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一次偷听引发的设计事件,欢迎来到“行走的校园”

一次偷听引发的设计事件,欢迎来到“行走的校园”

发布于:2020-07-07 15:42:07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精选全国优秀、有趣、好看的学生作品,介绍这些作品的设计思路、逻辑推理或图纸制作的过程,也关注建筑学生画图时的想法与心思。欢迎更多学生给我们投稿。
今天推荐的作品是央美的郭元蓉小姐姐设计的《 “边走边学”——未来校园 》,一个结合了古典园林的大胆构思,她希望在这个未来的校园里,每个人都像行走的剧情触发器,而这个想法最开始来源于一次爬墙偷听……


郭元蓉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工作室
毕业作品:“边走边学”——未来校园游记
指导老师:傅祎、韩涛、韩文强



00
题目

我们工作室的毕设题目是美院7号教学楼改造,以这次疫情爆发,线上教学成为主流作为契机, 思考建筑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表达未来教育场景 (社会场景和物理空间)。

这个题目很适合这次的灾疫背景。一方面,基地是我们极其熟悉的教学楼,所以不会有因疫情造成无法基地调研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思考未来教学场景时,数字化教育本就是其中一个无法避免的且关键的考虑因素,如今由于疫情的发生,它变成一个真实社会案例出现,我们也成为其中的实验对象,使这次的设计更具有意义和说服力。

(前期调研较多,最终成果可直接滑动至最后的版块)


01
摘要

“如今进入小学的儿童中,将有65%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工作……”未来的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学习方式和内容都将发生重大改变。在数字化教学发展越发成熟的趋势下,实体教育空间将被重新定义。我认为未来校园是一个交流反馈和收集”信息“的社区,学生在行走中通过观、听、身体感知收集“无意识信息”,创造出虚拟教学没有的体验。 设计手法学习中国园林动态观看的经验模式,试图创造一个高层建筑中的“垂直园林“

※关键词:体验;游走;信息收集;园林


02
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主要围绕各种教育空间的案例和相关资料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西斯敏学院教学楼 和Vittra school的“Telefonplan” 这两个案例,我意识到在设计未来教育空间之前要最重要的是对未来教育是什么做出预判,才能做出有别于大部分实际一直在做公共交流空间的“现在教育空间”。


这本《Campus of the Future》的册子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数据与案例总结了影响未来教育空间设计、运营和体验的趋势,其中几点很有参考价值。

1.日渐多样化的学生群体以及终生学习需求的增长。


2.技术作为辅助。

例如一款名叫Comfy的App能够让人通过手机单独调节自己周围的室温,通过技术的手段缓解了人们在共享空间读书或者工作时无法人性化调整温度和能源浪费的问题。在未来,技术能够更好地弥补空间使用上的问题。


??3.“在场”的校园体验仍然重要。

数字化技术具有潜力且会继续发展,但实体校园空间将作为一个真正建立合作和关系的平台而存在。这一点我们有切身感受,这段时间因为疫情我们在家上网课,尽管很便利但长时间之后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回到校园中学习。

但是否未来的教育主流真的会被虚拟教学取代, 实体校园空间会消失呢?如果不会的话,与数字化教育相比,实体校园存在的必要性或者说优势是什么?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为这个问题做一个回答。


03
概念提出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7号楼而言我的角色不仅是设计师,更是使用者。于是在思考概念的过程中,我开始回忆这几年生活学习在这栋楼中的事以及使用各个空间的感受。希望能从个人经验中提取一些东西。


这是发生在7号楼的一件很日常的小事: 有一天我从工作室出来打算去走廊的尽头上厕所,在走廊上我被中庭正在举办的讲座声音吸引,就趴到这个栏杆边听了一会(栏杆旁边有一个三层通高的中庭),结果不知不觉就站着把讲座听完了。

我觉得这件事很有趣,由于“中庭和走廊”这样的空间设置,我能偶然地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一场讲座,而这场讲座传递的内容和信息是我本不会接收到的。

我在想这种行为能否更极致一些。不仅仅是发生在公共空间的讲座或者评图,发生在教室中的信息能不能也在走廊上接收呢?

