    9.旅游化的历史建筑
    历史悠久的中国由于频繁的战争与其他各种因素,无数的遗迹已经被破坏或毁损了,但仍留有很多有价值的遗迹。中国的开放政策吸引大量的外国旅游客前来参观,现在他们已经遍地都是了。建筑物是代表性遗迹,因而常常被保护或被保修及复原。在很多景点方便设施严重不足,因此到处都在加紧建设便民设施。但是,便民的美名下占其中很大比重的商业设施往往建得比被保护的历史遗迹规模更大,其便民设施反而给历史遗迹增加了压力。而最终于营造出的却是商业性为主的气氛。旅游产业无疑是俨然的重要文化产业。在任何地方重要的历史遗迹是当地重要经济的支柱。因此以购买、游戏设施为主商业性便民设施的建造是必然的。但历史建筑群所具有的更大意义是其建筑群里所包含的历史与文化,也就是文化的价值。虽然依附与历史建筑群的商业建筑群也是新时代的产物,但我觉得决策者与建设关联者都不认识中国大多历史保护用商业建筑群的建筑历史的意义,只能简单的模仿传统的外皮,成为假古董。过于为视觉上调和的类似性,其商业建筑群不能当为明天的时代而负责,以后只不过会作为一种商业的垃圾留下。在这个时代设立的新建筑与其过去的历史建筑相互和谐的创新性应该是需要的。因此,没带着深刻的苦恼关于新时代建筑潮流,正行的拙速开发的步子的步幅应该被减缩同时,向对于未来应该开门。中国出生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新博物馆的是新旧建筑相互协调同时,又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好的范例。我期待在中国出现与历史相互和谐的,具有独立生命的,且蕴含新时代精神的好历史建筑。

    10.在中国没有世界明星现代建筑,为什么?
    现今无数的中国现代建筑中“为什么没有世界知名的建筑?”,是对这个问题做出认真回答的时候了。中国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开始已经快30年了,受过现代建筑教育的人才也不少,决策者的平均年龄也年轻化了,相当多的重要建筑具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且重要的建筑几乎都是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但是,现在中国能在世界上发表的只有几个建筑作品。这几年在中国参加的建筑论坛,我看都差不多。关于建筑传统的主题常常被提出来,但没有具体的提案,只有跟随世界建筑趋势。无意识的追随世界建筑潮流,依赖西方建筑师的思想,只能做到形态的模仿,却忘记了自己内在的精神。不熟练的西方建筑的模仿比过去的建筑模仿好一点儿,但与过去相比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在广泛的而有强健的中国传统精神基础上,没有关于中国建筑的核心的讨论与充满热情的接近、分析、研究及挑战的实验,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出自己的建筑。在全地球化时代,普遍性绝对不是排除特殊性与主观性,建筑艺术的最终的结果一定依赖于主观的感性,这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应该依靠于自己内心积累的艺术的感性。其堆积物来自完整的自己的关心,有历史的眼光,并且明确的、具有目标的、强健的两个腿。很多中国青年建筑师,就像三十多年前的日本或十数年前的韩国青年建筑师,只把眼睛转向西方。可是他们逐渐认识自己最终理解的还是自己的故乡。我很晚才醉心于中国古代建筑,因为我常常在其中发现韩国古代建筑以及一些优秀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头绪
    2008-03-04 21:31: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

65.81 万条内容 · 158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关于挡墙底部扩大基础减小地基应力的疑问

为了减小挡墙地基土应力 往往设置底部扩大结构 比如用钢砼扩大底部尺寸。那如果是砌石挡墙的话,底部似乎只能用刚度很大的钢筋砼扩大基础(底板),这样底板才能看成一个整体将上部砌石挡墙的重力等分散开。如果不用钢砼底板,而也用浆砌块石做底板,似乎没有意义,因为 上下都是砌石就完全变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底部面积并没有扩大啊!根本就不能“分散”上部结构的应力啊!!!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