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新作集屿:9平方米中的日常一乘建筑

新作集屿:9平方米中的日常一乘建筑

发布于:2020-08-19 14:20:19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 项目外观  摄影:李金辉


设计单位   一乘建筑
建筑面积   9平方米
建成时间   2019年9月
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建筑意味着把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设计就是造就场所。换句话说,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人必须要能体验到环境是充满意义的。”
 
——诺伯尔·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范式:小尺度与大城市
 
9平方米的集屿,是这座城市里一种新的空间范式的提炼。它并不因其小而匮乏深度,它孕育着理想、思想、生活、文化和邻里这些要素。9平方米,针对的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稀缺的一种空间尺度,它和蓝图、速度、宏伟无关,它是一种小而轻的空间叙事,容易忽视但不可或缺。建筑师在空间现实和社会意义层面找到了介入的视角,9平方米让人和人相互靠近并获得存在的真实感。作为一种带有理想和关怀的空间载体,它为城市日渐衰退的社区氛围,做出了一定诠释和补充。

△ 《找回趣味之城》  ?一乘建筑


《找回趣味之城》在描绘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我们想寻找雅各布斯写过的街道尺度和邻 里安全监督的意义,这些空间不像那种街块簇拥下,覆盖着层层建筑魅影的都市意向,它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张力,或是公共空间,或是可触可及的景观屋面,而集屿就在这其中



公共空间:一种非刚需的空间类型
 
项目位于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香蜜三村,近20年的变迁更迭中,陈旧的社区硬件加剧了活力的丧失,激增的路面车位不断占用着这个社区的底层公共空间。


△ 区位  ?一乘建筑

我们见过公共绿地被更改性质建设高楼, 实际上 这种公共空间的“挤占”比比皆是。因此这一次实践,我们和业主的其中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去还原一个公共性的节点,要在缝隙中创作。

△ 公共空间分析  ?一乘建筑

△ 社区商业构成研究  ?一乘建筑
 

策略:建筑融入场所的想象
 
项目的前身是一个社区空调维修店,踏勘现场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空调零部件及油污散落在入口前,大家会有意的避让开这个区域,到干洗店取衣服或到药店取药。居民没有太多地方可以停留,场所的感受更多是杂糅的,又或是消失和模糊的。邻里之间不缺乏连接,但缺乏真正的联系。

 

△ 空间原状  ?一乘建筑

设计开展最难的部分不是来自于项目自身的挑战,而是来自于左右邻居施工中不解的“问候”,不过这些分歧都在施工的过程中被逐一化解,正如集屿的“屿”字的寓意一样,这里最终成为了大家喜欢的岛屿。
 
△ 模型  ?一乘建筑

面对宽度不足三米的狭长型场地,我们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让大家在远处可以轻易的看到我们,在内部亦可以得到舒适的体验。内部通过定制的置物架与夹层,提升了空间使用效率。
 
△ 改造前  摄影:一乘建筑
 

立面:过渡与消解
 
在整体策略当中,立面门头的整体考虑是最核心的问题。立面的构成逻辑,犹如一个建筑装置,嵌入到这个空间单元中。立面的外延是一个屋檐的设计,象征着从城市回到家的感觉,向内则是一段弧线的吊顶,进一步消解和让人放松。

 

△ 项目外部立面图  ?一乘建筑

△ 模型  ?一乘建筑

远眺这个空间的第一印象,就是屋檐和它并不喧哗的质感,空间以亲和的姿态向社区敞开,形成了一个客厅式的场所记忆。我们将原本厚重低矮的灯箱拆除后,空间的前场变得轻盈与开阔,这里是使得心理产生过渡变化的一个重要区域。

△ 建筑装置式的立面设计  ?一乘建筑

向内部空间延伸的弧形吊顶,以入口玻璃门的顶点,顺势延伸至内部空间的最高点。既消解了内部空间窄和高的局促感,也给这个空间带来一丝神秘和仪式性的感受。

△ 内部空间的弧形吊顶  摄影:李金辉

在这道门的内外之间,即便大门敞开的情况下,仍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气氛变得安静又温暖。

△ 模型  ?一乘建筑

施工的过程中,热心的邻居时常会帮我们出主意,起初这种交流我们有点抗拒,但渐渐发觉在这样一种共生的环境下,能提意见和保持交流更为宝贵,至少这种参与性是可贵的。正如入口右侧的这一道墙的设计,顺势而为,也算是和邻居的合作成果。

