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造出广州最贵豪宅,在“未建成”中蓄积无限灵感!

造出广州最贵豪宅,在“未建成”中蓄积无限灵感!

发布于:2020-08-20 11:32:20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 写在前面


2020年,广州设计周全新发起并主办“IAF锋建筑节”。这是一项关注“未建成”设计作品梦想实现和重生的国际赛事,面向全球建筑师、设计师征集那些处于“未建成”阶段、或还无法付诸实施的设计作品,为它们提供一个积极转化为“建成”的时机。

2020年6月18日,“IAF锋建筑节”项目在中国上海风语筑设计大楼正式启动,同时正式开启参评通道!“IAF锋建筑节年度巡礼”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重点城市举办行业思想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设计师进行设计案例与设计理念的分享。我们会将每场活动主旨嘉宾的演讲内容统一做实录回顾。 本期演讲嘉宾为:来自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的盛宇宏先生。



IAF锋建筑节演讲实录

/  Vol. 4  /


 主题:建-未建   Built and Unbuilt 

 嘉宾:盛宇宏 Eric Shing  


以下文字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而来

昨天我刚好去杭州的一个大学做交流,感受很强烈,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未来、关于民族的责任。我想,今天「IAF锋建筑节」也是关注设计界的未来,关注怎样把设计推到更高的高度,让所有使用我们设计的人都不失望。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未建成的项目,抒发一些自己的感悟。


其实这里讲前半生不太对,但我想每个设计师都有这样的观点:总希望自己的创作作品能够建成,然后不断地说服别人,说服甲方采用我们的方案并把它落地建成,这是我们一开始做设计时会特别强调的观点。

但是,像我这样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很多的“未建成”之后,这些就不那么重要了。我认为,“建成”和“未建成”并不是一刀切的关系,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有何种思考,对于未来有何种关注。我们今天“未建成”的项目,其实在未来有机会建得更好,这完全不是值得后悔的事情。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几个案例。



01 .
“小”项目的“大”世界

 

凤凰天府康养文化水镇展示区

首先介绍的是一个尺度很小的展示中心,位于成都温江,面向金马河岸,环境宜人。此区域将成为一个关于科技康养与文化艺术的未来生活社区。作为首发空间,往“小”的说,展示区最初只是一个销售中心;然而往“大”处说,这空间运营模式预示着城市的未来。
 

天府之城是古代蜀国所在,自有3000年太阳神鸟传说,团队借用太阳神鸟这一图腾把建筑、室内和景观空间与在地文化紧密结合,呈现如此一个建筑结构、室内设计、景观规划和设备工程一体化的展示中心项目。
 

从模拟“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的鸟群装置,到整个地景与人的互动,汉森伯盛的团队都在心中默想了千百次建成的那一刻。沿着“凤凰原点”的空间体验,访者将到达顶层的观景台,眼前便是一望无际的江景,顿感阔然开朗。建筑通过空间的引导,将到访者的体验从室内展示空间,提升到眼前正启航的温江康养新区和整个城市的未来光景。
 

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凤凰停在翘板之上,身后的羽毛还在微微抖动。这就是我们希望呈现的效果。因此,“轻盈”是整个作品的核心。首先,从建筑的造型上,我们以翘板展示“凤凰于飞”的身姿。
 

从材料上,我们从项目“科技康养”的定位着手思考,最后选择以高反射度的材质,例如镜面钢与超白玻璃,结合15米悬挑结构来塑造超现实主义的空间体验。从首层到展示空间的体验,预示着从当下渐进至未来的生活方式。
 

15米悬挑的应用让建筑在结构上实现了轻盈,这样的悬挑空间在小尺度的空间中不多见。架空层以下设计为24小时开放的市民空间,空间不大,也没有过多的功能刻画,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停留的站点。无论大项目还是小项目,我们总习惯留一些与社会和城市连结的余地。

 
从意象上,我们尝试从鸟群集聚的装置再现轻盈悬浮的效果,23660个模拟凤凰羽毛的零件以钢索串联,每一个构件都是活动的,迎风起舞。

 
最后,从体量上,通过把次要空间隐藏在翘板之下,翘板上覆盖从地景延伸而来的绿植,在视觉上压缩了建筑的体量,让其轻易融入在环境中。

 
可惜的是,项目至今尚未建成,但在今年初,这个项目获得了德国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2020 的银奖,有幸受邀至德国法兰克福参展。

 
我认为广州设计周主办IAF锋建筑节是十分具有意义的,许多创新的并非是建成的,更多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反映创作者的思考。
 

 
02 .
“大”项目有“微”尺度

 

广钢公园概念竞赛

刚说的是小项目里的大世界,而下面将要呈现的是大项目中的微尺度思考。
 


广州本地人都了解“广钢”,芳村原来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工业厂区。约5年前起由于城市功能更新,地块被计划“再发展”。当时听说广钢旧址将变成城市公园,广州市政府和荔湾区政府希望把地块的场所记忆转化为公共功能,服务更多的居民与访客。但到如今,依然大门紧闭,还是荒废厂区的光景。
 