除了日常的上课讨论,一个同学做的草模,另一个同学桌上摆着的封面很美的书,这些点点滴滴的信息在我不小心看到或者听到的时候都会为学设计的我带来小思考和启发,但现在这些信息都被隔离在了封闭的教室里。


传统教学楼以功能性的走廊串起每间教室,偶尔穿插中庭的设计。 我希望有某种方式,让所有房间的信息都向我敞开,不需要进入这些空间,我在走廊就能听到、看到、感知到信息。 这时候走廊就变成一个很重要的空间元素,它需要变得更宽让人停留,变得更长让人能够走得更久。


实体校园空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数字化教学使人们能快准狠地接收专业知识,然而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筛选和自我选择的,我们不会不小心听到本不会参加的讲座内容,也很难不小心看到别人做的草模。

但这些零碎的信息对于学生,尤其是设计学生反而是有价值的,收集他们的过程是另一种方式的学习,也是在场的价值。

于是我将设计概念定为:未来教育空间将作为数字化教学的反面而存在,它是一个承载和反馈日常信息的站点,强调在场与体验, 学生在日常行走的过程中通过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学习”

                                          
04
设计手法

△ 国美象山校区折廊(来源网络)

“?行走”与“信息收集”是我的概念关键词,在导师建议下我决定从中国园林中学习。因为 园林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动态观看经验模式 ,我希望通过学习它如何处理路径和景观的关系来处理路径和信息的关系。

我开始查阅与园林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从中筛选可以借鉴的设计手法。
△ 关于路径 来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关于 空间处理手法 来源: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Holiand Pavilion Hannover Expo 2000

但如何将他们与高层教学楼进行结合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后我采取了一种景观堆叠的策略。

△ 7号楼工作室的使用场景

这是7号楼中一间最常见的功能高度集中的工作室,基本同学们进到7楼之后能在工作室里呆一天,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几乎很少在大楼其他部分移动。

为了增加大家的有目的的移动,我将把功能拆解,归纳了同学们日常三大行为:1.做模型;2.集体讨论也就是上课;3.自己呆着做事比如看书画画。不同类型的行为传递的信息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模型倾向于视觉、研讨需要声音的传递而自习的时候需要的是氛围。

将它们定为三个主题。每个主题根据特点选择性学习了不同的造园手法。最终他们以景观堆叠方式置入教学楼中,形成一座立体园林。


05
成果展示



最终结构像三明治,两侧基本保留原始建筑状态属于辅助空间,中间是学生主要使用空间共分为三个部分,置入了三种不同的园林手法。大楼两侧保留了原有立面,其他部分使用玻璃幕墙向外展示。



第一章 环渡园 。


位于2-3层的环渡园主要功能为工坊与展览,信息接收通过视觉的方式。借鉴园林中的环绕式路径,目的:1.可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向进行观看;2.增加游览时间。


在原有梁柱的基础上设计环绕式路径,再在此基础上增加起伏,使路径发生三维角度的联系。加入玻璃盒子作为工坊的空间, 人在行走中对工坊内的场景可进行环绕式观看

※《环渡园记》请横置手机观看。

△ 二层平面图

第二章 框语园 。


位于4-7层的框语园主要功能为教室,采用单向曲折的路径,引导行走的方向。墙体学习园林中的“框景”手法, 行走中可看到不同教室的上课景象层层叠加在一起


教室空间的设计重点除了二位场景叠加,另一个是声音的传递,在行走中能够旁听楼下教室的上课内容,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上课。


《框语园记》请横置手机观看。


△ 六层平面图


第三章.步憩园  。

位于8-9层的步憩园功能为阅览&休息,从园林假山中学到——山体(空间)即路径,即假山靠着山体自身的凹凸和开洞就可制造出台阶、座椅和分隔出内外空间。


在这里, 自由轻松的氛围作为一种信息弥漫在整 个空间中 。用台阶搭建而成“山体”赋予人在空间内自由行走的最大可能性,人可以随时坐下、躺下,甚至可以通过攀爬到达高处,在各个旮旯都观察到人的不同行为。

《步憩园记》请横置手机观看。


△  九层平面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自由轻松的氛围作为一种信息弥漫在整 个空间中 。用台阶搭建而成“山体”赋予人在空间内自由行走的最大可能性,人可以随时坐下、躺下,甚至可以通过攀爬到达高处,在各个旮旯都观察到人的不同行为。

    2020-08-17 12:33: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福斯特新作品——新的绿色高层住宅

来源:搜建筑(ID:sjz9999) 洛杉矶一个新的混合用途高层建筑“比佛利山庄”的计划已经公布。 该项目由foster partners设计,gensler担任执行建筑师,包括 两座绿色住宅塔楼、一座10层高的酒店和一座四层楼的精品店和休闲餐厅。 整个开发区将被4.5英亩的公共植物园和3.5英亩的私人花园包围。 plans have been revealed for ‘one beverly hills’, a new mixed-use, high-rise development in los angeles. the project, designed by foster partners with gensler serving as executive architect, includes two greenery-filled residential towers, a 10-story hotel, and a four-story building with boutique stores and a casual dining pavilion. the entire development will be surrounded by 4.5 acres of publicly accessible botanical gardens and a 3.5-acre private garden for the development’s residents.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