△ 与邻居顺势而为的隔墙  摄影:李金辉

屋檐的结构既是独立的,也是从现状生长出来的。缝纫机和花池还在原来的位置,新旧的脉络和依存关系,依旧良好地保留着。

△ 入口  摄影:李金辉


剖面:光线进入的方式
 
剖面的深入研究,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我们不仅要在小尺度里,找到更多功能的可能性,还希望可以改善这里的采光。

 

△ 剖面研究  ?一乘建筑

入口挑高部分的改造,可以让日光最大化地进入室内,这对内部空间有限的采光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改善。灯箱这种手段更像一种“凸”的表达,而项目的入口更像是一种“凹”的表达,同样是照明和标志性,我们希望项目看上去有些不同,光的感觉也希望更柔和。

△ 入口  摄影:李金辉

△ 项目夜景  摄影:李金辉

正立面竖条形的采光高窗,少量地获取着白天的光照,让室内保持一种宁静感。夜幕降临,它所透出来的光线,又像是一只凝视着这个城市的眼睛。

△ 内部看向入口  摄影:李金辉

△ 屋顶  摄影:李金辉


识别感:不存在的存在
 
LOGO越大,功能的识别感越强,但当LOGO弱化到极小的状态时,我们是否就感知不到空间了?带着这个设想,我们尝试去用氛围,而不是夸张的形式来创造识别感,就像诺伯尔·舒尔茨提到的 “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项目的使命应该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 周边环境  摄影:李金辉

集屿就是一个精神的孤岛,不在意喧嚣也不在意冷漠,它完完全全的展开和封闭,既是一个卖场,也是一个修心的地方。达到这种知行合一的状态,取决于业主和设计师的高度契合。

△ 项目夜景  摄影:李金辉

因此,它看上去的“不知道是什么”,激发了人心深处的好奇,空间的氛围反倒变成了全部,潜移默化地“生根”在这里,根本不需要去“ 呼喊 ”出自身的存在。

△ 局部  摄影:李金辉


产品:体验闭环的观看之道
 
在室内不足2.6米的宽度下,创造一个精确的体验和适度的留白是很困难的。我们通过对陈列架体网格化的设计,来控制它的起伏和大小,最终希望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独立的陈设状态。


△ 柜体道具设计  ?一乘建筑

△ 模型  ?一乘建筑

柜体的形式做过多版方案,最终我们保留的这一稿关键有两点:一是把空间上半部分留白,让弧线屋面产生消解的意图更加强烈;二是柜体本身装置化的灵活性。

△ 入口看内部 摄影:李金辉

这是一个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项目,完善的咖啡和烘焙操作,及独立上下的个人休息区,这些在起初我们都觉得难以实现的命题,最终都逐一解决。在十万元的预算内,建筑师采取了很多办法去节约成本和统筹工期,并且要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材料的耐久度。

△ 室内空间 摄影:李金辉

对于社区的居民而言,项目的存在填补了其对美好的一种想象。城市空间的同质化严重,项目并不是一个基因突变的结论,而是业主和建筑师关于美好记忆的延续。

△ 局部 摄影:李金辉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香蜜三村香居阁
设计单位:一乘建筑
主持建筑师:张博、王晶晶
团队:安炳祥、石秋杨、郭晓红
施工图:李南芳
施工:质乘工坊
材料:水泥质感涂料、方通、木饰面、磨砂亚克力、艺术玻璃
灯光:谱迪
建筑面积:9平方米
设计周期:2019年7月—2018年9月
建成时间:2019年9月
摄影:李金辉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项目的前身是一个社区空调维修店,踏勘现场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空调零部件及油污散落在入口前,大家会有意的避让开这个区域,到干洗店取衣服或到药店取药。居民没有太多地方可以停留,场所的感受更多是杂糅的,又或是消失和模糊的。邻里之间不缺乏连接,但缺乏真正的联系。

    2020-08-20 08:52:20

    回复 举报
    赞同0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西郊有佳人,幽居在掌心-上海万科莱茵半岛致逸设计推广

项目细节  ?  纯点建筑摄影 感谢   致逸设计  对gooood的分享 放眼上海这座钢筋混凝浇筑的都市丛林,滴水湖、淀山湖、美兰湖这样的生态环境逐渐稀缺,这类后花园变成一种“都市奇观”,也演变为人们心中“向往的生活”。而在安亭新镇的核心地带有这样的一片掌形湖,孕育着介于自然与都市之间的湖居理想。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