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海绵城市访谈系列(一) —— 海绵城市与景观的结合

海绵城市访谈系列(一) —— 海绵城市与景观的结合

发布于:2020-08-14 18:07:14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上一期的立体绿化访谈,让大家对深圳市立体绿化协会组织有了新的全面的认知和了解。这一期,我们和GVL怡境集团闾邱杰总监来聊聊新的话题 —— 海绵城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析海绵城市与景观的结合吧!


独家细致版的图文解析


万:哈喽大家好,欢迎收看酷闪一年级,这一期我们聊的话题是,海绵城市,这次我们有幸请到了闾邱杰,闾总,来为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他在海绵城市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些经验。我们欢迎闾总。


海绵城市示意图.jpg


海绵城市示意图 —— 图片源自网络


万:我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闾总,闾总现在是在怡境国际设计集团,任设计总监,现在也是在研究中心担任负责人,具体的一个专项就是在研究海绵城市设计这块,另外,我要强调一下,就是说一下闾总的职业履历,闾总是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的研究生,师从玛莎 ·施瓦兹,还有乔治 ·哈格里夫斯,大家可以看到闾总的履历基本上是我们做景观设计的梦想的一个履历。


玛莎施瓦茨.jpg

玛莎·施瓦兹 —— 图片源自网络



乔治 ? 哈格里夫斯.jpg

乔治·哈格里夫斯 —— 图片源自网络


然后,我这里就想简单的跟闾总聊一下,就是像我们做景观设计的,对于玛莎、哈格里夫斯,还有彼得·沃克,都是特别的崇拜,特别的熟悉。


彼得沃克.jpg

彼得·沃克 —— 图片源自网络



IBM公司净湖.jpg

彼得·沃克作品 —— IBM公司净湖 (图片源自网络


伯纳特公园.jpg

彼得·沃克作品 —— 伯纳特公园 图片源自网络


哈佛大学唐纳喷泉.jpg

彼得·沃克作品 —— 哈佛大学唐纳喷泉 图片源自网络


但是,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很少有直接跟他们面对面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这里的话,就想让您谈一谈您和玛莎、哈格里夫斯之前的一些交流,包括跟他们之间发生过的一些花絮,给大家分享一下。


闾:好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觉得我的机会挺好的,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我当时是在2001年的时候,在哈佛大学念的书,那个时候刚好是哈格里夫斯是系主任,玛莎是一个老师,我有幸的选了他们两个的课,所以跟他们有比较深入的交流,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说,玛莎的课,我们当时上的是波兰的一个城市广场设计,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玛莎她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非常有力量的一个概念,她就说所有的设计只能有一个想法,然后你要不断地去强化这个想法。我们平常的景观设计有时候很容易就有很多种思路,可能不同的空间有不同处理,但是她就是一直很坚持的,她觉得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想法。如果你有两个想法的话,你没办法跟别人去交流。对啊,那你到底说是这个想法,还是那个想法。


万:你自己都在矛盾,你自己都在选择。


闾:对。她说,你必须得想出来一个非常简单,非常有力量的一个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很大的启发。其实越好的设计是越简单,越单纯越直接的,就是越纯粹,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参考的。


万:对。那这个跟我们国内的现状就不一样,甲方恨不得你出十种方案让他选。实际上的话,你出越多的方案也会打乱设计师的思维,就是他要去集中精力做一个方案的时候,已经是把精力都投入进去了,但是你让他出十个方案,他的精力肯定会被分散,然后他的投入,他思维的逻辑性肯定会被打乱。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点。


闾:就是要聚焦吧,聚焦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方案想法很多的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去深入的思考一个问题。西方很多设计师,他就对一个问题思考的非常深入。


万:所以很多我们国内的设计师觉得国外的设计师一根筋或者是说大条,但实际上别人是比较专注,就不像我们国内设计师,可能整个环境一浮躁的话,就花里胡哨的喜欢追求一些表面的繁荣,就是没有沉下心来去专注。国外设计师他的专业精神确实是跟您和玛莎得到的经验是一样的,是一脉相承的。


闾:是的。还有就是哈格里夫斯这边,我觉得哈格里夫斯他是一个很特殊的景观设计师,就是说,他特殊什么地方呢?他是被美国称为景观诗人这么一个概念,就是他的作品里面会呈现出一种诗意,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般我们做设计也就最多是有一个空间体验,空间感受而已。但他能做出诗意出来,所以说他是在景观行业里面就是有点升华了的一个状态。


