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风水学 \ 陈益峰:明朝景陵穴法不明,下葬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

陈益峰:明朝景陵穴法不明,下葬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

发布于:2019-06-18 15:22:18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 [复制转发]

    文/陈益峰

    去年春天去怀柔相地,从怀长路走,路过景陵,车上看到景陵选址形势逼窄,来脉不正,感觉此陵有问题。相地回来,围绕景陵的来龙,登上父母山、少祖、乐山等星峰,走了六个小时,才彻底摸清其下脉情况,确实选址草率,为地理小地而已,不足以撑起皇陵的格局。

     前几天去昌平区黑山寨,为一东家选择墓地,路过景陵,又花了大半天时间,在景陵周围的高山上,走了一圈。

0.jpg

景陵来龙鸟瞰

1.jpg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墓地,景陵正面,来龙后乐山坚挺

    1、朱瞻基的景陵简介

    朱瞻基,仁宗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生,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 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逝于乾清宫,在位10年,享年37岁,去世后下葬在长陵东侧的景陵。

2.jpg

    景陵后龙下脉鸟瞰。为阳翠岭侧枝,非中出大脉

    景陵是明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墓 。根据封建昭穆制度,景陵位置选择在天寿山东峰 (黑山) 之下,左依阳翠岭,右傍老君堂流水,西距长陵约 0.5公里之遥,与献陵左右对称。

    2、昭穆制度

    十三陵是以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左右分布的帝陵体系。辈分较高的皇常,陵寝距长陵较近,辈分较低的皇帝,陵寝距长陵较远。这是古代礼法的昭穆制度的布局原则。

    昭穆制度规定: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孙又为昭,孙之之又为穆。明清两代太庙里神主和陵区内皇帝寝宫的排列,大体都维持这个秩序。

3.jpg

    十三陵鸟瞰全景水粉画

    朱棣的长陵位于十三陵的中心位置。他的儿子朱高炽死后,葬在他的右侧,为献陵。他的孙子朱瞻基死后,葬在他的左侧,为景陵。子孙以此类推。

4.jpg

    按照昭穆制度,爷爷朱棣的长陵居左,儿子朱高炽的献陵居右,孙子朱瞻基景陵又居左

    但是陵区内的昭穆制度,还要受风水地理因素的影响与约束,因而便形成了许多例外的情况.。明朝第五代皇帝,宪宗朱见深的茂陵,按昭穆体制,应在长陵之左、宣宗朱瞻基景陵之东。

5.jpg

    十三陵手绘鸟瞰

    但是由于景陵之东相当范国内难以觅到适合的 风水吉壤, 若继续向东另觅佳穴, 则显得与祖陵疏远无情,故最后卜葬在长陵之右,其父英宗皇帝朱祁镇的西侧。十三陵的昭穆体制,就是从此被打破的。

6.jpg

    十三陵出脉鸟瞰,节节偏出

    3、景陵砂水无情

    东边叫天寿东峰,也叫黑山。景陵的太祖山是天寿山东峰,阳翠岭。阳翠岭的主脉前去结永陵。阳翠岭最高峰,往西侧开出一个大枝,长约两公里,星峰跌宕,层层剥换,左右摇闪。

7.jpg

    阳翠岭主脉中出,去结永陵,右侧偏出脉去景陵,景陵来龙为永陵之大帐,大帐本身结即使结穴,也是小地。

9.jpg

阳翠岭主脉中出去节永陵,右侧枝脉偏出结景陵

10.jpg

站在虎砂后,看景陵后龙分脉和转弯情形

11.jpg

    景陵后龙为阳翠岭偏出脉

12.jpg

    站在少祖山看阳翠岭出脉,太祖山不挺拔,阳翠岭主龙前去结永陵

13.jpg

站在虎砂后侧,看少祖山的大金星


    向南转身,连起三颗金星,起大金星为少祖山,跌断后再起中金星为父母山,父母山右侧开一大枝,跌断起顶,为景陵下葬之地。

14.jpg

    站在少祖山看父母山

15.jpg

景陵点在父母山的偏出枝上,后龙主脉做龙砂

    父母山下的主枝继续直行,再起太阳金,主枝高大,为景陵的龙砂,有高耸逼压之嫌。而右侧地势低矮,虎砂后缩,不能护穴。所以叫砂水无情。

16.jpg

    景陵后龙主脉过峡过于宽平,没有结穴,只能点在侧枝上。该龙脉,右后方虽然有大枝缠护,乐山高耸,但是点穴太偏,节节偏出,依然是虚花之地。

    4、节节偏出

    实际上景陵位于支脉的支脉上,太祖山位置为阳翠岭伸出的大枝脉,穴星依然是枝脉的位置,节节偏出,没有融结之地。

    地理以脉中出为贵,穿心中出是山岳之正气,最为难遇。如人之秉正气者,世不多有也。凡大忠、大孝皆中出之脉所生。若脉偏出,虽能发福必非正士。

    脉出虽偏,不在极边,犹有结作,若极边,则断无融结,不必追寻。

    中出之脉,出人端正孝义,为人忠厚正直,因其秉脉之正气。偏出之脉,出人多做违背常理的事情。偏出之脉,也有结作。但不论无何,总不能是全偏之处。

    景陵就是节节偏出之地,没有融结,为虚花假穴。

    景陵后龙父母山下的主枝,过峡过于宽大,脉气散乱,毫无贵气,所以前去没有结穴。只能点地在侧枝上。

17.jpg

    看父母山后下脉,石骨隆起,脉气旺盛,就是主脉最后一节入首不好,所以景陵选址在侧枝上

    5、中出为贵,偏出为贱

     实际上景陵后龙既是阳翠岭偏出脉,枝脉两侧也没有明显的开帐护送,为最贱的龙之一。而阳翠岭主脉,所结的永陵,虽然是中出脉,但是帐幕不多,开仗不大,龙身全是骨瘦的石山、石脊,煞气太重,也不是贵龙之一。景陵与永陵相比,永陵稍强一点点而已。