我们做了一些研究,最终选择的是“针灸式”的疗法,即把“针”扎在最关键的位置,既不大拆大建,亦不全盘保留。仔细推敲后,我们把一部分遗迹完整保存,一部分则实行改造,让历史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当代人们的城市生活。


其中,代表历史记忆的炼钢高炉被完整保存,成为整个项目的精神堡垒。巨型尺度的工厂构件和运输带结构被拆分成不同的场景体验,再以广钢工业文明的整体主题予以整合,这与炼钢的分工与过程异曲同工。
 

遗址中的巨型构件感觉上其实并不友好,而我们希望通过当代艺术的介入来赋予广钢多元、开放、共融的公共场所精神。于是我们在10公里的空间,嵌入了西、中、东区16个主题区域,为每一处画一个文化图腾,预留不同的流动路线。
 

第一站是钢城印象,地铁出口便是下沉广场,奠定当代钢城的印象,为整个广钢体验埋下伏笔。地下空间除了预留停车功能,还能在步行径道上设置商业接触点,用以平衡开发的投资回报。
 


关键节点的构件被保留了,还加入新的元素。例如这个空间事实上是轻轨列车的站点,整体的结构融入了岭南的藤编文化,在尺度上体现为巨型建构物。通过藤编的空隙,场所原来的闭塞与恐惧感被消减,引入的是开放透明的当代文明。

 
高炉是整个场所的“精神堡垒”,我们称之为“红锈膜拜”。在结构之间我们尝试架设立体廊道,用以连接不同的目的地,让访客在游历中感受不期而遇的叙事方式。以其地势优势,高炉成为参观眺望的观景空间,本来仅为结构的建构物在加入穿透性材质的围闭后,成为休闲场所。
 

现场的油罐结构,经过部分切割后被改造为我们所说的“艺术发酵罐”,成为艺术家与设计师工作室入驻的共享空间,底层的空间则成为溜冰场。其余的几个可以按发展需求改造成艺术展示去或概念酒店。

 
对于一些空间,我们选择以更灵活的方式改造,不完全封闭原有的结构,而是以穿透性材料把建筑本体包裹起来,用新与旧的冲突产生当代价值观的对话。

   
这个项目目前尚未建成,但在2019年末,我们已将这个项目以一种艺术的语境再诠释,并受邀展出在2019年的深港双城双年展。展品在“深双展”的“城市之眼”展区,把广钢背后的珠三角城市在改造过程中的共同“痛点”带到深圳福田高铁站。我们为这个装置命名为《混响》,代表着历史、当下与未来3种不同的时间在同一空间中共存。
 

就如0和1在数字世界中为万物本源,装置一面为广钢锈面,代表场所记忆,一面为镜面,代表的是未来。在访客随心转动下,装置呈现的是无限种组合可能,组成世界大千。
 
 
虽然广钢这个建筑项目尚处于“未建成”的状态,但幸运的是我们以另一张方式让这个“未建成”有了“建成”的意义。
 

 
 
03 .
有些“未建”成就最佳答案

 

尚东柏悦府

接下来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建成的项目,但回顾其中,仍有“未建成”的部分。这些未建成的部分事实上为我们带来建设性的思考。所以某些“未建”反而成就的是最佳答案。
 

相信大家所熟知的是它作为“广州最贵豪宅之一”的一面,但置于它的功能,可能市民并未了解。作为一个纯住宅的项目,柏悦府有着公建一般的外表,这源于它不一般的地脉优势——盘踞于城市中轴旁,猎德大道侧,俯瞰珠江水系,远眺广州塔,地点决定这项目非同寻常。


这项目从设计到落成前后8年,高度从100米到150米,后曾一度尝试208米的高度,最终定在198米。大家可以看到,虽然已经竣工,但事实上许多最初的想法并未实现。最初的时候我们希望是以钢结构扭动而上的状态,但真正把住宅功能植入其中,才发现功能与形式并非一致。后来我们打开思路,从设计师的主观角度,转向城市的共同利益,让更多人能共享这地脉带来的利好,在这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修正,不断地将我们疯狂的想法置于社会的考验中,最终成为了现实。
 


当初设计的核心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脉资源的潜力,为此我们将城市肌理置于设计之前。三塔合一的形态是景观资源成就的,通过对塔体的扭转,形成通达四方的视野通廊。每一层平面都因视野优势而有所调整,因此49层有49个独一无二的平面规划。我们希望柏悦府会成为每个角度上最佳的城市形象,也希望塔楼的每一住户都收获最好的景观。
 