拜斯比(Byxbee)公园 (3).jpg

乔治·哈格里夫斯作品 —— 拜斯比公园 图片源自网络


拜斯比(Byxbee)公园 (2).jpg

乔治·哈格里夫斯作品 —— 拜斯比公园 图片源自网络


哥德鲁普河公园(Guadalupe River Park) (1).jpg

乔治·哈格里夫斯作品 —— 哥德鲁普河公园 图片源自网络


哥德鲁普河公园(Guadalupe River Park) (2).jpg

乔治·哈格里夫斯作品 —— 哥德鲁普河公园 图片源自网络


万: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设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闾:对。他做的很多东西,它的基础是基于科学。基于科学的这个地形地貌,科学的研究,他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然后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非常有深刻意义的这么一个景观空间。这个空间能够给人带来很多种体验和感受,跟我们平常的这个塑造空间还是不一样,就他能给你带来很多的深意,这个是我觉得值得我们国内很多同行去学习的地方。我们大多数人对玛莎的关注会多一点,对哈格里夫斯还是会少一点。


万:玛莎作品的曝光率还是高一些。


都柏林大运河广场.jpg

玛莎·施瓦兹作品 —— 都柏林大运河广场 图片源自网络


都柏林大运河广场2.jpg

玛莎·施瓦兹作品 —— 都柏林大运河广场 图片源自网络


圣玛丽教堂公园(Saint Mary’s Churchyard Park) (2).jpg

玛莎·施瓦兹作品 —— 圣玛丽教堂公园 图片源自网络


圣玛丽教堂公园(Saint Mary’s Churchyard Park) (3).jpg

玛莎·施瓦兹作品 —— 圣玛丽教堂公园 图片源自网络

 

闾:对。我可以这么说,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它的内涵会比玛莎要高一点。


万:玛莎她可能喜欢一些更有冲击性的。


闾:对,更视觉化的。


万:比如说甜甜圈的那个公园,还有那个广场上S型的凳子连续起来,就是视觉的冲击感会非常强,可能哈格里夫斯他更强调的是内涵。


百吉饼公园.jpg

玛莎·施瓦兹作品 —— 百吉饼公园(甜甜圈公园)(图片源自网络)


百吉饼公园2.jpg

玛莎·施瓦兹作品 —— 百吉饼公园(甜甜圈公园)(图片源自网络)


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jpg

玛莎·施瓦兹作品 —— 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 (图片源自网络)


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2.jpg

玛莎·施瓦兹作品 —— 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 (图片源自网络)


闾:是的。


万:其实你看他们的装束也可以看得出来,玛莎穿的就是比较Open一点的状态。


闾:他们俩刚好是同学,同班同学。


万:哦,同班同学。都是彼得沃克的学生。


闾:是的。


万:OK,那花絮我们就聊这么多,接下来我们要进入正题。今天我们是谈海绵城市的,我知道闾总在怡境主持海绵城市的研究也是有很多年了,我觉得您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您做海绵城市的一个初衷,包括您现在的进展,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回顾,给大家简单的交流一下。


闾:好,海绵城市对我们来说,它其实是一个叠加,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学景观设计,所以我到现在也还是个景观设计师。我是站在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角度去学习海绵城市,然后用海绵城市去赋能景观,让景观有更多的功能性,实现更多的价值。所以说我们一直研究的方向也是海绵跟景观的结合,不单纯是海绵城市本身,这个可能是会跟其他团队有一个区别。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做海绵城市的时候,通常来说,海绵专业跟景观专业是分割的。


万:对,大部分是脱节的。


闾:对,因为景观设计师他没有学过水利学,没有学过排水,所以他对这块是非常薄弱的。一个正常的景观设计师,其实他是没办法去做海绵城市设计的,因为海绵城市涉及到大量的水力学科学的计算,还有水力学专门的一些公式,一般很难接触。那这块的话,他就会让一个海绵咨询单位进行介入,但是海绵咨询单位介入之后,因为海绵咨询单位他是不懂设计的,他不是学设计的,他是学工科,学科学的,他对于景观空间,景观美学,他是没有太多的了解的,所以海绵咨询公司,他不了解设计师的意图,设计师也不了解海绵城市具体应该怎么去落地。


