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植物 \ 残缺,是一种高级审美

残缺,是一种高级审美

发布于:2020-07-14 15:41:14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植物 [复制转发]



苏轼《水调歌头》有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逢中秋,人间是满月;时在初末,人间是缺月。阴晴圆缺,本为世相,但却让人心生离合之想,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精神审美。


审美的境界是相通的,当它寄寓于文人的清玩之物时,便生出一个卷帙浩繁的世界。世人普遍的心念,便是追求圆满,殊不知,残缺,亦是一种高级的审美。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鉴赏判断完全不依赖于完善性概念。”按照康德的评判标准,残缺即使无用和不完善,也可以成为美的对象。所以西方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成为不朽之作。


中西方是相通的,中国《红楼梦》的残缺铸就了它的另一种审美高度,中国19世纪的时候,流行一种“八破画”,即是以工笔画的手法,用接近写实的方式,手绘残缺之碑拓、焦黄之书卷、破损之金石……它表现了当时的文人对“残缺美”的崇尚与革新。


书房清玩,多为传世之物,前人心手如一,日夜盘桓,实为案头珍宝。无论是砚台,佛像,还是珍瓷,这些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破损。造成这些残缺的因素,不一而足。

有的是历史原因,历经动荡的年岁,它们记录真实;有的是工艺原因,历经造物的粗拙。而今世人所见之物,则为多种因素造成,它们的“残缺”丝毫没有影响其艺术魅力,反而得到文士的青睐。


南朝谢赫《画论》中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一件器物,不管是残缺还是完整,只要气息对,气韵尚在,那就是一件好的艺术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器物的外形、色彩、肌理、材质等方面进行欣赏,当这些都符合个人审美时,人与器物之间便产生了共鸣,方可观见器物之韵致。


大成若缺
世有造物,经年岁而有损。
线条之上,见婉转流畅,意在。
造型之下,见古雅无争,韵存
置于案头,如与先贤清谈。
器虽有缺憾,亦不失完满。
或成或缺,只在心念。

 
大盈若冲
充盈之物,要留一点空隙。
话到七分,酒至微醺,乃见慵穆
笔墨遗渍,落拓萧疏,乃见法度
轩室因器而雅,清丽物穷
古朴残破,含蓄蕴藉
或盈或冲,不逾规矩


墨子有谓:“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生活中我们不断追求完美,甚至追求白璧无瑕,但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满总是与缺憾并存,以审美的眼光,参省世间盈缺,你会发现,窗前月,不管圆缺,恰似璧玉无暇。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园林植物

返回版块

19.35 万条内容 · 28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如此盆景,如此魔性

苍劲的树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空灵的石头和苔藓是“悠然见南山”的怡然。我们习惯了古琴和盆景最搭,习惯了在清幽的嶙峋的树石前,把自己当成哲学家。   可是,当大部分90后的年轻人去看时,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还没完全打开,在他们眼中的盆景,不是深沉不是入定,而是这些让人会心一笑的乐和趣。 【一碗魔性的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