作为一座高198米的超高层建筑,且”三塔合一“形成不规则平面,项目在结构工程上克服重重难关。首先因其高度和不规则项之多,楼体预期会在高空中受结构的扭转力影响;又因项目景观条件优渥,故不宜在塔楼外围筑起剪力墙。因此,外围剪力墙被角落框架柱所替代,保留中央核心筒结构,塔楼的270度全景视野得以被完全打开。在加厚、加强中央核心筒的策略下,结构强度足以低档地震条件下的结构扭转效应。
 
 
我分享的这个项目并不试图在表达我们“建成了”些什么,而是希望呈现在任何“建成”的过程中,总有许多想法未能如愿,但这往往是因为推敲得不够深刻。



 
04 .
有些“建成”在下一项目

 

湛江东海岛商业中心

这在个仿生造型空间是一个商业购物中心,是基于湛江东海岛的海洋文明。从当地“渔”中提取出撒网的动态之势,运动成为建筑的核心叙事。以外骨骼结构将支撑结构外置,释放内部空间效能。通过外延的通廊与立体步行通道连接不同功能区。基于当地气候,我们希望用更多的“灰空间”让这个公共建筑融入市民生活。
 
 
目前东海岛还未被开发,在 130多万 的巨型项目中需要有一个核心场,协调周遭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人与建筑的关系,还有建筑与建筑间的关系。这是一个 24小时综合体的概念,其中包还有零售、酒店、餐饮、娱乐、度假等功能,500多米长的室内沙滩泳场与当地著名的长滩相呼应,室内5000多 的绿植形成室内生态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尝试以这样的建设来点燃东海岛这座新城的未来。
 
 
可惜,这个项目最终未建成,但与其遗憾,我们将过程中总结的经验用于下一次的尝试,例如建筑空间中的生态系统营造,再例如对空间通达性的关注。



广钢新城·云链

广钢新城的理念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东海岛商业中心的启发。在面对广钢“未来城市”这样一个定位时,我们思考如何建造对未来有意义的空间,而不仅“建成”。
 

基于后疫情时代的思考,最理想的空间将是相互连接的,但又保持相对距离,像数字化下的生活。我们为这里的未来之城确定一个主题:云链,即云端的链接。
 

最终呈现的是一栋 240米高,三栋180米高的建筑集群,其中包括了一个15万 的商业中心与展览空间。
 

CLOUD,代表着沟通(COMMUNICATION)、生活(LIFESTYLE)、办公(OFFICE)、模块化(UNIT)、大数据(DATA)。这种立体化、个性化、网络化与数据化的状态,正是我们想象中的“未来”。我们试图在建筑塔楼外嵌入可灵活改变空间功能的的模块空间,基于不同租户的需求有不同的方案。就如物联时代的其他物种一般,建筑不再是固定的、无趣的混凝土盒子;而是一个有趣的、可生长的、可变的有机体。


 
建筑内部被嵌入各种不同的动线,各种功能区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社交空间,而且都是步行可达的范围。之所以成为“城”,是因为项目在相对高密度的空间内,具备城市应有的功能。而且这是一座“不夜城”,由于办公与休闲将作用于同一垂直空间,空间的效能被最大化,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形成的是24/7城市生活的闭环。


生态是室内空间串联城市的重要元素,各种立体的连接,半室内的空间手法,都尝试在打破室内外的临界。室内外相通的生态链将建筑空间有机地与城市肌理接连,达到一个建筑与城市充分沟通的平衡状态。

 
如果说广钢公园是关于场所记忆,广钢云链则是关于未来城市与未来的人,为此,就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我们还在努力中,广钢云链为未来建城。


 
 
05 .
“建成”与“未建”

 

今天分享了许多“未建成”的项目,但我认为“建成”和“未建”并非一种绝对的状态:所有的“建成”都有“未建”的遗憾,而所有“未建”都为下一次的“建成”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在关注「IAF锋建筑节」的主旨时感触很深,作为建筑师应该反问自己,当初为何进入这个行业,为何做设计,“建成”事实上并不是我们全部的初衷。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项目建成后供人使用,作为设计者的我们会有极大的成就感。现实总有各种限定,从而让最初的想法难以继续,但我们应清楚只有不断积累,这些“未建成”的思考才会成为我们下一次“建成”的积淀和爆发。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生态是室内空间串联城市的重要元素,各种立体的连接,半室内的空间手法,都尝试在打破室内外的临界。室内外相通的生态链将建筑空间有机地与城市肌理接连,达到一个建筑与城市充分沟通的平衡状态。

    2020-08-24 08:48: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68 万条内容 · 40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钢笔画中的重庆老建筑

   30年800幅速写   他用1支钢笔 画出时空穿越的重庆老建筑 欧阳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欧阳桦,自小在重庆长大。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生活在那些漂亮而优雅的老房子之中,对重庆的老建筑,他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钢笔,以速写的形式为重庆城画影图形,跨越时空100年。如今,钢笔素描已达800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