万:对,不懂它的原理。


闾:对,所以这两个专业被分割了。那么,我们在怡境的研究中心,就致力于这方面的一个研究。我们把这两块糅合起来变成一体,所以我们提出来叫海绵景观的概念。


怡境经典案例——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png

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 图片源自怡境国际


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海绵景观设计”.png

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海绵景观设计” —— 图片源自怡境国际


中庭雨水花园.png


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中庭雨水花园图示 —— 图片源自怡境国际


海绵景观是一个复合型的综合的一个概念,它又有海绵城市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生态化的景观,所以它区别于普通的景观设计。我们说唯美的,或者说艺术的设计跟它是不一样的,也区别于普通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因为海绵城市只是追求功能性,生态性,但是非常忽略景观性、文化性。我们希望的是一体的,它既有海绵的功能,也有景观的美学,这两个水乳交融的融汇在一块。


万:对,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不仅停留在表面的一个状态,还有内在功能性的支撑,这样才是一个完美的系统。


闾:这个也是我们觉得将来要发展的方向,我们国家建设海绵城市将来的方向,必然是海绵城市跟景观的结合。


万:对,这点我也深有感触,因为我们最近在做的学校项目上面,也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景观设计师把绿化设计,把铺装都做好了,然后下一步,就是把这个资料打包给所谓的海绵专项,海绵专项基本上跟我们的交流就仅限于我们哪边是绿地哪边是铺装,就没有一个很系统化的融合的一种状态,就是感觉就是把这个事情做完了,我就交到下一个流水线的这种操作方法。其实这一点的话是很不利于项目的实施,因为这些都是在脱节的,就是海绵城市我们在景观设计上没有预留,或者是还没有为海绵城市提前想到一些措施而导致最后要去补救。你这边没考虑,那我最后就只能是用一种工程性的办法帮你解决,但这种可能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能就没有系统性,可能就是缝缝补补的一种做法,所以导致最终实施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这样就是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导致它的发展受阻。其实这个也通用于建筑跟景观的关系,现在流程上面国内景观是在建筑的下游,那么建筑在规划考虑的时候,不一定都能够考虑到景观那些需求,所以很多东西建筑它的摆布,它的朝向,它的空间处理就甩给景观的时候也是一堆烂摊子,可能本来有好的角度或者是好的景观轴线,结果建筑没有去考虑的时候,就只能让景观最后去补救,最终也是缺乏这种(整体性)。所以我觉得这一块从各个专业来看,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大家会渗透,会更多的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话,一个整体项目的逻辑性(就能体现出来)。因为现在都提倡一体化设计,或者是总包设计,就是建筑、景观、室内甚至是海绵(城市)还有其他的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以后肯定不会去把它再拆分了,融合是一个趋势,也是为了项目更好的发展。其实包括我昨天跟我的一个在新西兰的学妹在聊,他们现在新西兰的建筑课里面就要学景观,景观的学生也要学建筑,当然是作为选修,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以前我们学景观的时候,建筑肯定是不碰的,基本上不会去教的,但他们现在就是会让景观的(学生)学建筑,而且会让两个专业的学生来交流,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个是(为了)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我觉得国内的话,也可以往这个方向去做一个思考,其实像我之前在林肯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课程里面就有海绵城市的计算,真的就是计算,不是说只是告诉你这里是bioretention pond,或者是说detention\swale什么之类的。他会告诉你公式,降雨量是多少,这个地方硬质铺装它需要消化的雨水和洪水是多少的体积,根据降雨量一算,然后你需要多大的蓄水池,或者是生物滞留池,这个都是有依据的。那个时候是在08、09年了,所以其实国外还是比较注重学科的融合性,这点也是挺好的。


好啦,海绵城市访谈系列第一集独家细致版的图文解析阅览已到尾声!更多活动请关注酷闪微信公众号、酷闪小程序,解锁更多行业精彩内容。海绵城市系列访谈第二集即将解锁!


  • weizhehu
    weizhehu 沙发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2020-08-24 10:51: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1 万条内容 · 26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木渎·胥江运河风光带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木渎·胥江运河风光带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LANDSCAPE DESIGN FOR MUDU XUJIANG CANAL SCENERY ZONE 项目区位: 江苏苏州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木渎镇隶属苏州市吴中区,是苏州西南片区的中心城镇,地处太湖之滨,灵岩山麓。本次项目设计范围为胥江灵山路至金猫路段,全长约 6 公里。 木渎镇总体规划定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