    正脉者从祖山中抽而出,必禀中正之气,落脉曲屈生动而两边有蝉翼护带者,必为贵龙,这就是出身贵。但是要注意孤龙呆板,毫无生气,即使中抽,亦为贱龙。

18.jpg

永陵与景陵,中出和偏出的穴位

    出身贵展肩而开面,

    落脉怕现骨而露筋。

    所以出身贵的龙脉,落脉之处两边均可看见有开面的肩脉。出身贱的龙脉,落脉之处总是单龙孤出,或者露出骨瘦的石山石脊,这就是地理上讲的的现骨而露筋。偏出之龙,所禀之气为偏,即使贵而非正贵也。但偏出者亦有贵贱,开帐护送者,为贵,孤龙单出,露筋现骨者亦为贱。

    如果中抽之龙成了枯龙,无法结穴,那么稍偏而出之龙亦禀中正之气,应算为正出。如果中抽之龙,在后面行龙落脉中为偏出,则其禀气亦不正。相反,偏出之龙,在后面落脉中一直中抽,生机勃勃者,亦为正禀。如果为全偏而无禀气者,此龙不必寻。

    正出之龙为干龙,有大干、小干之分,大干者,茂盛,小干者,单结。偏出者为支龙,有大支小支之分。支繁叶茂之后,有干中之干,干中之支,又有支中之干,支中之支。大支可能胜于小干。

    6、景陵没有皇陵气势

    景陵地形狭窄,没有皇陵气势。在十三陵中,景陵的建筑规制是最为狭小的,其原因有二:

    (1)、宣宗本人力主节约。他在弥留之时遗诏曰:

    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 无改山陵, 务从俭约。

    (2)、二是地形狭小。由于景陵在侧枝上,穴左龙砂紧逼,景陵连宝城都不可能像长陵、献陵那样建成圆形或椭圆形的, 只能修成长条的形状。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世宗皇帝拜谒祖陵时,因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曾下令增崇殿宇。即使这样,景陵仍然是十三陵中最小的一个。

19.jpg

景陵的陵寝建筑结构鸟瞰

20.jpg

景陵的明堂鸟瞰

    7、负面评价

    景陵选址确实草率,不合法度,为虚花之地。

    明朝时期就有著名风水师对其有负面评价。比如:

    (1)、廖文政

    嘉靖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江西风水师廖文政等随嘉靖皇帝命巡视天寿山,廖文政对景陵有评价:景陵砂水无情,穴法不明。

    (2)、梁子琦

    安徽寿州人梁子琦,(1527一1596)。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其人精通风水,他说:景陵风水不好,所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21.jpg

    站在虎砂后部鸟瞰景陵来龙

    8、土木堡之变

    1435年,六月二十一日,宣宗皇帝下葬于景陵,仁宣盛世结束,14年后,1449年八月,发生土木堡之变,大明险些亡国。幸好有其曾祖父朱棣的墓地,脉气旺盛,稳住了大明江山。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侵犯明朝领地,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帝国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获得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

22.jpg

    明朝土木堡之变,险些灭国

    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六部主要人员损失多数,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还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等。

    二十万精锐全军覆灭,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全部歼灭,大批武将勋贵被杀,在朱棣死后留下来很多的名将,到朱祁镇的时候还都活着,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等几十位大明能征惯战的名将,全部战死。

    后来蒙古军队进攻北京,当时京师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险些亡国。幸好有于谦力挽狂澜,大明基业险些毁于一旦。

    土木堡之变的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自此以后,明朝在没有精锐部队和名将可以对蒙古进行有效打击了,明朝对蒙古由攻势转入了守势。

    己亥年五月十五,北京。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

4.61 万条内容 · 26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丹霞源:论明堂证穴

古人常说,入山观水口,登穴看明堂。明堂是重要的穴证。 明堂好比衙署前的拜台,在风水中是必不可少的。明堂可以很小,仅容一人侧卧。明堂可以很大,容下千军万马。古云:水口不通舟,明堂容万马。是说明堂要宽广,明堂要很大。假设没有明堂的话,穴前会非常闭塞,过于局促,这样是不会结穴的。所以说,穴位的前头一定得有明堂。 有了明堂以后,明堂还得周正,它或方或圆,形态要规则,要中正。杨公说,立穴欲得明堂正,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明堂歪斜、偏侧、倾倒,就不会有真气,就算看见美穴,也是镜中花,水中月,是虚假的。吴公说,明堂倾倒,休夸穴好,也是说明堂要周正,能入眼。穴前明堂中中正正的,形状也规则,明堂就能证明穴位的存在,有成穴的可能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